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主席表示授上将的人太多,贺老总划掉一员爱将:他评中将可以了

杰燊 2025-01-20 09:22:29
前言

1955年全军授衔前夕,罗帅和其他政工干部紧锣密鼓为开国功臣们进行军衔评定,授衔仪式很简单,只需要一天就能完成,可评衔工作涉及的方方面面太多了。

从每位将领的出身、军功等多方面进行测评,最终选出五十八位开国上将,彭总跟贺老总一同来到中南海汇报工作,毛主席看着眼前这份上将名单,却摇头表示人数太多了。

贺老总闻言上前接过笔,直接划掉麾下爱将的名字,并解释道:“他授中将就行了,我替他做主了!”

一、军衔评定工作

世界上没有十全十美的事情,在当时看来授衔仪式十分圆满,可如今回头看,却留有很多遗憾在其中,当时部队里很多女战士没有获得军衔,其中有很多时代因素在其中,造成无法挽回的遗憾。

1950年7月4日,在罗帅的一声令下,政治部的工作人员就开始进行授衔仪式前的评定工作,这并不是单纯的论功行赏,而是为未来的军事化管理奠定基础。

这是新中国发展过程中必要的组成部分,朱老总对评衔工作十分上心,并嘱咐罗帅,赶紧将军衔标志给制作出来,军衔评定的第一步就是政治方面、行政级别的评定。

可这一项工作非常复杂,再加上抗美援朝还没结束,授衔时间也是一推再推,军衔中最引人瞩目的就是十大元帅元帅的评定,其次就是大将、上将、中将的军衔授予情况。

有着很多硬性标准,职位不达标,资历不达标,无法被授予更高的军衔,可此时全国范围内军政人员太多了,要是全都接受评定标准,那远远超出制定的人数,工作更难开展,评定工作进行到一半。

毛主席看完罗帅的报告之后,提出转业到地方主持工作的将领不参与军衔评定,这样一来,授军衔一事固定在一个范围之内,毛主席带头,领着一众中央领导不要军衔,使得军衔评定工作变得简单许多。

毛主席的党内地位毋庸置疑,绝对是大元帅级别,有很多其他领导,更难进行评测,评衔工作紧锣密鼓的进行中,很多人都知晓此事,朱老总、贺老总还有彭老总等野战军领导都被叫来谈话,了解情况。

政治部负责授衔工作十分繁琐,虽然借鉴了苏联的制度,但我们是独立个体,不能照搬,大将人数,最终由毛主席拍板定下十位大将,罗帅负责此事,自然知晓自己是元帅。

此外还有几位老帅,早就知道一些内幕,一位老总更是在聊天时炫耀出来,抗美援朝战争结束之后,国家委派贺龙同志赶赴朝鲜,慰问志愿军战士,感谢他们的付出,临出发前毛主席喊来贺老总。

聊天时透露出他评衔定为元帅,十月底贺老总接受委派,前往朝鲜看望功臣,部队中有很多曾经中野的老部下,在跟他们聊天时,他用诙谐幽默的表达方式炫耀说自己已经内定为元帅,战士们闻言,纷纷恭喜他。

二、贺老总心腹爱将

1953年军衔评定工作,差不多告一段落,通过资格评定和行政登记综合军功等各个方面,够资格评选上将的将军足足有五十八位,人数看似和授衔之后相差无几,可实际上却差很多。

毛主席下令,剔除那些转入地方工作的功臣们,很多老同志、老革命家完全有资格授予上将、大将军衔,因为规则改变只好从授衔名单之中划掉一部分,就像无衔大将谭震林老将军,他完全有资格被授予大将军衔。

