民间故事:倒臼洋的传说

文化愿补不足 2024-06-11 06:07:52

明代中期发生了一次较有影响力的农民起义——邓茂七农民起义。邓茂七原名云,江西建昌(今南城)人,佃农出身。因在家乡杀死地主而逃到福建宁化,后又移居沙县,改名茂七,佃作为生。

当时,地主在征取田租之外,还要佃户交纳鸡鸭等“冬牲”,佃户生活极其困苦。正统十二年,茂七被编为甲长,趁机领导佃农拒绝送租,拒交冬牲鸡鸭等额外剥削。次年二月,知县派巡检逮捕茂七,茂七杀弓兵,聚众起义。起义军连破二十余县,“控制八闽”,三省震惊。朝廷惊慌失措,调兵镇压,起义军与朝廷多次交战。在杉关一战中,邓茂七的部下郑怀茂表现突出,只见他一马当先,一人勇战数人。杉关一战,起义军大获全胜。邓茂七立即封郑怀茂为里长。果然,邓茂七没有看错人,郑怀茂在接下来的战斗中战功赫赫。明朝廷加派强兵镇压,在敌强我弱的形势下,起义军损失惨重,邓茂七也在混战中阵亡,被官军枭首示众。郑怀茂在浙江泰顺罗阳村被浙江布政使孙原贞击溃后,聚众两千多人,由今之浙江泰顺县罗阳镇经寿宁县坑底乡司前村奔入官台山,盘踞黑风洞,踞险立寨为王,与官府对抗。

郑怀茂是浙江丽水人,小时候调皮好玩,九岁那年,随奶奶去寺院进香,见一僧人在表演飞檐走壁的轻功,他十分好奇。奶奶要带他回家,他赖在地上,大哭不已,坚决不走。奶奶无奈,只好找来郑怀茂的父母商量。大家达成共识,孩子调皮难管,送他学武功也是好办法。于是,九岁的郑怀茂跟随师傅十年,勤学苦练,他的悟性高,终于得到了师傅的真传,轻功十分了得。

当了山寨王之后,郑怀茂没有了年轻时的侠气和大义了,追求起了享乐,聚山寇劫掠过往客商,肆掠四邻村民,强掳闺秀民妇,逢年过节还摊派逼索财物,祸害一方,给老百姓带来深重灾难。明朝廷多次派兵镇压,但终因郑怀茂狡猾多端,都失败了。

景泰六年(1455),闽浙都御史刘广衡,同福建按察副使沈讷,率领官军进驻寿宁征讨,在犀溪和赖家洋各设军营一处。五月初四,官军派精壮乡民数十人,以犒劳为名混入官台山寨为内应。由于郑怀茂不知是计,松懈了警惕性,在当晚召集众匪与“送节”人等一起“过节”痛饮,直喝到三更半夜,导致个个烂醉如泥。十三位志士见时机成熟,迅即按约定分工各就各位,瞬间就见山门被开、伙房着火、卡口被堵,刘沈两路大军似是天兵天将迅捷包抄而至,攻入山寨,与“送节”乡民里应外合,一时杀声冲天,“郑部”猝不及防,再无力抵抗。郑怀茂在洞内与沈讷、李球等人周旋,连打几个回合之后,他寡不敌众,选择逃脱。为防追兵的剑棍和密集的弓箭,只见他将洞内的一个重达两百斤的大石臼顶在头上,

一个大翻斗,飞身而起,一路逃跑,飞箭如雨点般射在石臼上,又纷纷落下,但郑怀茂的大腿还是被射中一箭,他倒在了倒白洋村(今当归洋村)的田埂上。因身有箭伤被当地百姓逮了个正着,被百姓乱杖而死。整个“郑部”除三十多名匪寇投降外,其余被全部歼毙,还解救被掳妇女三百来人。

1 阅读:26

文化愿补不足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