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提到张郃,人们第一时间都会想起“失街亭”、“挥泪斩马谡”的桥段,好像张郃一直是“胜利者”的形象。
然而,实际上,在与刘备、诸葛亮的对抗中,张郃吃过很多败仗,甚至可说是败多胜少。
然而,刘备、诸葛亮,却都很忌惮张郃。
这是咋回事呢?
屡次被刘备、诸葛亮击败的张郃在与刘备集团的对抗中,张郃确实是败多胜少。
1、宕渠之战,为张飞所败,几乎全军覆灭。
215年,张郃跑到巴西郡太守张飞头上撒尿,去迁徙巴西郡人口。
张飞率精兵万余来战,张郃拒险而守,双方相持年余。
最后,张飞率军从其他山道迂回穿插,打得张郃首尾不能相顾,几乎全军覆灭。
张郃最后只带着十几个人,弃马攀山逃走,狼狈不堪!
此战,张飞有精兵万余,张郃兵力则记载不详。
不过,张郃入汉中时,就督步卒5000开道,入三巴又“别督诸将”,则兵力至少是接近1万的。
1万对1万,张郃凭险而战,却被打得全军覆灭,确实是惨败!
2、定军山,连累夏侯渊。
219年,定军山之战。
夏侯渊令张郃守南围,自守东围。
刘备猛攻张郃,张郃不能敌,夏侯渊派兵紧急救援。
如此,夏侯渊兵力薄弱,为刘备军所趁,夏侯渊战死,大败!
定军山夏侯渊之死,虽主要原因是夏侯将军非要自己修鹿角,但张郃亦负有“不给力”之责。
3、南围攻防战,为王平所败。
231年,诸葛亮第四次北伐。
司马懿自攻诸葛亮,令张郃率军攻打南围蜀军。
结果,张郃猛攻王平而不能克,而司马懿也为蜀军所败!
记得街亭战败后,王平率千余兵鸣鼓自持,张郃疑有诈而不敢攻,结果王平收拢败退的兄弟部队,平安退走。
看来,严整的王平,乃是张郃又一个克星。
4、木门之战,阵亡。
第四次北伐,诸葛亮退军时,张郃追击。
结果,在木门,遭到蜀军伏击,张郃中箭而亡。
许多朋友将此战归因于司马懿强令张郃追击,并脑补出司马懿要“借刀杀人”。
其实,追击,不代表遇伏,奉命追击不代表一定要对着人家伏击圈钻;与伏,也不意味着主将战死,三国伏击很多,但因遇伏而战死的名将也只有孙坚、张郃等少数几个人。
总体来看,张郃虽然在街亭之战中给了诸葛亮沉重打击,但其与刘备、诸葛亮征战,确实是败多胜少。
然而,刘备、诸葛亮却都很忌惮张郃。
刘备、诸葛亮对张郃的忌惮1、刘备。
渊虽为都督,刘备惮郃而易渊。及杀渊,备曰:当得欺魁,用此何为邪?——《三国志.张郃传》引《魏略》。
2、诸葛亮。
郃识变量,善处营陈,料战势地形,无不如计,自诸葛亮皆惮之。——《三国志.张郃传》
刘备、诸葛亮对张郃的忌惮,则被史书用字面意思直白写出来了!
那么,问题来了:既然张郃数次被刘备、诸葛亮击败,为何他仍然能让对手忌惮呢?
战场表现说一千道一万,一个将军能够被人忌惮,到底还要靠战场表现!
张郃,多次给刘备集团惨痛记忆。
1、汉中之战第一阶段,将刘备逼到“男子当战,女子当运”的境地。
汉中之战前,法正分析:夏侯渊、张郃的将略,比不上我们的将帅,“举众往讨,则必可克”。(《三国志.法正传》)
也就是说,刘备、法正原本认为,用手头上的部队去打夏侯渊、张郃,肯定没有任何问题。
然而,战事展开后,张郃的表现,却使刘备一度陷入困境。
张郃驻广石,刘备率精兵万余,分为十部,夜间猛烈攻打张郃。
张郃率领亲兵,身自搏战,击退了刘备。
如此,刘备靠手头兵力无法打开局面,只好写信给诸葛亮,要求增发益州兵。
由于征发力度太猛,诸葛亮都出现了迟疑。
杨洪奋起:现在是“男子当战,女子当运”的时候,迟疑什么?
