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茶餐厅五冲港交所IPO:营收增速放缓,预制菜疑云四起

号猪猪 2024-12-31 22:09:28

在资本市场,餐饮企业的身影频繁出现在港交所的门口,上市融资对于它们而言似乎已成了一种例行公事。12月20日,中式连锁餐厅运营商绿茶向港交所递交了IPO申请,而这已经它第五次扣响港交所的大门。如绿茶这般连续挑战且未放弃冲击IPO者,放眼整个港交所,也属实是凤毛麟角。

疫情过后,餐饮行业遭遇寒冬,市场格局发生深刻变化。预制菜的兴起更是让传统餐饮业面临巨大压力,许多曾经风光无限的品牌未能适应新的消费趋势,在港交所的征途上折戟沉沙。捞王、老乡鸡、七欣天、乡村基、杨国福等多家知名餐饮企业此前纷纷递交招股书,但均未能成功“敲开”港交所的大门。

值得注意的是,尽管绿茶在过去几年里实现了快速扩张,并计划在未来四年间开设超过600家新店,但其核心经营指标如翻台率、同店销售额等却出现了不同程度的下滑,公司的盈利能力也远低于刚刚成功赴港上市的同行小菜园。这些因素都为绿茶此次IPO蒙上了一层阴影,绿茶一面要承受市场竞争加剧的压力,一面还要应对来自资本市场越来越高的门槛和更挑剔的眼光,前景不容乐观。

01

营收增速放缓,净利率不如小菜园

绿茶餐厅最早开始于2004年,创始人王勤松与妻子路长梅在杭州西湖边开设了一家名为“绿茶青年旅舍”的地方。这家旅舍主要为背包客提供住宿,而内部的餐厅也逐渐成为客人们进行文化交流的空间。

2008年,第一家正式的绿茶餐厅在杭州创立,凭借创意杭帮菜的独特定位和亲民的价格迅速走红。绿茶餐厅将多个地方菜系巧妙结合,顾客可以在一家餐馆内品尝到来自不同地区的特色美食,这种创新模式很快吸引了大量消费者,尤其是年轻一代的喜爱。

随着品牌影响力的不断扩大,绿茶餐厅开始逐步扩展商业版图,从最初的杭州出发,逐渐覆盖到了全国各大城市。截至2024年9月底,绿茶已经在全国范围内开设了435家门店,并计划在未来几年继续加大开店力度,特别是在三线及以下城市进行深度布局。但在快速扩张的背后,我们也看到了一些令人担忧的经营状况变化。

招股书显示,2021-2023年间,绿茶的营业收入分别为22.93亿元、23.75亿元和35.89亿元;同期净利润则为1.14亿元、1657.9万元和2.96亿元。值得注意的是,2022年绿茶净利润出现大幅回落,此外,虽然2023年的营业收入同比增长了超过50%,但这一增长主要是由于疫情防控政策调整后餐饮市场的恢复性反弹所致。

而进入2024年后,绿茶前三季度实现了29.20亿元的收入,同比增长仅7.0%,营收增速出现明显放缓的趋势。同期,虽然公司净利润增长10.3%,达到2.85亿元,但净利率仅为8.2%,远低于刚刚成功上市的小菜园所达到的11.7%。

对于一家正在寻求登陆港交所的企业来说,盈利能力无疑是投资者最为关注的关键指标之一,显而易见,在与小菜园的初次对决中,绿茶赴港IPO的胜算并不明显。

与此同时,绿茶集团还面临着来自市场环境变化带来的诸多挑战。从2021年到2023年,绿茶餐厅的人均消费分别为60.5元、62.9元、61.8元。今年前三季度,人均消费更是降到了57.7元。在门店扩张加剧、密度加大的背景下,想要维持较高的翻台率也变成一件难事。从2021年至今,绿茶的翻台率经历了从3.23次/天、2.81次/天、3.30次/天再到3.05次/天的上下波动。可见即使是在增加了新店数量的情况下,绿茶到店业务的增长仍然略显乏力。

02

预制菜暗藏隐忧,信任危机一触即发

对于绿茶而言,野蛮扩张所带来的隐忧只是冰山一角,更为棘手的问题在于“预制菜”的争议。预制菜本应是餐饮行业提高效率、降低成本的有效手段,但在消费者眼中,它却逐渐成为一个敏感话题。使用预制菜意味着部分菜品并非现场制作,在极大程度上影响了食物的新鲜度和口感,还引发了消费者对于食品安全方面的担忧。

绿茶餐厅之所以选择大量采用预制菜,背后有着复杂的考量。一方面,随着门店数量迅速增加,维持稳定的出品质量变得至关重要。通过中央厨房集中处理食材并配送至各分店,可以确保每一家店铺提供的菜肴都保持一致的味道和标准;另一方面,这种方式也有助于降低人力成本,尤其是在劳动力价格不断上涨的情况下。当然还有最关键的因素,就是许多商场出于消防安全考虑,不允许使用明火烹饪,预制菜显然解决了这一问题。

