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00亿四川硅王,遭逢低谷

21世纪商业评论 2024-11-05 18:10:50

记者丨覃毅 编辑丨谭璐

掌舵一年半,通威股份董事长刘舒琪,遭逢光伏低谷。

11月4日,她出席业绩交流会,回应一系列棘手问题。

1-9月,通威营收682.72亿元,同比下降38.73%,净亏约40亿元;去年同期,则大赚163亿元。

管理层归因于光伏产业链价格大幅回落。只是,何时能够筑底回升,刘舒琪也不确定。

“将在市场端进一步加深与战略客户及核心客户的深度绑定;在生产端强化精益管理,实现降本增效。”业绩会上,刘强调。

今年9月,她在通威42周年庆典上鼓舞员工,“今天的周期起伏,只是发展过程中的一个小波浪而已,未来还有十倍、二十倍以上的成长空间。”

等待拐点

刘舒琪认为,今年营收的起伏,在于行情走低。

“受光伏市场供需失衡、产品价格持续下跌等多方面影响,光伏企业普遍呈现亏损状态。”她表示。

“大量产能在释放,光伏产业链价格大幅下跌,导致存货跌价损失风险加剧,通威的资产负债率可能会逐步上升。”隆众资讯分析师方文正表示。

客观来说,通威连续三个季度录得亏损,确实深受价格战影响。

10月中旬,一场防止光伏行业恶性竞争的专题座谈会,邀请一众龙头企业参会,并达成共识。

座谈会举办方中国光伏行业协会倡议,光伏组件价格设定不低于0.68元/W。通威管理层最新回应,“将会响应行业协会号召”。

刘舒琪曾对投资者表示,“不存在刻意低价策略,均按照客户需求保持积极出货”。

有行业人士告诉《21CBR》记者,硅料、硅片价格会对下游产业链产生重大影响,每次调整,各个上游企业会进行公示。

截至10月,硅料基准价为4.4万元/吨。消息人士称,基于产品良率等因素,通威的硅料价格略高于市场价。

今年5月,创始人刘汉元在通威股东大会上做出预判,乐观的话,市场行情在四季度会变好。

民生证券等机构研报也称,硅料价格的底部位置趋于稳定,接下来供给端有望改善。

近期,光伏业内正在酝酿涨价,比如组件环节,多家头部企业的出货价格向上微调1-3分/W。

对于频传产品涨价的消息,通威方面回应,将会随行就市。

预期未来向好,通威股价回暖。

11月5日,公司收盘价为31.12元,总市值超过1400亿,一个月涨幅近五成。

利润微薄

去年3月,刘舒琪接任董事长,当年底,光伏行业就出现过剩信号。

玩家增多,2023年的硅料价格从接近30万元/吨大降至6万元/吨。她和团队面临巨大考验。

据调研数据,通威的硅料生产成本在4万元/吨左右,加上其他经营成本,硅料价格降至6万元/吨时,利润微薄。

糟糕的是,还有相当多的产能持续释放。

2024年上半年,通威的硅料产能合计超过65万吨,销量为22.89万吨。

到今年底,随着包头20万吨高纯晶硅项目建成投产,通威的产能将达到85万吨。以此来看,全年过剩加剧。

业绩会上,有投资人提问,通威是否有推动产能出海的计划,刘舒琪不置可否,“相关团队进行过多次调研,具体计划有待进一步论证。”

值得一提的是,管理层一直采取长单销售合作协议方式,来保障产销稳定。

2022年开始,公司陆续签订多份长单,总金额超过2500亿元。截至今年6月底,这些合同仍在正常履行中。

今年5月,刘舒琪下属6家子公司再次与隆基签订了销售合同,其供货的高纯晶硅产品,每吨定价为4.5万元,接近成本价。

价格波动之下,预计在手订单的销售额也在缩水。

逢低扩张

刘舒琪的父亲刘汉元,仍是通威的实控人和董事,持股35.85%。在2024年胡润百富榜上,刘汉元夫妇的身家约700亿元,较上一年缩水250亿。

通威在行业高涨时挣得盆满钵满,在刘汉元带领下,大举扩产。

据不完全统计,通威2023年宣布的对外投资金额高达645亿元,超过了过去十年的利润额。

激进的布局,带来了日益膨胀的负债规模。截至9月末,公司长期借款461.62亿元,一年内到期的非流动负债79.8亿元。

另外,由于规模扩大,期内存货122.8亿元,同比增长57.67%。

刘舒琪团队依然对现状保持乐观。

“目前公司在手货币资金(约164亿元)和交易性金融资产(约146亿元),能够保障后续正常的资金使用计划及经营安排。”管理层在三季度业绩会上表示。

纵使市场不确定性增加,通威仍伺机收购。

今年8月,公司宣布,以不超过50亿元收购江苏润阳股份不低于51%股权。

这是一家光伏一体化企业,拥有多晶硅13万吨、太阳能电池57GW、组件13GW。

这项收购处于尽调阶段,正与第三方中介机构推进审计、评估及业务尽调等相关工作。

10月,润阳股份位于云南曲靖的13GW N型高效太阳能电池基地,已全面复产复工。

叠加已有产能,通威完成收购后,其硅料总产能(包括在建)接近100万吨,市占率接近三成。

润阳股份也有遗留的财务包袱,截至收购公告日,其净资产为56亿元,账上现金及现金等价物为9.46亿元。

只是,刘舒琪和她父亲坚信,能源转型趋势不可逆,需求将持续上升。

“如果要在2050年到2060年实现碳中和,中国每年需要6亿千瓦到8亿千瓦以上的装机量,才能够满足。”刘汉元在9月展望说。

1 阅读:1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