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内容皆有可靠信息来源,相关信源述于文章结尾,请理性阅读。
【前言】
有位爱国港商,创造了价值数千亿的商业帝国,却没有豪宅,只住在普通的单位宿舍,没有私人座驾,每天依靠公交出行。
就连他的子女也没有因此受益,而是自力更生,过着普通人的生活,长子甚至需要开巴士谋生。
但他晚年将价值2000亿的全部资产捐赠给了国家,96岁去世的时候盖着国旗下葬。
这位享受国葬待遇的传奇人物究竟是谁?他为什么会做出这样的选择?
金融巨子
2007年1月2日,庄世平在香港因心力衰竭与世长辞,享年96岁。
他离世后,不仅香港的名人贤达也纷纷前来送别,就连中央领导人发来唁电致哀。
一位侨商巨子,一生无房无车、简朴度日,却在去世时享受了国葬的最高礼遇。
在他的葬礼上,棺椁上覆盖着鲜艳的五星红旗,这不仅象征着国家对他的认可,更是对他一生爱国情怀的最高致敬。
从庄世平创办南洋商业银行时升起香港第一面五星红旗,到他无偿捐出2000亿资产为国家发展铺路,这面旗帜贯穿了他的全部人生。
当棺椁被送往墓地时,无数人追随灵车,普通市民、海外华侨与名流巨贾齐聚一堂,共同缅怀这位不凡的爱国企业家。
在葬礼现场,李嘉诚、董建华等知名人士亲自为他扶棺,国学大师饶宗颐为他题写挽联:“万人追仰惠泽深,一老功勋邦国重。”
他出生于清末民初的动荡时期,早年经历抗日战争的洗礼,又在新中国成立后投身经济建设。
无论是在香港创办银行、支援国家外汇周转,还是推动改革开放和粤港澳地区的合作,他都将个人命运与国家发展深深绑定。
在庄世平去世的那一年,潮汕地区为他设立了以他名字命名的博物馆,纪念这位侨商的卓越贡献。
他的家乡百姓和远方的华侨,纷纷前来追思,感慨这位“最穷富豪”对社会无尽的慷慨和无私的精神。
他之所以能够受到这么多尊重,甚至能够盖着国旗下葬,是因为他的一生,都在为国家无私奉献。
新中国成立后不久,西方国家对中国实施经济封锁,香港成为打破封锁的关键战场。
此时庄世平以仅仅1万美金的启动资金,在香港创立了南洋商业银行,初期南洋银行的发展可谓步履维艰。
香港的金融市场几乎被英资银行垄断,庄世平的银行无论是资本实力还是资源网络,都无法与这些巨头抗衡。
然而他通过华侨汇款和小额金融服务打开市场,将银行从一家小型机构发展为一家拥有50多家分行、员工2000余人的大型商业银行。
与许多金融家不同,庄世平并未将这些成果视为个人的成就,而是始终心系国家。
他曾多次公开表示,南洋银行的成功离不开祖国的支持,他在银行总部升起香港第一面五星红旗。
1987年,庄世平将自己一手创办的澳门南通银行无偿捐赠国家,并更名为“中国银行澳门分行”。
教育是一个国家发展的根基,这一点庄世平深谙于心,从他年轻时在泰国担任华侨学校校长开始,教育便贯穿了他的一生。
兴学育才
抗战期间,他组织华侨学生回国投身抗日,晚年还积极参与家乡教育建设。
改革开放初期,粤东地区教育资源匮乏,高等教育存在很大的空白,庄世平目睹家乡年轻一代难以接受优质教育的困境心急如焚。
他认为要想改变落后局面,教育是第一步,他多次奔走呼吁,最终推动了汕头大学的创办。
推动汕头大学的过程中,庄世平得到了另一位爱国实业家李嘉诚的支持。
两人在一次会面中深入交流了教育的重要性,李嘉诚最终决定捐资20亿用于汕头大学的建设。
除了高等教育,庄世平对基础教育同样关注,他在潮汕地区推动了大量乡村学校的建设,为数千名贫困儿童提供了接受教育的机会。
他认为,只有从根基上提高国民的文化素养,才能为国家的长远发展铺平道路。
这种对教育的坚持,与他在泰国时期的经历密不可分,在华侨学校任职时,他目睹教育如何改变孩子们的命运,甚至激发他们的爱国热情,为国家做出贡献。
庄世平的教育事业并非孤例,类似的还有陈嘉庚,他倾尽家产创办厦门大学和集美学校,用教育传承家国情怀。
