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企大举收购非洲水泥厂,中国援助非洲,跟欧美的做法为何不一样

北向财经 2025-01-20 13:14:41

中国企业到非洲买买买,又花了10亿美元。

最近中国水泥企业华新水泥以10亿美元的价格,收购了瑞士建筑材料制造商Holcim在拉法基非洲84%的股份。

随着完成这次收购,华新水泥将占有尼日利亚50%以上的水泥市场份额,成为了真正盘踞非洲的“水泥巨头”。

中企大举收购非洲水泥厂,意欲何为?中国援助非洲,跟欧美的做法有何不一样?

今天我们就来谈谈这些问题,码字不易,欢迎点赞,转发,收藏。

中国水泥企业,进军非洲

中国是全世界最大的水泥生产国,已经连续38年稳居全球水泥产量榜首。

去年,全国规模以上企业累计水泥产量达到20.23亿吨,随着建筑业疲软利润率下降,中国水泥企业把目光瞄准了非洲大陆。

事实上,早在4年以前,华新水泥就开始了非洲的布局,在6个国家收购或建立了水泥制造业务。

包括这次的目标尼日利亚,作为非洲人口最大的国家,市场潜力无限。

根据华新水泥的数据,现在尼日利亚的人均水泥消费量只有140公斤,同时建筑业前景乐观,水泥行业增长自然也差不了。

目前这笔交易还未获得监管部门的批准,预计将在明年完成。

另外根据今年全球水泥名录的数据,华新水泥在撒哈拉以南非洲有10家水泥厂,年产能达到1800万吨,如果完成这笔交易的话,将一举成为撒哈拉以南非洲第二大水泥生产商。

中国企业在非洲投资建设水泥厂,除了扩展新市场之外,实际上还相当于另一种变相的援助。

大家可能都知道,非洲国家通常非常缺乏外汇,所以要想搞基础建设,原材料进口本身就是一个大问题。

而水泥对于基建,是非常重要的原材料,中国又是非洲基建的大户,水泥供应非常关键,所以我们在非洲本地建水泥厂,一方面节省了换汇成本,另一方面保障了基建项目的顺利进行,也是对基建上游产业的拓展。

同是援助,两种结果

中国水泥企业大举进军非洲的同时,是欧美企业在非洲的“节节败退”。

还是以水泥行业为例,这次华新水泥收购的,就是一家瑞士建材企业在非洲的股份。

非洲市场潜力庞大,为什么欧美要退出呢?

答案很简单,如果有钱赚谁不愿意留下?只不过干不下去了而已。

通常来说,欧美国家对非洲的援助分为两种。

一种就是纯公益性的,比如直接给钱,再比如给当地建设学校、医院之类的公共设施。

但这样的援助方式,甚至就连教师医生都要专门从本国调过去,成本高昂超出想象,不可能做成太大的规模,导致影响力非常有限。

另一种是投资性质的,比如非洲的矿产资源特别丰富,很多企业都去非洲投资矿山,但问题是,欧美企业在非洲投资的矿山,往往都不得善终。

矿山挖得好好的,时不时地遭到当地人的破坏,还被迫要从本国调人专门过去保护,一来二去矛盾愈发激化,最终很难顺顺利利地干下去。

所以我们可以看到,现在这些年欧美企业的投资正不断退出非洲,而中国企业却后来者居上,对非洲的援助不断加码。

那么关键问题来了:

为什么同样是援助,却导致了两种结果,中国对非洲的援助强在哪?

差在哪?

每次谈到中非合作,尤其是援助问题,都会有人产生误解,甚至出现了一些极端的说法,比如有人说,与其援助非洲,不如把钱用在国内,改善大家的生活。

但实际上,这样的想法大错特错。

中国在非洲也投资了很多矿山,但最主要的援助形势还是援建,也就是以基建为切入点,跟当地合作。

很多中国企业过去,帮助当地修路架桥,顺便还建水泥厂,这样就能促进当地的就业,获得当地政府的支持。

这样做在民间的形象就很好,不像一些欧美企业,在当地建的学校医院,被认为是贵族学校、富豪医院,只是为少数特权阶层服务的。

他们在非洲投资的矿山,被当地人认为在掠夺他们的资源,所以经常遭到破坏。

而中国企业过去搞基建,所有的当地人都会受益,所以他们就不会排斥。

而且只有基建发展起来了,我们在非洲投资的那些矿山,挖出来的矿才能运出来,运营的项目才能收回成本。

所以中国对非洲的援建才是最接地气的,不仅带动了当地的经济发展,我们也能赚到钱,这样才有持续性。

说到底,我们是把非洲人当人,而不像一些欧美国家,总是高高在上的心态,把非洲人当成了要饭的,动不动赏人家几个钢镚,尽管看起来很慷慨,但实际上却落不了好。

写在最后:

同样是援助,但因为方式不同、心态不同,最后的结果截然相反。

我们援助非洲,非洲兄弟富裕了变强了,反过来我们才能获得更多的收益,这才是真正的高明之处。

深入了解热门话题背后的事实,如果您喜欢这样的内容,请不吝点赞、留言交流,给予支持。

0 阅读:383
北向财经

北向财经

经济|金融 陪你提升商业思维,赚认知以内的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