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几天,中疾控主任沈洪兵说:“2022年和2023年的病例数分别达到了38295例和37034例”。
一、我国百日咳发病数据这个数字可能大家没概念,我们看看自1985年公开法定传染病「报告」数据后的发病排名(下图):
排名第1位:发病193001例,死亡211例(1984年)
排名第2位:发病121414例,死亡143例(1985年)
排名第3位:发病76777例,死亡58例(1986年)
排名第4位:发病54065,死亡80例(1987年)
排名第5位:发病39063,死亡2例(2022年年)
排名第6位:发病37427,死亡4例(2023年)
而「2024年1月」和「2024年2月」两个月累计报告的数据是:发病32380例,死亡13例(下图)。
也就是说,在2024年前两个月的发病数已经接近2023年全年,报告的死亡病例数已经超为2018-2023年的总和。单从数据来看,2024年报告的百日咳报告病例数预计成为「37年来」百日咳报告发病数「最高」的一年。
*以上数据来自于《疾病监测》杂志,数据和新闻存在一定差异,另上述数据与监测报告情况有关,真实疾病负担要高于报告数据
二、百日咳介绍百日咳(Pertussis,下图),是一种由百日咳杆菌(Bordetella pertussis)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
根据世界卫生组织(WHO)的数据,每年仍有「数百万」发病和「数千」相关死亡。「婴儿」和「幼儿」尤其容易出现百日咳重症,死亡风险更高。得强调一下百日咳其症状包括:
1.卡他期:持续1-2周,症状类似「普通感冒」,包括流涕、轻微咳嗽、发热等;
2.痉挛期:持续2-4周或更久,出现发作性咳嗽,最典型的症状是「鸡鸣样咳嗽」,并且发作时可能伴随呕吐、窒息等;
3.恢复期:咳嗽逐渐减轻,但可能持续「数周至数月」。
作为一个「未被及时确诊」的「前患者」,我之前出现症状后到三级医院就诊,经过抽血、影像学检查后被确诊为支气管炎,然后开了头孢地尼(医生原话:看着没什么事开点抗生素和中成药先吃着吧)后吃了俩礼拜也没用,后来「咳了三个月」左右症状消失。
所以,国内百日咳报告数据真的能体现真实的疾病负担吗?
三、疫苗与成人百日咳虽然百日咳是一种疫苗可预防疾病,但我国的流行病学可以说体现了疫苗免疫程序的缺陷。
国内有「3种」疫苗获批用于预防百日咳,包括百白破疫苗(免费)、四联疫苗(自费,比百白破疫苗增加预防b型流感嗜血杆菌)和五联疫苗(自费,比四联疫苗增加预防脊髓灰质炎)。
前两种疫苗的免疫程序为3、4、5、18月龄各接种1剂,五联疫苗的免疫程序为2、3、4、18月龄各接种一剂。
即:「1岁半」(18月龄)之后,再无含百日咳组分的疫苗接种。
此外,如果在「6岁前」没有按免疫程序接种上述三种疫苗,那从6岁开始只能接种「白破疫苗」(仅能预防白喉、破伤风,不预防百日咳)。
那这种免疫程序的结果是什么?我们可以参考一下浙江大学在新冠大流行期间开展的研究中几个关键结果:
1.参与研究的4459名0~59岁志愿者,抗百日咳毒素抗体(抗PT IgG)总体阳性率为「29.80%」(不到1/3有抗体);
2.从年龄组来看,1~2岁阳性率最高(81.44%),此后抗体水平快速降低(下图);
10~14岁最低(4.72%),「超过50%」的「7岁以上」志愿者检测不到抗体;5~59岁人群各年龄组的抗PT IgG阳性率均「低于10%」(下图);
3.从感染情况来看,10~14岁、15~29岁和40~59岁组中抗PT IgG≥80 IU/mL(近期存在感染)的人群比例分别约为0.9%、0.3%和1.1%。
小结一下就是:①现有疫苗按现阶段免疫程序的免疫持久性不足;②绝大多数7岁以上人群缺少对百日咳的保护;③人群感染百日咳的风险较高。
此外,不仅是中国,欧美部分国家和地区(下图)也发现了百日咳在青少年和成人中百日咳出现上升。
四、他山之石如何降低百日咳发病——尤其是大年龄组人群发病——一直是全球比较关注的问题。
因此,一些国家和地区(包括中国香港特区和澳门特区)都批准了作为儿童百白破(DTaP或DTwP)完成免疫程序后作为加强剂的加强型百白破疫苗(Tdap或Tdap-IPV),并被一些国家和地区可以用于低至4岁儿童(下图)。
这种疫苗除了获批用于加强对百日咳预防的加强接种(每10年加强1次),部分国家的建议可以参考下图。
此外,Tdap还可以用于孕妇接种,从而降低新生儿百日咳的风险,比如美国和印度建议孕27~36周接种,加拿大建议27~32周接种,其他部分国家的孕期Tdap建议可以参考下图。
从目前情况来看,如果想有效控制百日咳发病,那么最好的方法除了维持现有儿童百白破疫苗的接种率之外,还需要提升监测和检测能力(优化诊断),以及考虑优化免疫程序和疫苗品类(加入Tdap疫苗),但目前能做到的只有前者。
愿
=丸=
免责声明:本文为个人兴趣创作,仅为让更多普通人对疫苗有更加清晰的认识,内容观点不代表任何组织、单位、机构,未接受任何形式赞助,所有配图均来自网络公开平台,如果内容有误,大家多做自我批评(不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