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一位穿着朴素的老农来到了湖北孝感市政府,在门口徘徊很久后,老农走进办公大楼。
工作人员见老农有些拘谨,就主动上前搭话,询问老农有什么需要,只见老农从兜里拿出一张泛黄的纸张,摊开后小心翼翼地问:“这是当年红军借我爷爷的400大洋,你们还认账吗?”
工作人员接过纸条后,仔细地看了看,这确实是一张欠条,上面还有红军的印章和领导人的签名。
随后在老农的阐述下,工作人员知道了欠条的来历………
老农名叫杨明荣,这张欠条是他爷爷杨长银传下来的,别看杨明荣现在日子过得艰难,但其实他爷爷那一代家境是非常优越的。
出生于旧社会的杨长银,靠着继承祖业和自己的努力,置办了田地和商铺,家里一年光收租金就有一笔不小的进账。
旧社会阶级分化严重,很多有钱的地主都摆出高高在上的姿态,甚至经常欺压百姓,但杨长银却是一个让乡亲们爱戴的乡绅。
杨长银继承了家里优良的家风,对贫苦百姓都很同情,平日里对租户很宽容,若是遇到谁家有苦难也会主动帮忙。
这样的杨长银不止有小爱,还心怀大爱。
1930年,一支红军队伍来到了杨长银的家乡,因被欺压怕了,加上并不了解红军,所以百姓们对红军也很排斥甚至心生畏惧。
但很快老乡们就发现,红军是一支不一样的队伍,虽然他们拿着刀枪,但对老乡却很友善,不但主动帮老乡们干活,还不要老乡们的回报。
期间,红军更是打土豪,惩罚劣绅,将所得田地和粮食都会分给老乡,这时老乡们才知道,红军是为穷人服务的,他们是想让贫苦大众翻身做主人。
部队的女红军更是天天走街串巷的宣传革命思想,她们号召女子要敢于反对包办婚姻,要放足等等。
到了夜晚,女红军还在老乡家办起了夜校,鼓励女子来学习,鼓励青年人走出家门去参加革命。
随着革命思想的传播,杨长银家乡有了巨大的变化,穷人们有盼头了,许多女子也挣脱了不幸婚姻的枷锁,还有的成为了红军的一份子。
杨长银为家乡的变化感到高兴,虽然他自己是乡绅,但他同情劳苦大众,不过,很快杨长银和老乡们就发现,虽然红军处处为百姓着想,但他们自己的日子并不好过。
当时的红军经济条件很差,战士们穿着破旧的军装,脚上的鞋子要么带着补丁,要么是草鞋,他们的伙食更是差到极致,都不见半点油水。
尤其到了冬天,红军的处境更加艰难,一度出现了粮食短缺的现象,红军战士们是要去和反动派打仗,吃不饱饭哪能行。
老乡们想提供帮助却遭到了红军的拒绝,因为红军的纪律是,坚决不拿群众一针一线,老乡们看着红军的境况越来越差,心里别提有多着急。
到最后老乡们不管红军的纪律了,直接将粮食、衣服等送到部队,甚至哭着求红军领导收下。
老乡们的盛情加上部队确实苦难,最终红军决定收下他们的好意,但却给老乡们打了欠条,承诺说,这欠条永久有效。
杨家的欠条就是这么来的,当时杨长银不仅给部队送去了400大洋,还送去了粮食、棉衣、前线需要的药品等等。
八路军领导非常感动,一直交代说:“等胜利了,您一定要拿着欠条来找我们!”
虽然杨长银口头答应着:“好”,可回到家后他就召开了家庭会议,表明态度说,不管以后家里遇到什么困难,都不能麻烦国家。
其实这并不是杨长银第一次给红军捐钱捐物,抗战时期,他也出了很多力,在杨长银看来,国家有难,匹夫有责,这是自己应该尽的义务。
解放后,国家发放通知,当年帮助红军的、八路军的,凭借欠条都可以去找政府兑换,此时的杨家已经大不如从前,可杨长银依然没有去。
杨长银还特意定了一个木头匣子,将欠条完好地保存着,他说:“这是我们杨家的一份荣誉,更是我们的传家宝!”杨长银去世后,这张欠条一直由杨明荣父亲保管。
而杨明荣在很小的时候就知道了关于“欠条”的故事,父亲去世后,杨明荣就成为了欠条的保管人。
转眼到了2015年,这张欠条已经有85年的历史了,原本杨明荣从未想过去找政府兑换,但这一年杨明荣遇到了困难。
原来杨明荣的老伴病重,家里已经借遍了所有亲戚,依然是杯水车薪,看着病床上痛苦不堪的老伴,杨明荣想到了那张欠条。
那天夜晚,杨明荣拿出了那张泛黄的欠条,心里很纠结,因为爷爷曾交代过,无论如何不能去麻烦政府,可如今他真的走投无路了。
想了一晚上,杨明荣还是决定去找政府,但其实他也是抱着试试看的额心态,毕竟那是八十多年前的事,如果兑换不成他也不会有怨言。
但结果却让杨明荣喜出望外,经过核实后,工作人员证实了欠条的真实性,并补偿给杨明荣40000元,还上门慰问了他的老伴,给带去了一些药物和营养品。
拿到钱后的杨明荣,感动到落泪,这可解决家里的大问题了,他不停地说:“谢谢,给你们添麻烦了!”工作人员却说:“这是应该的!”
这张“欠条”背后的故事让人泪目,也让我们看到了独属于中国人“军民鱼水情”,当年,红军有难,百姓出手相助,如今百姓有困难,组织上也没有食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