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汽车文化,是中国民众精神与认知之呈现。
新能源汽车,关乎着中国由汽车大国走向汽车强国。
广州车展过去半月有余,回忆起展馆里的500余款新能源车,众人目睹新能源力量之强盛,心里皆有疑问,“中国距离汽车强国还有多远”?
新能源是至刚至强之伟力,轻易便可撕开燃油车用百年构筑起的防线,中国汽车今日在海外大作文章便是依循着这股力量。然过刚则易折,技术攻坚带来了生机,也使他国抵触情绪日生。这时,需要谈一谈汽车文化的作用,如阴阳之调和。
“中国汽车,已苦文化久矣”,说起该话题,隐隐听见远处传来的一片片争议声。乐观者看待中国汽车文化,是从民族自信出发,以新能源与智能化而立,已颇具势头;而悲观者则认为,中国汽车仍是一片沙漠,既无日本平民超跑之底蕴,又无美式肌肉之激情,技术向文化的转换仍浮于表层。
然两种看法均有浮浅的嫌疑——在众说纷纭间,中国汽车文化实已明珠暗结,来自上汽大众四十年草蛇灰线般的精心布局。
中国汽车文化,不必效仿他国
文化,是全球化不可或缺的敲门砖。可口可乐曾以圣诞老人的形象打开全球销路,而大名鼎鼎的特斯拉风靡世界,亦是以马斯克的火星梦作为依托。
对于中国汽车文化的态度,国人向来渴望与焦急,以至于把国外的汽车文化当作了中国的汽车文化,认为“有了赛车、有了越野、有了改装,中国汽车就有了信仰与生命”。
这未免过于形式主义。
中国的文化,自古便与他国不同。西方善用刀叉,国内惯于筷子,刀叉是对外的锋芒,筷子是向内的合力;西方有握手礼的传统;而中国习于抱拳,一者伸手向外,一者环臂于胸前——一个国家的文化,是生活在当地的人民认知世界和认知自身的符号系统,亦是一切实践的结果,而不是社会的时尚风气,或者照猫画虎的拿来主义。
同样谈汽车上的实用,中国与国外亦有不同。国内的实用,是基于中国价值观所谈之实用,包含舒适、经济、效率等方面的精打细算;而当美国的消费者谈实用,汽车品牌就要考虑产品是否能够容纳他们更强壮的身躯,或是满足他们在采购、载物等其它功能性上的诉求。
“每一次新血统的输入,必继之以文化上的奇葩开放”。魏晋南北朝后,中国方才进入了璀璨的隋唐,而西方文艺复兴的伟大,则离不开罗马之劫的残酷。如此去看,中国汽车文化实则早已开始萌芽,起始于国内首批合资合作企业的到来——上汽大众,以及国内首款合资品牌轿车桑塔纳在1983年的下线。
在我眼里,桑塔纳是一款富有中国浪漫色彩的车。虽不绝对地说桑塔纳培育了中国的汽车文化,但至少引发了文化血脉的觉醒——有两则故事可以说明。
其一,上世纪九十年代的一天雨夜,赵先生恰逢妻子临产。虽家中有一辆富康,但他依然诚恳地叩开了邻居的大门。在危急时刻,他并非不信任自己的车技,而是更愿意相信邻居的桑塔纳,能够平安无恙地将生命中最重要的人送到医院——因桑塔纳是在“出口为主,产品赶超,技术先进,带动一批”的指导思想下问世。
其二,则是来源于桑塔纳的一则经典广告,在进入国内市场之际,桑塔纳并未以德国最知名的啤酒或是足球形象进入国内,而是以“故、值、信、诚、趣”五字广而告之,从室外到平面媒体再到电话簿,几乎无孔不入。“当电视里出现身穿中式白色衣褂,鹤发童颜的老人手执毛笔时,小孩见了马上就知道他要写的字,当收笔时,很快就会叫出:桑塔纳!”
