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连浩特国门位于二连浩特市区北部,南北长约1800米,东西约720米,占地约130万平方米,最北边至中蒙边境线。它以国门、界碑为中心,以“边关文化”和爱国主义教育为主题,以二连浩特城市历史变迁发展为主线,是一处集旅游观光、军旅体验、爱国主义教育为一体的综合性景区。
二连浩特国门景区由入口迎宾区、沿途引景区、火车纪念广场区、国门参观区、警犬训练区和界碑参观区六部分组成。
二连浩特国门大门造型独特,整体采用中国“门”字造型,直观地展现了国门作为国家门户的象征意义。它代表着连接与沟通,既是中国与蒙古国经济、文化交流的重要通道,也寓意着中国向世界敞开怀抱,积极开展对外交往。长 20 米、高 16 米的尺寸使其在广袤的边境地带显得格外雄伟壮观,彰显出国家的威严与庄重。
国门大门西侧的广场上建有一座名为“驿路”主题雕塑,这雕塑高8.6米,重10余吨,由下而上依次叠放的是内蒙古老的勒勒车轮、现代的汽车轮、火车轮和飞机涡轮的夸张造型。这个雕塑的寓意就是力图通过交通工具的演变告诉世人:二连浩特从古代到现代不断走向兴旺发达。
二连浩特国门大门的东侧是个高高的平台;
平台上是非常具有民族特点的休闲娱乐区。
平台的外侧便是中蒙铁路的中国段。
国门大门的内侧,是摹仿中国传统大门样式而建立的两扇分别装有8排、每排12个共96枚门钉的八字形大门,体现了中国传统大门的特征。
国门大门之北是12座跨度13米、高10米的引景门,与国门大门融为一体,远远望去,气势恢宏。
其主要寓意二连浩特市是国家最早批准的13个沿边开放城市之一。
二连浩特引景门的东侧是贯穿整个引景门的步栈道。
步道旁矗立着体现内蒙古自治区二连浩特特色的雕塑。
雕塑的东侧便是用铁网所围圈着的中蒙铁路。
距离国门大门约1000米左右的路西侧,是景区的“开放之门”雕塑广场。
二连浩特国门景区的“开放之门”雕塑广场是该景区的一个重要标志。其雕塑形象由四个“門”字组合而成,四面贯通,意喻二连浩特口岸发展之路四通八达;象征着中国与世界交流、通往世界的大门,诠释了二连浩特国门新的内涵。
“开放之门”雕塑广场的北侧是火车纪念广场。
二连浩特是一座因铁路而兴起的城市,也可以说,二连浩特是一座“火车拉来的城市”,先有铁路后有城市;二连浩特经济是“绑在火车轮子上的经济”。
1956年1月,中、朝、越、苏、蒙及东欧各社会主义国家参加的铁路联运正式开通,北京经乌兰巴托至莫斯科国际列车开始营运,二连浩特铁路口岸也随之开通。以二连浩特火车站为中心的建筑群逐渐成为二连的雏形。铁路的开通使得二连浩特的交通地位大幅提升,为其后续的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火车广场上停靠的是我国大同机车厂生产的前进行型蒸汽机头(1988年该厂停止生产蒸汽机),车身长29.6米。重168吨,司机室3平方米,锅炉距人不足1米。蒸汽火车热能消耗大,压力温度不能过高,排气压不能太低,一次加煤22.5吨,每行驶200-300公里就需要加煤、加水。每车需要司机9人,每3人一批3班制。工作环境、工作量和艰苦程度可想而知。双机牵引一次可拉货物2000吨。
火车纪念广场占地面积8500平方米,采用复古色调,根据当时真实“二连站”外形进行场景复原。
火车广场的存在是对这段特殊历史的纪念与见证,承载着二连浩特的发展脉络和铁路情节。建设火车纪念广场就是这座城市极为特殊的铁路情节的最好表达。
火车广场的北侧约300米左右,便是二连浩特口岸的入口。入口处立有一块边塞诗词集萃(序)碑。
二连浩特口岸,是现代意义上的边塞。边塞自古以来就有具独特的文化。而边塞诗词则是边塞文化中一道靓丽的风景。边塞文化的精髓是什么——是建功立业的追求,还是不求功名的奉献?是豪迈奔放的胸襟,还是百折不挠的坚韧?是苦中求乐的达观,还是思乡念亲的柔情……,镌刻在这些灵秀的石头上的边塞诗词,或许可以提供一些答案。
塞下曲 唐·李益
