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春天里的广绣——广绣披巾传承创新艺术展》在广州市二沙岛岭南会展览馆展出,展出了从1840年至今各时期的披巾精品共31件。
广绣,是对分布于广州及顺德、南海、番禺等珠三角广府文化区域民间刺绣工艺的总称,与苏绣、湘绣、蜀绣被誉为清代四大名绣。2006年5月20日,广绣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广绣历史悠久,自有史考究至今已有一千多年。除了广泛应用于广府人家的生活服饰、戏剧舞台、庙宇装饰外,还具有悠久的外销传统。正是250年前的对外贸易开启了海上丝绸之路,广绣逐渐进入繁荣兴盛阶段。
本系列展览立体地向人们讲述广绣发展的过去与现在。
从首个展览展示的“马尼拉披巾”开启海上丝绸之路为起点,到第二个、第三个展览讲述的历史故事,现代变革,从古刺绣,到各时期、各级大师、传承人的精湛作品,呈现广绣的文化之源、发展沿革、针法之美等特点,共同探索广绣未来传承之路。
值得一提的是,本次展览展出一批19世纪“古董级”清代外销南欧市场的广绣披巾。
清代广绣披巾的图案异彩纷呈,既有具东方特质的各式缠枝花纹,也有采用农耕生活、中国戏剧、中国小说等题材中符合欧洲“中国风”情调的人物、庭院等图案;也有明显来自西方的广绣题材。
在南欧风俗中,有身份的新娘都要订制一件精工披巾,婚礼披巾做工精致、线布同色,常常是白色织物上绣白线,纹样追求个性化,不能雷同。这种披巾通常是欧洲来样广东绣制,有着欧洲风格的题材和构图特点。
时至今天,广绣大披巾仍然大量外销南欧地区,这在广东的非遗产业中是为数不多、十分可喜的现象。
策展人屈汀南表示,这个展最大的特点是有实物参考,能看到很多以前的老物件老针法,又有新的绣品,可以新旧对比看。像展出的这些清代披巾,就是记忆的活化石,对未来的传承创新非常有参考价值。
据悉,今年4月开幕的第二期广绣展览,将以清代十三行时期绣品、及当代国家级大师作品、省大师及众多传承人的精湛作品,展现广绣独特与丰富的针法和构图、主题。系列展览第三期,将承前两期历史发展,启广绣未来传承之路的探索。
展览将持续至4月6日。
文、图|记者朱绍杰通讯员胡剑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