两则故事分别来自于车主以及一位老友——颜光明的陈述,后者说:“如果说,黄河路曾是上海九十年缩影的话,那么,桑塔纳就是这个时代(即上世纪九十年代)的底色”。
林语堂将中国人描述为“一个性情温和而圆熟的人物形象”,并给予了“圆熟”、“忍耐”、“无可无不可”、“无可五不可”、“老猾俏皮”等注解。这样的形象,必不会衍生出刀叉与握手礼似的开放性文化,而是造就了“心性灵巧与女性理性”的特质,更愿意以内敛与温和的方式去输出文化特性,中国在过去数千年时间里繁衍不息,其中一大关键就是其能够对外族持续地、潜移默化地进行同化。
中国的汽车文化即是中国民众用车的实践与智慧,必然不善于以赛车或是越野等热烈的形式进行绽放,反而脱离不开桑塔纳式的细水长流。在桑塔纳之后,我们终于有了评价好车的标准,国民将之概括为“可靠、保值、经济、耐用”等,这些简单的词汇承载着民族传承的智慧,亦是中国汽车文化的价值底色。
那么,中国汽车文化的又是如何具体呈现的?继续展开去看。
文而化之,从个体到系统的形成
拆解文化,即文而化之,亦有文而化物之意,将“文”通过“化”的方式赋予到了人的生命中,赋予到一切物品、一切思维、一切生活中。
在文而化之的过程中,文化总是由个体走向群体,再形成系统。这一过程,可用文化的三重结构来概括,其一为生存结构,其二为思维结构,其三是遮蔽结构。
中国汽车文化的演变,亦遵循着这种原理,一辆桑塔纳得以穿越40年周期,是因中国民众根据时代环境对用车行为体系的历史总结——传闻不少富豪仍爱收藏桑塔纳,一度被奉为美谈;上海博物馆也有一辆迎接到此的游客,从产品走向展品,即是桑塔纳对中国汽车文化的馈赠。
对于消费者而言,桑塔纳是国车;然从行业角度去看,桑塔纳是合资车入华的教科书,中国汽车的私人消费时代从此处起步。另外严格地说,中国的合资合作时代也是从上汽大众开始。
“大众汽车将在一个孤岛上生产,并且这里几乎没有任何配件供应商。中国车间里的葫芦吊、长板凳、橡皮榔头,都是我爷爷辈的生产方式”,一位德国记者同仁曾如此表示——为了使中国之汽车工业从无到有,使上汽大众从0到1,上汽与大众进行了盛大的筹备。
从1978年中国首批代表团考察当时的西德大众,到1985年上海大众汽车有限公司的正式成立期间历经多轮会议,各级政府官员均对上汽与大众之合作密切关注并给予支持。
回忆起来,我与上汽大众有着意外的缘分,1979年西德大众代表访华是我出生的那一年,对于当年合作的细则,只能听父辈们或者上汽大众的前辈们陈述。
但2002年进入报业后,我曾亲眼目睹合资时代的到来——一切合作都有上汽大众的身影。譬如,丰田学习了上汽大众的轿车路线,并借鉴了桑塔纳的国产化思路,以“没有国产化,就没有大批量”为指导在天津大规模建厂,实现了“皇冠上的芳华”。当然,还有更多品牌的借鉴与学习,是对上汽大众整个发展思路的照本宣科,如建立旗舰思路的帕萨特以及激活SUV市场的途观,均不乏后来者与模仿者。
入行当年,实则还有一件大事发生,即上汽大众首次突破了年产28万辆轿车,全年销量首次突破30万,创下了中国轿车工业之最。回忆当年的历史,才发现上汽大众已多点开花,从发起市民公选品牌车型到“天涯海角任我行”的全国试驾,再至与同济大学合作成立“上海大众汽车有限公司同济大学联合CAD工程技术支持与培训中心”以及内部建设“个个爱学习,人人赶帮超”的激励氛围,乃至上海大众俱乐部333车队的溯源等,上汽大众事事皆为行业的标杆与榜样。
常言合资品牌把技术带到了中国。但是,上汽大众却是为数不多把体系带到中国的汽车公司,为文化的形成建立了思维之结构——自1990年上汽大众技术中心大楼在黄浦江的西方打下第一根桩开始,实则其已为未来的中国汽车产业从技术研发到合作模式,再到服务体系以及上下游产业集群发展等领域打下了每一根桩。
无疑,上汽大众打开了世界汽车涌入中国的窗口,通过不断掀起的产业风暴与体系创新,让中国民众得以拥有汽车,而中国的汽车文化也就此茁壮成长。
确切地说,“从群体走向系统”是指中国的汽车文化,是中国民众在庞大汽车规模上的一次族群重建。如中国民众以汽车俱乐部为“新氏族”,小到乡镇、大到全国,再没有哪个国家有中国如此密集的车友会及俱乐部。在我熟知的黄山自驾游俱乐部,有上汽大众车主自发地分享生活,甚至最终走到一起形成婚姻关系。这在国外能上当地新闻头版,但在中国却是屡见不鲜。
勿怪中国电影界公路片的稀少,中国的公路片时刻均在民众里上演,它与中国的山川河流、人文民俗相绑定,故事再精彩或许也不及一位桑塔纳老车主个人经历的万分之一,电影里沿途风景再难忘或许也难以与途观车主们走过的旅程相媲美。
