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鲜作为中国的近邦友邻,山水相连,自古就与中国有着解不开的渊源。
汉朝时,汉武帝曾灭了卫氏朝鲜,设立乐浪等四部,此时半岛南部有三个部落联盟,即马韩、辰韩和弁韩,史称三韩。
公元3世纪左右,百济一统马韩地区,新罗统一了辰韩地区,建立了国家,后来在中国东北又兴起了高句丽,并于427年迁到平壤,至此半岛形成高句丽、百济、新罗三足鼎立之势,史称三国时期。此后,半岛上的三国连年征战。
到了公元7世纪,新罗与唐朝结成了同盟,先后灭了百济和高句丽,并于公元735年实现了大一统。
统一朝鲜后的新罗王朝,大力推广唐朝的典章制度,从而确立了封建中央集权统治。
到公元901年,朝鲜半岛又经历了分裂,之后高丽王朝建立,新罗王和后百济先后投降了高丽,朝鲜半岛南部再次实现统一。
高丽建国后,向北扩张,把疆界延伸到鸭绿江下游南岸,之后与辽、金两国发生战争。
公元1231年,高丽王朝受到蒙古军的进攻,并于1258年臣服于蒙古,直到元末农民大起义后,高丽才逐步摆脱元朝的统治。
到14世纪末,明洪武二十五年(1392年),高丽大将李成柱篡夺权位,自立为王,建立李氏王朝,改国号为朝鲜,迁都汉阳(汉城)。
李氏王朝与明朝始终保持着藩属国与宗主国的关系,但在明朝万历年间,嘉靖却先后两次对朝鲜用兵,当然出兵不是攻打朝鲜,而是攻打入侵者--日本囧王丰臣秀吉。
本来明朝第一次出兵可以解决问题,但为何又进行了第二次呢?这中间的故事就是我们要说的重点了。
明万历十九年(1591年),日本新军阀丰臣秀吉武统了日本66州,后废除了山城君,自号囧王,成为日本新的封建统治者。
日本统一后,封建经济发展较快,特别是商业的发展,为扩大商品销售市场,同时也为掠夺原材料,减少日本本土资源消耗,以及缓解日本国内的阶级矛盾,转移民众视线,缓和国内政敌的攻击,丰臣秀吉发动了对朝鲜的侵略战争。
丰臣秀吉企图先占领朝鲜,再以朝鲜为根据地和跳板,然后兵锋直指中国北部和东南沿海。
同年五月,朝鲜国王李昖收到丰臣秀吉的书信,说他要借道朝鲜去攻打中国,并让朝鲜为他引路。
同年八月、十一月,琉球王和朝鲜国王分派使臣将此事报告给了明廷。此后不久,日本十五万大军便从朝鲜半岛南的釜山登陆,大举入侵朝鲜,至此,朝鲜“壬辰卫国战争”爆发。
朝鲜国王沉湎酒色,不理朝政,武备废弛,日军登陆后,如入无人之境,很快就打到了朝鲜腹地,先后攻占了王京(今首尔)、平壤,朝鲜王子李珲及大臣被俘虏,国王李昖一路逃亡,最后渡过鸭绿江逃到明朝的辽东。
朝鲜危在旦夕,李昖请明朝尽快出兵入朝援救,帮助朝鲜攻打入侵的日本倭寇。
由于朝鲜在当时为明朝的藩属国,本着唇亡齿寒的原则,明神宗万历皇帝调兵遣将,下达了入朝作战的指令。
明万历二十年(1592年)七月,明朝先从辽东发精兵两万多人,由史儒、张国忠、马世尤为统帅,作为先头部队率先入朝。
接着又调集宣大、山西、保定、蓟镇等地马步军及江南水军共计七万多人,分批开赴朝鲜。
这支近十万人的大军以李如松为总兵官,宋应昌为经略,于十二月二十五日誓师的,在安东(今丹东)渡过鸭绿江,开赴朝鲜战场。
1593年一月初四,明军抵达朝鲜肃宁,两天后抵达平壤近郊,休整后于初八开始攻打平壤城。
尽管守城日军十分顽强,但明军在李如松的带领下气势也很高,经过28小时的激战,明军一举攻克平壤,共歼日军1647人,烧死溺死者无以数计,明军入朝作战,首战告捷,平壤宣告光复。
万历二十一年(1593年)一月十九日,李如松再克平安南开城,之后朝鲜北部黄海、平安、京畿、江源四道也全部光复。
此战历时20余天,行军千里,中朝联合作战,不仅攻克了平壤、开城两座重城,而且朝鲜北部四道也全部光复,可以说,明军取得了抗倭援朝初战的重大胜利。
一月二十七日,李如松由于求胜心切,只率少量精骑向朝鲜国都王京进军,不幸中了日军埋伏,在众将领的拼死救护下,李如松才突出重围。
尽管李如松受挫,但明军后续大部队都陆续向朝鲜南部进发,日军慑于明朝大军的气势,再加上日军拉得战线太长,兵力不足,粮饷不继,自料侵朝难胜,为了“以退为进”,求得喘息机会,以待二进攻,所以,日军假意向明朝提出停战求和,称愿向明朝纳贡称臣。
为了表示诚意,日军主动撤离了王京,李如松不战而得王京城,此后明军也没有再南攻,双方转入了和谈阶段。
当时明廷内部对日本的求和形成主战和主和两派,主和派一方面害怕承担战争责任,另一方面也担心大军远征,粮饷不继,长期下去恐无斗志,所以主张采用封贡安抚。
主战派认为,对日本封贡,一方面会加重朝廷负担,每年要支付三百六十万两白银的赏费,这可不是小数目;另一方面看到日军主动南撤,恰是其兵力粮饷不支的表现,他们是在以和掩战,请求称臣纯属骗局。明军应乘胜南进,一举把日军赶出朝鲜,以绝后患。
从后续发展来看,主战的看法是对的,但当时万历采用了主和派的意见,同意了日本的请和,并对丰臣秀吉进行封贡。
随后明军在和谈尚未进行下,日军仍盘踞在朝鲜境内的情况下,明廷却下令让李如松的明军主力回国了,只留下两万人左右驻守朝鲜。
万历年间明朝的第一次出兵朝鲜,抗日援朝军事行动就这样潦草地结束了。
之后明朝与日本进入了和谈阶段,但在此过程中,明朝官员丑态百出,导致明廷不能做出正确判断,给了丰臣秀吉喘息的机会,之后再度向朝鲜发动了侵略。
那么,明朝官员的表现到底有多荒唐呢?