但与此同时,预制菜的发明,也产生了新的问题。由于缺乏透明度,许多顾客并不知晓自己所食用的食物是否为预制菜,这就导致了信任危机的发生。近年来,关于绿茶餐厅使用预制菜的负面报道层出不穷。2024年3月,“中国蓝新闻”记者卧底杭州绿茶餐厅后厨发现,该餐厅售卖的招牌菜“佛跳墙”实际上是预制菜,但餐厅并未在菜单中标注相关信息,也没有主动告知顾客。事件曝光后引发了广泛的社会关注,绿茶公关经理随后表示已经下架被曝光的预制菜品,并自查自纠下架门店部分预制菜菜品。

除了舆论压力外,监管部门也开始加强对预制菜使用的监督力度。2023年11月,杭州上城区市场监管局食品监督抽检结果显示,西藏绿茶餐饮管理有限公司杭州上城分公司的大青椒噻虫胺检测值高于标准值。可见绿茶在食品安全管理方面存在不小的漏洞,也暴露出了预制菜供应链存在一定风险。

事实上,预制菜问题已经成为制约绿茶上市进程的一大障碍。此前,证监会曾要求绿茶餐厅补充说明境内运营实体食品安全管理情况,特别是预制菜占比及合规经营状况。如果不能妥善解决预制菜带来的争议,绿茶很可能在资本市场上遭遇更多质疑。

为了改善现状,绿茶已经开始采取行动,比如计划自建预制菜供应链,预计该设施产生的约90%半加工食品将供应全国餐厅,其余10%则出售给消费者。但截至目前,绿茶仍然备受预制菜的困扰,根据黑猫投诉平台内容,消费者投诉案例达到189件,有多起案例显示,绿茶餐厅存在吃出异物、服务流程混乱、等待时间过长等问题,这些问题进一步削弱了顾客好感度,同时也将预制菜供应链的隐忧再次摆到台前。

03

五冲港交所,餐饮业前景不乐观

或许是盈利能力的不确定性,又或许是预制菜争议打消了投资者的信心,总之,自成立以来,绿茶始终未能叩响港交所的大门。

2021年3月,绿茶首次向港交所递交招股书,可能是初次尝试准备不足,绿茶因招股书中出现财务数据单位错误等疏漏而未能如愿。

同年10月,绿茶集团卷土重来,再次向港交所递交了上市申请,并在2022年3月披露了通过上市聆讯的招股书。按照行业惯例,通过聆讯通常被视为企业符合港交所上市条件的一个重要节点,上市几乎已经是板上钉钉的事。但是令人意外的是,申请材料再次在数月后失效。可见通过聆讯并非万灵丹,它并不能保证企业的上市之路一帆风顺。

2022年4月,绿茶集团第三次递交招股书,又一次迅速通过聆讯。但是好景不长,几个月后,申请材料再度失效,绿茶第三次冲击港交所的努力也随之化为泡影。

2024年6月,绿茶集团选择第四次冲击港交所,公司在招股书中展示了详细的扩张计划和财务数据的改善,但遗憾的是,这一次绿茶甚至未能走到通过聆讯这一步,申请材料再次失效。

雪上加霜的是,就在绿茶集团更新招股书的同一天,同行兼竞争对手小菜园成功上市,这对绿茶来说无疑是一个不小的打击——自己的失败固然可悲,但是对手的成功显然更令人难以接受。可见港股市场对于优质餐饮企业仍然敞开怀抱,但如何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脱颖而出、赢得资本市场的信任和支持,绿茶餐厅似乎依旧没有找到出路。

唯一令人欣慰的是,绿茶餐厅并不孤独。小菜园的成功只是个例,在冲刺餐饮IPO的路上,还有更多竞争对手像绿茶一样,正在屡战屡败的路上摸爬滚打,比如捞王、老乡鸡、七欣天、乡村基、杨国福等。这些企业各自有着不同的背景和发展轨迹,但在面对资本市场时却遭遇了相似的命运。

结语:

“绿茶们”在资本市场上的失败,也为我们揭示了一个深刻的现实:中国餐饮行业正处在转型的关键时期。随着消费者需求日益多样化以及竞争格局日趋激烈,传统经营模式逐渐暴露出局限性,而为了适应快速变化的市场环境,许多餐饮企业被迫加快创新步伐,探索新的增长点。在这一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遇到各种困难与挑战,如何在保持特色的同时实现高效运营,是摆在所有从业者面前的重要课题。

*声明:毕读财经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不构成任何建议。

0 阅读:0
号猪猪

号猪猪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