如此,刘备在得到大力支援后,才得以继续寻找机会。
可以说,张郃已经用自己的表现,证明自己并不是如法正所言一般“不胜国之将帅”,而且,使刘备被迫透支益州之力来继续汉中之战。
2、汉中之战第二阶段,力挽狂澜,使刘备“得其地不得其民”。
夏侯渊战死后,汉中曹军群龙无主,形势危急。
关键时刻,在郭淮等人的支持下,张郃被推举为新统帅,临时指挥汉中作战。
由于张郃的指挥,汉中曹军从混乱中恢复过来,站稳脚跟,坚持到曹操到来。
尽管曹操最后还是退出了汉中,但是,由于张郃赢得了时间,因此,曹操既得以救出汉中曹军,又得以将汉中百姓迁走。
如此,刘备最终虽然夺得汉中,但“得其地不得其民”,汉中在较长一段时间内丧失了作为进一步北伐基地的条件。
总之,张郃的奋战,将刘备逼到“男子当战,女子当运”的境地,透支国立;又为曹操迁徙汉中民、救出汉中军赢得宝贵的时间,使刘备“得其地不得其民”,被迫放慢了进一步北伐的节奏。
3、街亭之战,使诸葛亮失去了最好的一次机会。
诸葛亮数次北伐,数第一次北伐机会最好。
当时,由于魏国缺乏准备,天水、南安、安定三郡响应诸葛亮,蜀军得以迅速在陇右打开局面,并得以顺利在街亭部署兵力,在“断关陇之臂”的企图中占据先机。
当时的情况,十分危险。
张郃军远道而来,在狭窄关陇道上与蜀军作战,一般来说,即便能击败马谡,也是要付出较大代价,从而难以继续推进,破坏诸葛亮对陇右的进攻。
然而,张郃断马谡军水源,以较小的代价,轻易击败马谡,使诸葛亮被迫退兵,北伐失败。
此后,诸葛亮再也没有如此好的北伐机会了!
张郃的战场表现,使刘备攻汉中的胜利效果大打折扣,使诸葛亮北伐丧失了最佳的机会!
这样的张郃,怎能不被忌惮呢?
所谓失败,多是虽败而不辱而且,张郃的那些失败,其实并无损其良将形象。
1、宕渠之战:虽败,但任务基本完成。
宕渠之战,被张飞打得几乎全军覆灭,这是失败,没有什么可以洗的。
不过,张郃虽败,但他的战略任务基本上完成,狠狠捅了刘备集团一刀!
宕渠之战时,张郃的任务是去迁徙三巴地区的人口。
从结果看,张郃的任务完成得还是不错的。
巴西郡大批人口被迁徙走了,包括后来回到蜀汉的名将王平,当时也被迁走了。
而他们被迁到陇西的宕渠氐,后来在西晋末年起义,杀回益州,建立了成汉政权。
由此可见,张郃迁徙巴西人口,效果是巨大的。
张郃被张飞击败后,“巴西乃安”,然而,这个“乃安”,是被狠狠捅了一刀后的“乃安”。
张郃虽败,但到底是狠狠捅了刘备集团一刀!
2、卤城之战:司马懿不听张郃建议所致。
诸葛亮第四次北伐时,张郃多次提出正确意见,皆为司马懿所拒绝。
其中,张郃曾指出:你老这么跟着诸葛亮,既不采取攻势,也不驻扎相持,诸将会以你为怯,对你失望!
司马懿不听,结果,果然熬不过诸将请战,被迫安排出战。
司马懿、张郃两路皆败,其实未出张郃所料,责在司马懿。
3、木门战死:责亦在司马懿。
诸葛亮退军,张郃已经指出“行军勿追”。
但司马懿仍然要求张郃追击,张郃乃追击战死。
不管司马懿出于什么目的强令张郃出战,责都在司马懿。
至于张郃,他虽持反对意见,但奉命而行,兢兢业业,不折不扣执行命令,以至战死。
虽死,也是良将的做法!