那么,中国汽车文化的真容就得以水落石出,它是以上汽大众为首的汽车品牌日夜灌溉而成——国外以汽车为工具,而中国人对待汽车则更愿意以桑塔纳式的“老伙计”为称号,它以车轮为印记,如山水画写意般地描绘了中国文化的轮廓,中国独有的庞大车友会、独具的318川藏线以及独一无二的情感寄托,皆是中国汽车文化的呈现。
它们共同的内核,是中国民众以上汽大众为标准、以桑塔纳、途观、帕萨特为标杆,对汽车这一舶来品的又一次同化,让汽车形成新的族群——此时,中国人也站在了中国汽车文化结构的内部,有“身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的“遮蔽”意味,这也是中国汽车文化蓬勃发展而不自知的原因。
用国人的习惯,定义全球汽车文化
因此,我们需以中国人的思维与传统,来定义中国的汽车文化,甚至重新定义世界的汽车文化——在新能源与智能化两大技术上,足以看见中国人的智慧。
在真正得势的新能源汽车品牌里,愿意深入谈场景化的居多——小米描述了人车家的生态场景,理想汽车则要更加直接,以家为核心去引导用户的决策习惯。什么是场景化?即是技术围绕中国人的生活场景而构建、落地与服务。
与全球其它国家相比,中国的汽车企业更愿意谈场景化——我曾钻研国外汽车的上市报道新闻,它们总是对产品的性能、参数以及技术细致谈论;但至国内,车企们总是浓墨重彩地谈论“大平层”、“女王副驾”、“冰箱、彩电”等亮点,至于核心的技术特征总是寥寥概括,并不展开。
这亦是中国文化显示,它使得汽车厂商与汽车产品在营销的过程中,更像是一位情感忠实、考虑细致的管家,亦或是算无遗策的掌柜,而非是一位西装笔挺的推销员,这无疑进一步提升了汽车的人格化特征——谁又不偏爱这种更加讨巧的营销广告呢?这想必也是中国汽车能够迅速地在国外打开销路的重要原因之一。
以中国的视角来定义全球汽车文化,是在竞争红海中让车企们停止刀叉一般的向外扩张,反而以向内探索的“筷子思维”,去调整结构、转换体系、打开思路,形成世界汽车消费的新一轮变革。
上汽大众再一次走在了中国车企的前列,这不仅仅是从合资角度进行的判断。
此前,汽车有文化曾评论“上汽大众的革新过程,不能以简单的智能化与电动化去概括,它是一次由内而外的焕新进程,亦能够是对市场的重新审视与判断”。
基于年轻用户个性化与多样化的消费需求,在新能源汽车上得到了更充分的释放,并聚焦于针对电动汽车出现的一系列安全与品质问题,上汽大众经过数年的研发与积累后,方才于2021推出ID.纯电系列,上汽大众多年积累的研发制造经验,全面为新能源汽车加持,诞生出集优异品质、科技创新与实用高端于一体的全新出行物种,并多次在合资电动车型中获得销量冠军。
同时,上汽大众ID.纯电系列更快速打造全矩阵产品系列,以品质乐趣纯电跨界车ID.3、品质纯电SUV ID.4X以及品质七座纯电SUV ID.6X三大产品,以安心、乐趣的出行体验,开辟出专属于上汽大众的三大细分市场,全面覆盖不同用户的消费需求,并从安全、价值等方面推动了新能源汽车的标准重塑。
上汽大众之新,是从产品到服务,乃至整个品牌的焕新过程,如在2023年,上汽大众就迎来了服务关爱品牌的全面升级与扩充,实现从“TechCare”到“WeCare”的全链路服务理念转变,“WeCare 大众关爱”可覆盖从线上看车、展厅购车,到售后用车及二手置换等用户全生命周期的所有环节,呈现出上汽大众对用户全生命周期的关怀。
可以看到,上汽大众正以全价值链的场景创新,在野蛮成长的市场中重建标杆与标准,以充分的实践塑造可持续的“汽车新族群”认知,以桑塔纳造就的“故、值、信、诚、趣”五字口碑,在新能源时代继续造就可成经典的“文物”,为中国汽车文化去芜存菁。
有文说
中国的汽车文化,是中国民众精神与认知之呈现。
上汽大众的四十年,中国汽车文化分明已由沙漠走向绿洲。基于桑塔纳,中国民众形成了独有的价值判断,通过帕萨特,则有了对高端旗舰之理想生活的判断力;至于途观,则打开了中国民众对于汽车生活的边界,而ID.纯电系列,又如平地起雷一般刷新了中国汽车的技术力与口碑力,重塑了中国汽车文化之生命力。
如此文化盛景,岂能视而不见?(汽车有文化 海滨/文)
用户10xxx27
你把上汽大众吹上天,上汽这么多年的合资带来了什么,自有品牌一无是处,核心技术和国产毫无建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