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记忆:乡政府七所八站

午后阳光茶语 2024-12-17 03:40:04

乡政府是与我们老百姓息息相关的国家最基层行政机关,管理本乡内的经济发展、文化教育卫生知识普及、农业科技推广、社会综合治理等工作。在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前后,乡政府职能执行机构有“七所八站”组成,正是这些机构的存在,促进了当地的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机构改革的推进,一部分站所职能或撤销,合并、更名,但每个站所在那个年代所发挥的作用有目共睹,不可磨灭,值得我们去追忆。

所谓“七站八所”,是指县级部门在乡政府派出机构和乡政府结合工作实际成立的部门。这里的“七”和“八”都是概指,并非确数,是当时一个习惯性的普遍称呼。这样的机构,通常在20个以上,有时高达30多个。

“七所八站”性质主要分三大类:一类是乡镇直属事业站(所)(乡政府发工资)。包括:民政所、农技站、农机站、林管站、水利站、计生办、文化站、广播站、统计站、经济办公室、教育办公室等;二是县直部门与乡镇双层管理的站(所)。包括:财政所、派出所、法庭、司法所、卫生院、供销社、粮管所、畜牧站等;三是“垂直管理”的机构。包括国地税分局(所)、邮政(电信)所、供电所、工商所、信用社等。

笔者在乡政府党政办工作多年,对各站所的工作性质比较了解。当年虽然站所比较多,但有分工又有合作,在干好本职工作的同时,又紧紧围绕乡党委、政府的中心工作集体行动,彰显了部门之间的执行力和凝聚力。

回忆起在乡政府工作的日子感慨万千,同事们白天工作,晚上大部分都住在乡里,一个锅里吃饭,和睦共处,犹如一个其乐融融大家庭。虽然工作很忙累,业余生活很单调,但日子过的很充实。“七所八站”的工作人员每天早上八点会准时集中在乡政府会议室门前,有乡党政办公室工作人员依照花名册点名(部分双重领导和垂直站所工作人员不参加考勤)。然后先有副职领导根据工作需要安排当日工作,书记乡长再作最后强调。考勤结束后,我们每个人再回到自己所属的管理区开会,安排具体入村工作。(当时乡政府为了便于有效开展工作,根据全乡所辖村庄的区域范围,分成若干管理区,每个管理区约管辖十几个村庄,管理区书记为班子成员,每个村安排一名乡政府工作人员包村)。

工作量大是乡干部的一个真实写照,一年四季都有干不完的工作。有人说乡干部是“上管天、下管地、中间管空气”,没有不干的活,这话一点也不假,因为“上面千条线,乡镇一根针”,上级所有农村政策的贯彻执行,都是有乡村干部具体去落实。“上面动动嘴、乡(镇)跑断腿”,上至基本国策、下至贫困村民的帮扶、都属我们的工作范围。

我刚上班时在塔铺乡广播站工作,当时广播站设在乡政府院里,和派出所、邮政所、电信所一个小院。那时家家户户挂有小喇叭,广播线就相当于现在的宽带,牵到了各村各户。上级政策文件,乡政府工作通知,就在广播站的播音室里宣读。平时广播站还转播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早晚新闻播报,有时也会播一些戏曲音乐,丰富农村的文化生活。

民政所是乡政府“七所八站”中与村民打交道最多的一个所,每个工作日前来办事的群众络绎不绝,因为民政所负责本乡拥军优抚、社会救济、低保户、五保户手续办理、婚姻登记等与群众息息相关的事项。记得民政秘书的桌子上经常有喜糖和几根烟,这都是前来办理结婚手续的新人和办理其他手续的村民放桌子上的。我们经常诙谐的说:“民政所是一个积德行善,村民最喜欢的站所”。

计划生育办公室是乡党委政府为推进计划生育工作专设的一个部门。当时计划生育是基本国策,计划生育工作实行一票否决,乡党委政府的大部分精力都投入到了计划生育工作中去,因此乡计划生育办公室也成了“七所八站”中机构最大,人员最多的所。每次计划生育运动大检查,全乡的站所人员配合。计生办的主要工作就是全乡四项手术指标的完成;处理本乡的违法生育案件;定期组织育龄妇女检查;《生育证》的发放;征收社会抚养费等。计生办的工作人员为了完成某项工作,也是天不亮就入村,半夜了还在村里工作,非常辛苦。随着时代的进步,计划生育政策放开,前几年计划生育办公室已取销,但为千家万户带来的影响深深烙印在几代人的脑海中,千秋功过,由时间验证。