首先,明朝未和谈先撤军的做法,不仅使和谈失去筹码,没有后盾变得软弱,而且日本也因变得傲慢无理,因为他们的军队还留在釜山。
不过万历还算不糊涂,虽然他同意“和谈封贡”,但考虑主战派的要求,他对日本提出三个条件:
第一,日军必须全部撤离釜山;
第二,对日本只许封,不许贡;
第三,日军必须保证以后不再侵犯朝鲜。
如果日言不答应上述三个条件,明朝则不仅罢封,而且会全力进兵征剿。
日本早已看穿明朝的求和心态,当他们来京都和谈时,代表们作威作福,趾高气昂,明朝代表反倒显得卑躬屈膝,最后日本表面上勉强接受了上述三个条件,但事后却迟迟没有回应。
然而就在这种情冲下,万历却派大臣前去日本进行册封,拟封丰臣秀吉为顺化王,承认他为日本国王,给予诰命、诏纻、印章等物,另对行长、清正等其他将领也会进行任命。
执行此次任务的大使有临淮侯勋卫李宗诚、五军营右副将都督佥事杨万亨,还有沈维敬。三人抵达釜山后,很快沈维敬就被日军策反,成为内奸,不断为日本对付明朝出谋划策。
沈维敬在釜山住了六个月,之后以要教授丰臣秀吉册封礼仪为名,竟然直接从釜山去了日本,并向丰臣秀吉报告了明朝的内情。
为了取悦丰臣秀吉,沈维敬还赠送了丰臣秀吉大量物品,他自己也娶了日本老婆,打算死心塌地为丰臣秀吉效力,按照丰臣秀吉的旨意,不断向明廷汇报假情报。
明廷在得到沈维敬的假情报后,立马让册封正使李宗诚前往日本进行正式封贡。李宗诚于万历二十四年(1596年)三月抵达日本的对马岛,之后就陷入了日本为他准备的“美人计”,最后在“更番纳行帐中”,李宗诚将国家使命忘得一干二净,后来还看上了丰臣秀吉的女儿,私下提出与其相好,结果晚上就遭遇了刺客,连夜逃出帐营,后下落不明。
明廷眼看册封事宜迟迟没有进展,而釜山日军又对朝鲜蠢蠢欲动,之后又派杨万亨前往日本。
丰臣秀吉虽然不在乎明朝的封号,但他想利用这个封王的机会,可以巩固和提高自己在日本国内的统治地位。
于是,丰臣秀吉表面上接受了明朝的册封,朝鲜国王李昖也为他送去了贺礼。丰臣秀吉在看了朝鲜毫无诚意的贺礼后,认为被朝鲜蔑视了,于是以此为借口再犯朝鲜。
事情到此,明朝大使理应取消封号,即刻回国,但由于沈维敬是内奸,而杨万亨又贪图苟且了事,所以他们仍然走完了册封流程,但实际毫无意义。
万历二十五年(1597)一月,日军增兵至十四万,从釜山再度向朝鲜发动了第二次侵略战争,之后万历才知道自己被自己人玩弄了一把。
这一次,在朝鲜的再度请求下,明朝不得不再度派出十一万大军,第二次开赴朝鲜,援助朝鲜抗击日本。
经过三个阶段的大战,四月二十五日,明军正式宣告抗倭援朝东征大捷。
明朝两度派军入朝抗击日本倭寇的侵略,前后时间长达七年之久,耗费白银七百八十万两,粮饷两百多万石,死伤万人以上。
朝鲜人民对此感激万分,为宋应星、邢玠建庙立碑,以求纪念。
从上述明朝对朝鲜的两次用兵,我们也发现,原本可以一次打完的战争,被自己人骗成了两次,这其中固然有李宗诚、杨万亨和沈维敬的责任,但更大责任恐怕还是在决策者身上。如果采用主战派的意见,或许就没有二度劳民伤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