蕃州部落能结束,朝暮驰猎黄河曲;燕歌未断塞鸿飞,牧马群嘶边草绿。
凉州词 唐·王翰
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
渔家傲·塞下秋来 宋·范仲淹
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二连浩特国门是中国边境口岸最正宗的北大门,具有重要的政治、经济和文化意义。
二连浩特国门矗立于中蒙边境,门楣上嵌有“中华人民共和国”七个大字。国门横跨铁路,共4层,高21米,长71.4米,宽13米,建筑面积2406平方米,主体结构为钢结构减力墙,外墙为花岗岩板和槽钢骨架,玻璃丝绵保温组成的复合墙体,横跨铁路中间部分为玻璃幕墙结构。
二连浩特国门经历了三代的变迁。1955年二连浩特第一代国门在荒滩戈壁中建立,是简单的“两柱一梁”式结构,象征着中国的领土主权;1984年9月21日第二代国门正式建成并投入使用,为橘黄色两层砖混结构,两侧是楼梯,二层是瞭望室。2007年内蒙古自治区成立60周年之际,第三代国门建成,沿用至今。其形状呈“北方”的“北”字,代表“中国北大门”。
国门下方的中蒙铁路,是连接首都北京和乌兰巴托、莫斯科的铁路交通大动脉,被誉为“欧亚大陆桥”,对于中国与蒙古国以及欧洲的贸易往来和人员交流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国门北侧两百米左右便是矗立在中蒙边境二连—扎门乌德口岸的815、816号界碑是全国边界站点中唯一的一处双号双立界碑。这块界碑距二连浩特市和蒙古国的扎门乌德市均为4.5公里。
2001-2004年中蒙边界第二次联合检查期间,按照新的界桩排序,将原来在中蒙边境线上矗立了40年的357号界桩更换为815号界桩。竖立在815号界桩右侧的816号界桩为新增界桩。815、816号界桩同属大型同号双立界桩。
815、816号桩体上方,对着我国境内的一面镶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徽,并刻有“中国”字样;对着蒙古国境内的一面镶有蒙古国国徽,并刻有蒙文“蒙古国”缩写的字样,下方分别刻有桩号815、816和竖桩的年份2002。815/1、816/1号界桩旁分别设置了815/2、816/2号界桩,目的是为明确边界走向。
从设置的815/2、816/2号界桩可以看出,边界由西向东走向是西北东南方向,自815/2号界桩开始,边界线的走向由西向东大角度变为西南东北方向。如果把中国版图的陆地部分比作俯瞰太平洋的雄鸡,那么这里就是雄鸡脖颈扬起的折弯处。
中蒙边界于1962年正式划定,1964年正式勘定,边界全长4710公里。内蒙古自治区段中蒙边界长度为3191.108公里,有476棵界桩。1982-1984年的中蒙边界第一次联合检查,将该段边界长度调整为3197.686公里,界桩相应增至774棵。2001-2004年的第二次联合检查,又将该段边界长度调整为3210.72公里,界桩也增至1075棵。在中蒙边界线上,有13对边境口岸,其中内蒙古自治区对蒙开放的边境口岸就有9个。在这些口岸当中,二连口岸是对蒙开放的最大铁路、公路口岸。
庄严的国门、神圣的界桩与铁路、公路口岸一起代表了祖国的对外形象,为祖国正北方重要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二连浩特国门是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的象征,是中外友好交往的见证,也是国家繁荣发展的象征。随着“一带一路”倡议的推进,二连浩特国门的重要性更加凸显,对于促进中蒙贸易、文化交流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2024-09-30
感谢您的关注与观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