两位实业家虽然身处不同领域,却有着共同的目标,通过教育振兴国家。
除了直接参与教育建设,庄世平还热心推动文化保护工作,他支持潮剧艺术的传承,资助剧团的运营和地方文化的传播。
教育不仅是知识的传递,更是民族文化的延续,这种对文化与教育的双重关注,赋予了他的兴学理念更深层次的意义。
简朴生活与严苛家训
作为身家千亿的金融巨子,庄世平的生活却堪称朴素到了极点,他一生未曾拥有私人豪宅,居住的始终是银行分配的不足百平方米的宿舍。
他的出行工具,不是公交车就是步行,哪怕是工作高峰期,也从未使用专车代步。
他的衣柜里没有一件名牌衣物,甚至在晚年的照片中,他的白衬衫领口处仍有明显的破损痕迹。
庄世平对子女的要求近乎苛刻,他坚持将六个孩子全部送回内地接受普通的公立教育,而非选择香港或海外的顶级私立学校。
他坚信孩子们不应因家庭背景享受特权,而是要通过自身努力争取未来。
他对孩子们说得最多的一句话就是:“靠自己的双手赚钱,才最踏实。”
庄世平的大儿子庄荣叙,在成长过程中没有获得父亲的任何经济支持,他靠自己开巴士谋生,甚至在退休后,依然住在香港的廉租房中。
他对这样的生活没有丝毫怨言,反而感到满足和自豪,庄世平认为,子女应该依靠自己的能力去面对生活的挑战,而不是躺在父辈的功劳簿上。
他的这种教育理念,与许多当代名人的家风都如出一辙,新加坡的建国总理李光耀同样对子女严格要求,不允许他们利用父亲的影响力谋取任何私利。
庄世平对子女的严苛,并非出于冷漠,而是基于深思熟虑的教育哲学。
他希望通过这样的方式,让孩子们懂得生活的艰辛,明白社会责任的重要性。
他的子女们虽然没有一个从政或经商,但都通过自己的努力,在平凡的岗位上实现了个人价值。
庄世平坚持不铺张、不浪费,把一切可以节省的资源投入到社会发展中。
改革开放后,他个人组织华侨捐赠资金超过30亿元,支持国内的教育、医疗和文化事业。
国家利益与无私捐赠
1979年,中国经济特区的设想刚刚萌芽,当时的广东省委书记吴南生面临筹资难题。
作为香港金融界的重量级人物,庄世平被邀请参与特区的规划和建设。
庄世平不仅提供建议,还身体力行推动经济特区的发展,他多次带领港澳及海外华侨企业家考察内地,宣传投资政策,最终促成了一大批项目的落地。
他在深圳设立南洋商业银行分行,积极支持粤港澳大湾区的合作,用自己的资源为区域经济发展搭建桥梁。
庄世平对国家的贡献不仅体现在经济领域,他组织华侨捐赠30多亿元,用于支持国内的教育和医疗事业。
他还关注传统文化的保护,资助潮剧艺术的传承,让文化与经济发展并肩前行。
然而庄世平最令人敬佩的,还是他在晚年做出的重大决定,2004年,他将名下两家价值2000亿的银行无偿捐赠给国家。
庄世平的无私捐赠,不禁让人想起另一位爱国企业家田家炳,田家炳一生捐资教育,创办超过200所学校,几乎将个人全部资产用于公益事业。
他的子女不仅没有反对,反而完全支持父亲的决定,他们深知,这份财富本就属于国家,而他们最大的财富,是父亲留给他们的家风与精神遗产。
结语
庄世平以一生无私奉献的行动,为国家、社会乃至子孙后代树立了榜样。
他认为,财富的真正意义不在于享受,而在于如何利用它为社会创造价值。
正是简朴节约的理念,支撑他在将巨额资产捐赠国家的同时,依然选择清贫简朴的个人生活。
如果你喜欢我写的文章,麻烦请点个“关注”,欢迎在评论区与我一同探讨,愿世界和平。
END
参考资料
时代楷模发布厅在2020年7月1日《升起全港第一面五星红旗的人,原来是他!》的报道
人民网在2021年11月8日《庄世平——在香港升起第一面五星红旗》的报道
中国新闻网在2021年11月16日《通讯:庄世平,一本爱国爱港的教科书》的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