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姚景源国务院参事室特约研究员
姚景源
2023年底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要增强宏观政策取向一致性。加强财政、货币、就业、产业、区域、科技、环保等政策协调配合,把非经济性政策纳入宏观政策取向一致性评估,强化政策统筹,确保同向发力、形成合力”。2024年两会政府工作报告在这一基础上,具体地提出“涉企政策要注重与市场沟通、回应企业关切”“研究储备政策要增强前瞻性、丰富工具箱,并留出冗余度,确保一旦需要就能及时推出、有效发挥作用”“加强对政策执行情况的跟踪评估,以企业和群众满意度为重要标尺,及时进行调整和完善”。如何理解“增强宏观政策取向一致性”?
首先,当前中国经济面临的外部环境复杂多变,严峻性和不确定性增强;内部看长短期问题并存,结构性问题与周期性问题相互叠加,在错综复杂的情况下,中国经济能够战胜各种挑战,取得成就,关键是依靠一系列科学的宏观调控措施。增强宏观政策取向一致性,要求各种经济政策措施要建立在科学制定的基础上。宏观调控政策一定要建立在认识和把握客观经济规律的前提下,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各项政策才能够同向发力,形成合力。
其次,2023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传递鲜明的问题导向,强调把握好时度效,不把长期目标短期化,系统目标碎片化,不把持久战打成突击战,为如何实现“稳中求进”指明方向,这同时也是理解“增强宏观政策取向一致性”的关键点。第一,长期目标不能短期化:中国主动提出力争于在2030年前实现碳达峰、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的目标,是作为负责任的大国的基本态度。但应注意的是,努力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实践过程中,一些地方政策“抢跑”,将碳中和长期目标短期化,导致出现了短期内煤价过度上涨、加剧企业成本上升等负面影响。第二,系统目标不能碎片化: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向2049年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迈进;将中国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生态文明将全面提升;促进共同富裕,是中国非常重要的系统目标。对于系统目标的理解与解读如果碎片化,也可能导致宏观政策取向不一致。比如促进共同富裕从系统目标来看,首先是共同奋斗、共同发展,在这一基础上共享发展成果,在相关政策的制定上不能简单、碎片化地理解为“打土豪”。第三,不把持久战打成突击战:中国经济中存在的一些结构性问题,是多年来积累下来的结果,解决这些问题不能靠几场突击战,而是需要长期的结构性改革的过程。比如我们现在强调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但不意味着放弃传统产业,在相关政策的制定上,一方面要下大力气扶持高新技术产业,同时也要让传统产业能够较好地转型升级,有更大的发展空间。
再次,稳中求进、以进促稳、先立后破是2024年经济工作的总基调,这也对宏观政策取向一致性提出要求。对于“稳”,2024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各地区各部门要多出有利于稳预期、稳增长、稳就业的政策,谨慎出台收缩性抑制性举措,清理和废止有悖于高质量发展的政策规定。对于“进”,政府工作报告要求,特别是要在转方式、调结构、提质量、增效益上积极进取。目前,国内大循环中仍存在痛点和堵点,其中一些痛点、堵点就是个别政策取向与宏观政策取向不一致导致的。比如,恢复和扩大消费、稳定房地产市场都是经济工作中的重要部分,但目前仍存在着一些限制消费、影响消费的政策措施没有完全破除,如房地产、汽车限购措施。如果政策“一脚油门,一脚刹车”,取向不能一致,则可能带来国内大循环中的痛点与堵点。
最后,2024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了国内生产总值增长5%左右的预期目标,在面临内外部诸多挑战情况下,要达成这一目标需要我们在党中央的领导下,全力奋斗努力去实现。这也要求整个宏观政策能够形成合力、共同发力,才能无往不胜,战胜各种困难。为此,应当明确几个原则。第一就是要局部服从大局、个体服从总体。第二,就全国来说,政策要符合党中央的重大战略部署,服从高质量发展和全面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第三,考核政策的标准要看是否能够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需要,要始终站在人民的立场上。(中新经纬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