所以,张郃的这些败战,虽不能说虽败犹荣,但至少无损良将之威的!
刘备、诸葛亮,不因张郃这些败仗而看低他,也是目光准确!
稀缺之将刘备、诸葛亮忌惮张郃,还有一个重要原因。
曹军虽良将众多,但张郃是稀缺之将。
曹军众将,包括张郃在内,多是长期驰骋北方的。
他们在中原、河北,往来驰骋,不在话下,但是到了山地、水网,多少是吃不消的。
张郃,是少有的一个,能力全面,掌握了山地战规律的名将。
郃识变量,善处营陈,料战势地形,无不如计,自诸葛亮皆惮之。——《三国志.张郃传》
街亭之战,张郃切断水源,反客为主,一举取胜,就在于他对山地战规律的把握!
刘备、诸葛亮,以山险之阻立国。张辽、乐进再厉害,他们也不需忌惮,但已经掌握了山地战规律的张郃,当然是他们最忌惮的了!
成长性同时,张郃也可能是成长性最好的将领。
张郃有两个特点。
1、战争中学习战争,逐渐掌握各种作战方式的规律。
张郃本是河北名将,驰骋于华北平原。
投曹后,随着南征北战,张郃逐渐掌握各种作战方式。
前面提到,张郃逐渐成长为山地作战的专家。
其实,张郃学习水战也学得很快。
222年,江陵之战中,张郃率军渡过长江,夺取了江心洲。
可以说,骑战、步战、水战、山地战,张郃在战争中学习战争,成长得非常全面。
2、越老越妖。
张郃的又一特点,是越老越妖。
早起的张郃,可算是一个很典型的“将”。
然而,到后期,张郃越来越妖,已经成长为统帅级的人才!
诸葛亮第二次北伐时,张郃精准预测诸葛亮的弱点和行动,判定诸葛亮必然在10日后撤退,准确判断:我到陈仓时战役已经结束。
郃欲分兵驻雍、郿,宣王曰:“料前军能独当之者,将军言是也;若不能当而分为前后,此楚之三军所以为黥布禽也。”遂进。亮分兵留攻,自逆宣王于上邽。郭淮、费曜等徼亮,亮破之,因大芟刈其麦,与宣王遇于上邽之东,敛兵依险,军不得交,亮引而还。宣王寻亮至于卤城。张郃曰:“彼远来逆我,(我)请战不得,谓我利在不战,欲以长计制之也。且祁山知大军以在近,人情自固,可止屯于此,分为奇兵,示出其后,不宜进前而不敢逼,坐失民望也。今亮县军食少,亦行去矣。”宣王不从,故寻亮。既至,又登山掘营,不肯战。贾栩、魏平数请战,因曰:“公畏蜀如虎,奈天下笑何!”宣王病之。诸将咸请战。五月辛巳,乃使张郃攻无当监何平于南围,自案中道向亮。——《三国志.诸葛亮传》引《汉晋春秋》)
尤其是在诸葛亮第四次北伐中,张郃与司马懿的争论,更反映出:张郃,已经不仅仅是一将之才,而是比司马懿更有经验,更出色的指挥官。
可以说,到了后期,张郃隐隐有军事家的风范了!
能力高的人不少,潜力高的也很多,但能力与潜力都很高的人,就非常非常稀缺了。
张郃打的败仗,就算是败了,也能狠狠捅一刀。
张郃打的胜仗,一旦胜了,往往具有战略级的意义。
一个早年驰骋华北的名将,很快掌握了水战、山地战的规律,而其将略也一直在不断进化!
这样的人,谁不忌惮呢?谁不敬仰呢?
此账号已注销
[汗][汗][汗]问题是蜀汉能独挡一面的人才皆无,后继乏力。而曹魏人才众多,张郃作为昔日河北四柱之首,武功,经验,谋略也不差,换成你的敌人来对抗,肯定是分外吃力的
往复随安
河北四庭柱没有一个是庸才 2个结局悲剧被曹老板用计嘎了 高览投了曹老板不受重用 张合到晚年才独领一军熬出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