夏季麦收后,也是全乡站所最忙的时候,全乡干部职工兵团作战,下村入户催交公粮,粮管所职工工作到深夜是正常现象。当时村委会的大喇叭一直播放“种地交粮,天经地义”的宣传口号,通知在几天的时间内全村要交完公粮,村民就赶紧利用阳光灿烂的日子,进行一次彻底的晾晒。当时每个乡镇都有自己的粮管所,交公粮的时间,一大早粮所的院内就会挤满各种车辆,人力车、牲口车、小四轮拖拉机在院门外会排起一队队的长龙,那场景十分的热闹。有的时候会从早上排队到深夜才能交上公粮。检验员手里拿一个验级的木柄空心铁皮锥,往装满麦子的布袋里一插,从另一头就会流出很多的麦子,然后在一个验证干湿度的仪器进行测量或者扔到嘴里咀嚼,咯嘣咯嘣响,说明小麦干度达到标准,检验员开验质票通过,农民心才掉到肚里。所以在当时,粮所的检验员可以说是最吃香的职业,验质时,身边到处都是递烟的村民,嘴里叼着烟,两只耳朵上夹满烟,真是众星捧月。现在农民种地不仅不用交公粮,种地还有补贴。交公粮成为的一个时代的缩影,也成为了一代人永远的记忆。

春季是植树造林的季节,也是林管站最忙的时候。林管站要把全乡需要植树造林的地点,路线,植树的品种、数量规划好,有党委政府组织全乡的机关干部、职工、教师学生集中开展义务植树。植树当日,队伍浩浩荡荡,现场红旗招展,仿佛战场一般、那情景至今难以忘怀。同时它还负责全乡林木采伐证的办理;林木病虫害防治等职责。塔铺乡地处黄河故道,植树造林也是工作重中之重,林管站的工作也很重要和繁忙。

农技站担负全乡农作物的病虫害防治;科技种田技术普及职责,塔铺乡是一个农业大乡,农技站的工作也非常辛苦。春季是麦田病虫害的防治的关键时期,也是农技站最忙的季节。农技站的工作人员,每天都要深入田间地头,查看小麦的生长情况,如有病虫害发生,及时利用各村的大喇叭宣传小麦病虫害的防治方法,并现场指导操作技术,为小麦丰收立下了汗马功劳。

财政所也是乡政府一个非常重要的站所,当时是“村财乡管”,每天都有各村的会计前来办理各项手续。财政所还负责发放各项政策性补贴及全乡机关干部职工、教师的工资等工作,特别是在收公粮、收水费的工作中,所里的每位职工也是经常加班至深夜,默默奉献。

水利站负责全乡年度水利建设规划,指导全乡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工作,负责全乡防汛抗旱水利工程的维护管理。在工作中他们经常肩扛仪器下乡测量。记得每年南分干清淤,他们就会提前几天下河测量清淤标准,然后分到各村,各村再分到一家一户清淤。那时候在清淤高潮时,整个河道人头攒动,有直接用平板车把淤泥拉出河堤外边的,有分两次把淤泥一锨一锨扔到河堤外边的。桥头上还插有红旗和条幅,场景十分壮观。

电管站在乡政府大院西边,和信用社毗邻,是一个独院,主要是负责全乡24个村的生活生产用电,对全乡线路进行维护服务、停、送电服务、抄表、电费收取等工作。那时候电力不足,经常停电,经常有企业负责人和村委负责人去所里沟通,想让自己企业和村里少压用电负荷。电管站也是一个“香饽饽”站所。

农机站在分田到户后,也没什么业务,形同虚设,各家各户都有四轮拖拉机耕地,没什么存在感。

土地所负责全乡的宅基证办理和土地违法案件的查处,平常工作量不是太大,基本上也是服务乡党委政府的中心工作。

乡卫生院在八九十年代因医疗器械设备落后,技术人员的流失以及村卫生室的普及,效益不景气,看病的患者寥寥无几。在2022年非典疫情期间开始发挥作用,加之后来新型农村医疗惠民政策的实施,卫生院开始快速发展起来。为当地村民的身体健康做出了贡献。

派出所在乡政府大门西边的一个小院里,办公室是一排瓦房,当时正式干警就三人,所长、指导员、内勤,其余全是合同民警(相当于现在的辅警,工资乡政府发)。负责全乡的社会治安并配合乡政府的中心工作。当时全乡社会大局稳定,没有大的刑事案件发生,打架斗殴、小偷小摸的现象偶尔发生。经常看见派出所院内的大树上铐人,也许是怕丢人,他们都是肩靠大树,低着头。如果性质严重,就会把他们送到县公安局处理。

司法所人员少,就两个人,工作主要是民事调解和普法宣传,大部分时间也是服务乡党委政府的中心工作。

税务所和工商所都是在乡政府大院外边的独立小院,和乡政府的工作接触不多。如有税收任务,乡政府会派出工作人员协助税务所收税,协税人员的工资乡政府发。工商所主要负责集贸市场的管理和假冒伪劣产品的的查处。

随着时代的变迁和机构改革的不断延伸,“七所八站”已成为历史长河中的一幅风景,让人回味。现在乡镇机构大都整合为二个中心: 社会事业综合服务中心、农业综合服务中心。精简了机构和人员,提高了办事效率,方便了村民办事,适应了社会发展的需求。这就是时代的进步。

千言万语无法表达对往事的怀念,就让它深藏在脑海里慢慢的回忆吧,向曾经在包括现在还在基层工作的同仁致敬!

作者:洪景立,延津塔铺人,文学爱好者,发表各类文学作品多篇。

0 阅读:0
午后阳光茶语

午后阳光茶语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