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抓娃娃》戳中当代家庭教育痛点,别让这两种教育模式毁了孩子!

孩子的心您要懂 2024-08-06 20:02:43

最近,沈腾马丽搭档的新片《抓娃娃》火了。

这部以家庭教育为主题的电影自上映之日起,票房一路飙升,如今已经突破16亿,一度引发全网热议。

电影中,拥有丰厚家产的大富豪马成钢,为了让小儿子马继业考上清北,爹妈硬是人为建造了一个贫困潦倒的家庭,让孩子在苦难中长成自己想象中让他成为的模样。

房子是破的,屋顶是漏的,菜买最便宜的,水用滴出来的。父亲的鞋底是烂的,母亲的衣服是旧的,奶奶是瘫在床上每日用中药续命的……

随后他又请来一整个教育团队,隐藏在幕后,每天紧盯孩子的一举一动,时刻计划着孩子的成长路线。

电影结尾马成钢对儿子说:“给你铺的这条路,你踏上就是顶峰了!”

这句话乍听上去的确很有诱惑力,可对尚未尝试人生可能性的孩子来说,如果条件是一辈子不能做自己,即便登上顶峰,真的不会后悔吗?

同样的,对父母来说,一辈子养出一个只会听话、毫无决断能力的孩子,何尝不是另一种失败。

为人父母,永远别等到压垮孩子才明白:太过用力的家庭教育,正是悲剧的开始。

别让这两种教育模式在无形中毁了孩子

第一种,是吃苦式教育。

很多家长,都乐于让孩子吃苦,俗称“挫折教育”,不经历风雨,哪能见彩虹?

这基本上是来自上一辈的经验。父母们吃了很多苦才打拼出了一番天下,所以希望自己的孩子也能通过吃苦磨炼意志,取得成功。

电影中,明明是顶级富豪,但马成钢两口子还是伪装成贫困家庭,连老师都找上门来问他们要不要贫困补助。

哪怕马继业在学校里因为穷而被其他同学欺负霸凌,也当作是对他的磨炼。

现实中的有些父母,虽然没那么夸张,但平时也总会对孩子说:“上学有什么苦啊,出了社会才辛苦”“你们现在多幸福啊,以前我们都吃不起饭”。

对父母而言,说的都是大实话,自己当年更辛苦、更劳累,为什么现在的孩子就没法吃苦了呢?但有些苦,其实是没必要吃的。

真正的“吃苦精神”并不是只能靠自己苦苦摸索,尝尽艰难困苦才能得到的人生经验。

它不是忍受贫穷的能力,而是能为了某个目标而长时间聚焦的能力,是即便遭遇人生低谷依然能保持稳定、乐观心态的能力。

一个曾被父母亲手“撕过伞”的孩子,你又怎么能要求他乐观。

第二种,是愧疚式教育。

它和吃苦式教育相辅相成,吃苦式教育,是想通过吃苦,来让孩子知道成功来之不易;而愧疚式教育,则是向孩子诉苦,从而控制孩子,让他们变得听话懂事。

电影里有这样一个剧情。马成钢为了激发儿子好好学习、理财管家的心,特地把鞋子弄得破破烂烂,故意在马继业面前晃悠,孩子问起来,还装作云淡风轻似的,说没事儿,爸爸这双鞋还能再穿好多年。

为了进一步激发孩子的愧疚心,他还专门上演了个离别戏码,自己坐着一辆破破烂烂的驴车去送货,奶奶临走前递给他三个鸡蛋,他也不要,说“留给儿子吃”,让马继业又感动又内疚地扑在他怀里哭。

看似是想让儿子放宽心、让儿子吃得更好,其实则用这一双旧鞋和三个鸡蛋,牢牢地把马继业拿捏住了:

“我们这么辛苦,一天天的是为了谁呀?”

“就算砸锅卖铁、不吃不喝也要让你读书!”

“要不是你,我早就和你爸/你妈离婚了!”……

这些句式,很多孩子都不陌生。

这其实是父母为了让孩子明白自己的不容易,希望孩子能懂点事、争口气、多体谅体谅自己。

但是,在孩子还小的时候,赚钱养家也好,处理人际关系也好,这本来都应该是父母的责任。孩子并不能解决这些问题。孩子们没办法出去打工赚钱,也没办法帮父母处理父母之间的关系。

但一旦大人说得多了,孩子就会把这些“不是自己责任”的责任,背在身上。他们会幻想自己能快速成长起来,去帮父母解决这些问题;但同时又必须承认,自己现阶段是做不到的。

长此以往,这些孩子就活在了对父母的愧疚里。明明是互相爱着的,父母在努力地给子女更好的生活,子女努力想让父母少点负担,可是却导致了不好的结果。

好的家庭教育,从这4个教育观开始

1、拒绝任何形式的家庭暴力:

无论是语言暴力,还是长期的欺骗与精神控制,都会带给孩子无尽的伤害。

伤害一旦开始,伤疤便会留下。

即便痛苦结束,心里的阴影也难以抹除。

任何境遇下都请记住,家庭教育的底线,就是拒绝暴力。

2、尊重和保护孩子的人格尊严:

只要求孩子乖,是一切危机的源头。

家庭教育过程中,记得多倾听孩子内心真正的声音,推动他的人格健康成长。

好的教育,应该像和风细雨一样舒适,而不是狂风暴雨般的伤害。

3、给予孩子选择的权利:

《抓娃娃》片尾曲唱出了很多孩子的心声:

“别流泪,为我鼓掌,那才是我要的爱。别为我好,请为我叫好。”

孩子先是独立的自己,其次你的孩子。

不要再“以爱之名”,操控孩子所有人生路,更不要打着“为你好”的名号,给孩子带来数不尽的痛苦。

4、不要让孩子替你实现梦想:

刘瑜在给女儿的信中写到:

“你想当一个华尔街的银行家,就去努力吧,但如果你仅仅想当一个面包师,那也不错,如果你想从政,妈妈也一定支持。”

孩子有属于自己的人生,父母做好照亮孩子的那盏灯即可,懂得及时放手,减少过度的干预,他才能奔赴真正向往的未来。

纪伯伦有首诗流传甚广,分享给所有人:

“你的孩子,其实不是你的孩子,

他们通过你来到这世界,却非因你而来,他们在你身边,却并不属于你。

你可以给予他们的是你的爱,却不是你的想法,因为他们自己有自己的思想。”

0 阅读:20

孩子的心您要懂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