但因为转入地方所以无缘,他并不是因为跟谁起冲突被剥夺资格,完全是地方更需要他这位老革命家,上将名单裁定到了最后,还剩下廖汉生将军和贺炳炎将军还有成均将军三人。

贺老总向毛主席提出廖汉生踢出名单,然后骁勇善战的贺炳炎将军,他为中国革命牺牲全部,还在战斗中丢掉一条手臂,他战功赫赫,进入上将名单,这还不是最终结果。

因为之后还有很多老革命家前往全国各地任职,可此时还多出一位上将,这位老革命家不在乎荣誉,主动提出降衔,发扬自身风格令人敬佩,跻身中将,位置还需要空出来一位。

上将多了一位,贺老总非常公平公正,他看待廖汉生就像是家里的晚辈,直接提出将他的名字踢出去,不仅是因为两人的关系,更是互相扶持才走到今天,见证革命胜利,他十分感激贺老总的资他完成学业。

没有当年老领导的出手相助,就没有他的现在,从另一个方面说起,廖将军事后知道此事,不仅不会抱怨,还会主动让衔,他的偶像就是老领导。

廖汉生的父亲是贺老总手下的一员大将,可惜他英年早逝,廖家陷入困境,贺老总看上小将廖汉生,将自己的外甥女许给他定下娃娃亲。

廖汉生就是贺老总一手引导到革命路上,是他人生路上的最重要的引路人,他加入红军队伍,就是在老领导的引导下,才选择投身革命,才有现在的他,贺老总对他就像家人一样,廖汉生将军蜕变的非常优秀。

可惜他跟肖艮艮没有白头到老的缘分,因为革命需要,他和妻女相隔两地,长征途中他意外接到家乡传来的消息,因为廖汉生投身革命,家人遭到国民党反动派清算,误以为妻子艮艮和女儿被敌人杀害。

(前排右一贺龙,后排左三廖汉生)

封闭多年之后他跟杨尚昆将军的妹妹走在一起,等到建国后,国军被赶出大陆,肖艮艮终于联系上舅舅,可此时他的丈夫已经另娶她人,两人之间的缘分因为战争断了。

建国后二人再次相见,前妻恳求丈夫能给宝贝女儿安排一个工作,她跟自己吃了很多年的苦,父亲是政府高官,希望他能出手相助,可廖汉生将军遵守党内纪律,不想因此搞特殊,拒绝了前妻的请求。

三、廖将军肩上的担子

身为一个老红军,廖将军的军衔拟定是从他的功绩和资历来决定他,红军时期他就是所在部队的顶梁柱,早期跟随贺老总,肩上的担子非常重,师政委起到很大作用。

当时的部队编制里没有军,直接就是师级编制,作为部队里的骨干力量,他指挥参加上百场战斗,是贺老总最能倚靠的得力干将。

面对国军大部队,廖将军的任务就是辅助贺老总,他作为纵队政委也是责任重大,建国之后青海战后重建,需要一位干部去管理,这个任务交给谁了,作为政工干部,他接下这个重担,自当义不容辞。

他在青海打仗期间,跟当地百姓结下非常深厚的感情,因为当时西北地区在马家军的统治下成了一言堂,没有人民推选出来的代表。

连我党潜伏在敌军内部和安插在青海地区的地下党员都非常少,在廖汉生这位政工干部的领导下,青海省开始进行改革。

他带领青海人民一同出手共建新的青海,很多遭到马家军迫害的教员和青海百姓得知这个消息自发的赶回来建设新的家园。

=之后廖将军奉命前往国防部任职,部里任职的干部有八位将帅,除了元帅以外,其他将军不是上将就是大将,唯有廖汉生将军以中将军衔身但重任,但他毫无怨言。

结语

他十分佩服老搭档贺炳炎,对此事心甘情愿,他自身资历完全够,可当时有军功的将领太多了,贺老总大公无私,忍痛牺牲部下让衔,要不是他的元帅军衔不能让。

或许贺老总会发挥自身高风亮节,会把元帅之位让出来,这些老革命家为新中国建设鞠躬尽瘁,从不计较个人得失。

0 阅读:0
杰燊

杰燊

大家好我是杰燊,一个喜欢说点历史的博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