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老婆是河南的,今年跟着我回湖南过年。
昨天说想吃饺子了,自己开车去镇上买了一袋子饺子皮回来,我老妈问她多少钱买的,我老婆讲五元一袋子,一袋子差不多50片的样子。
老妈讲:
“饺子皮不是四元一袋子吗?我早些天才买过,难道卖饺子皮的也春节涨价?”
镇里只有一家卖饺子皮的摊位,老妈今天又去买了一袋子饺子皮回来,也是50片,但是只要4元。
里面的秘密就是,我老婆问人家摊位老板价格的时候讲的是普通话,我老妈讲的是我们当地土话!
镇里做生意的老板,专坑说普通话的年轻人!
老妈检查了一遍我老婆买的东西,发现都被坑了。
玉米5元一斤,本地话卖3元一斤,超市卖2.6元一斤,猪肉15元一斤,本地话14元一斤,超市卖13元一斤,而且超市还不会缺斤短两,棉拖鞋25元一双,本地话20元一双…………
镇里以前是没有超市的,十年前才有了外地老板来投资的超市。
超市的价格跟斤两都是透明的,也不会随便改动价格。
但镇里那些摆摊跟开小店的老板就不一样了,主打一个随心所欲,一看到哪样商品紧俏,马上就开始涨价,过年期间的猪肉价格能从12元一天时间内涨到18元。
自从有了超市后,他们这一套随便涨价的套路玩不转了,只能是对标超市价格,看到说本地土话的客人,知道骗不了,就说老实的价格。
但是一遇到说普通话的年轻人,特别是过年时间,好多外地媳妇回来过年,对本地行情不了解,一问价格,人家老板的小算盘就打开了。
生意不好做,真不要怪别人。
听到不少在镇里做生意的老板,都讲现在的生意难做。
小店老板说自己的的生意被超市抢走了,超市老板又说现在连农村老人都学会了在网上购物,生意不知道怎么办才好。
但生意不好做,真的只是被别人抢生意那么简单的问题吗?
超市为什么能抢小店的生意,网购为什么又能抢超市的生意,大家有想过里面最根本的问题出在哪里吗?
为什么胖东来不怕网购抢生意呢?
就拿我老家农村的情况来讲,如果摆摊跟开小店的老板能做到童叟无欺,只赚自己该赚的钱,商品质量又有保障,我是愿意到小摊贩上去买东西的,因为有烟火气息,我喜欢那样的感觉。
可惜一些老板,见人夹菜,上过一次当的人,就再也不会去光顾了。
那为什么超市也会感到生意不好做呢?
那是因为网上购物的方便性,如果超市学会走出自己的固有模式,比如给一些生活不便的老人提供送货上门服务,生意不就来了吗?
结束语。
除了上面的问题,我还发现另外一个神奇的现象。
但凡只要写上什么本地特产特色的东西,价格就一定是贵的,而且价格贵的还特别离谱。
我们县有一家生产土特产的公司,在县城跟镇里都开有专卖店,也开了网上的专卖店,但是价格却是一斤比网上卖的贵10元。
问开店的老板,为什么店里要卖的比网上卖的贵那么多。
老板讲店里的房租、水电开支大,加上卖的也不多,所以要比网上贵。
实际情况真是这样吗?
现在网上开店的开支,其实各种开支算起来已经不比开实体店少,网上之所以不能卖的太贵,是因为有类似的特产店竞争。
价格贵了,生意就跑了。
而线下的实体店呢?
至少在本县范围内是没有竞争的,价格就是自己说了算。
所以,大家明白里面的道理了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