帮子女带娃的老人,有以下6个共性,值得儿女们深思

清风抚醉月 2025-04-15 22:12:36

老年父母为家人付出是非常常见的一件事情,他们出门时都会闲不住的带上个孙子孙女,生怕自己没有融入家庭。

但很多时候,老人带娃并不是因为自己喜欢,而是因为真心觉得自己给儿女添麻烦,况且自己也是有能力的。

带娃这件事情上,老人真的是有苦说不出,儿女们有看到这些共性吗?

看到了我们的老人最怕什么吗?

而这个问题本质上又是什么?

如何处理才对双方都有利?

害怕触怒儿女。

在家庭中,老人常常是最小心翼翼的一个,他们对待生活的态度就是见风使舵,而这种小心翼翼,有时候区分是好是坏,还需要看具体情况。

遇到儿女的事情,老人多半是想要争取一些主动权的,可最终得到的结果却是数不清的小心翼翼。

老人对待生活的态度一般也是最保守的,他们在看到什么比较新潮的事情时,基本上抱有的是批判的态度,而这并不是因为老年人固执,而是在乎。

老人的小心翼翼让很多人都不理解,认为这是挑剔,但其实老人也希望自己的子女家庭是最好的。

老人在子女家中小心翼翼,生怕自己说错做错插了儿女的眼,从而产生误会,可这样的误会更多是来自两代人的看法不一致,导致误解。

老人才不会希望把自己的小心翼翼演变成一种牺牲,变成儿女们讨好慈禧太后那样的道德绑架。

慢慢的,即使有心酸委屈,也只能躲在角落说。

老人隐忍常常换来的是鸡蛋里挑骨头般挑出来的小问题,为了寻找问题,老人往往得受更多委屈。

其实老人的小心翼翼还有一个原因,就是想要让自己不要得罪儿女太深。

如果拒绝了儿女,把孩子放在爷爷奶奶那,那么以后可以选择性的去照顾孩子了,所以为了孩子,只有暂时委屈。

在家庭中,有位老人说出这样的一个观点:“我害怕,我不想和你们分开。”

为了儿女,他们害怕和他们之间的亲情失去气氛,所以小心翼翼。

这并不是怨言,而是期待从中品尝甜头,所以不愿意触怒太多。

老人为了等待着期待很多东西,如期待着远方寄来的东西,期待着孩子长大。

期待很多东西,更期待着自己由小变老,但伴随时间变化的,还有孩子成长带来的遗憾。

老人小心翼翼也是为了使期待更饱满,希望为生活继续加油。

回归故乡。

在很小的时候就听过一个故事,大致的内容就是外婆把大孙子给亲,但是大孙子一天天长大,没有了当初那么乖巧的时候,于是外祖母逐渐觉得没意思。

于是有一天,大孙子回外婆家,再也没有看到外婆,这让大孙子伤心不已,于是一边哭一边回到父母身边。

这个故事演绎出的一个趋势是什么呢?

是亲情关系的淡漠,从一开始热情洋溢,到后面冷饭凉茶。

从故事来看,这样亲情关系发生变化是正常的,但如果相处都很好,突然发生一些事情,这样的转变就显得怪异了。

在《人间世》中,提到这样一位外婆,她白天住在河北三仙堡家乡,看着自己的儿孙,在夕阳西下时,想着明天一家人的欢声笑语。

孩子们上班,他们的妻子丈夫上班,于是,他们选择去城里生活,不再回家乡。

许多年后,孤独感随着对故乡思念程度加深,在她心中发酵,在这期间,她还时常考虑家中的事。

这位外婆矛盾多,因为对名下房产的迫切要求,而让孩子们烦躁不快。

于是现实、不快、矛盾,被转嫁到外婆身上发生冲突,外婆和孩子们开始一点点冷漠对待。

外婆之所以有这样的变化,是受到梦境影响,在梦境中,她所在三仙堡家乡被大火摧毁,她内心慌乱不已,于是她次日就现身城中。

但她却觉得很尴尬,如同一个在丧礼上大笑的人,于是在城中,和家人互动也越来越少,而家人也开始生出疑惑。

但自此以后,她再也没有回来过故乡,当然也没有再见到孙子。

面对自己人生末期,她坐上从城中回故乡的大巴车,承载着种种怀念与遗憾。

故乡依然是故乡,而作为生命礼物的平凡生活已经近了尾声,我们能做的,是照顾好自己,让爱我们的人少点担忧,也多些感动。

许多老人置身于事物中,不仅感受现实变化引起爱意减弱,对回归故乡的想法也不断升温,这些因素结合在一起,让老人更感到无支可依。

在这期间,他们默默做出让步,以此避免冲突,他们不会以坏身体为理由拒绝,而会用沉默来表达自己的真实想法。

这样的沉默,让人很容易忽略,但也是默默无闻的一种表达方式,对他们来说,这样也算够得上足够勇敢。

他们喜爱的事物,是故己所欲,同时也体现在生活细节上,当看到自己的孙子高兴地冲进自己怀里时,他们会用笑脸相应,一如两年前相同状态。

回归故乡和子女家庭之间,他们内心矛盾重重,在意味深长之间,一句“我想回家”便也是释怀又忘却。

毕竟他们不能辜负亲情这份美好的记忆,即使画面已经模糊,他们依然会用最真实的状态展现出它最璀璨的一面。

夫妻分居。

夫妻分居导致一种孤独感悄然出现,这种孤独感与你周围的人多么热情好客无关,而是在内心深处产生一种刺痛感,让你不断关注他人、自己表现等因素,从而产生误会。

这种误会并不是针对谁,这是他们内心的一种反应,他们仍旧保留着自己最完美的一面,所以才会在意周围人的看法和自身表现。

在孤独的时候,他们也会格外注意物品上的干净程度,这是在防备黑暗中的“邪恶”,同时也是一种寻求心理安慰行为。

当爱人远去的时候,他们可能会接受别人的爱意,在不同性别之间游走,很可能令其他人产生误解,并将其传达出去。

但他们内心最清楚自己真正渴望的人是谁,有时他们会因为时间横跨很久,而将自己可能遭受的一些误解转嫁,但这种行为并不是直接行动上的表现,而是一种暗示行为,当有人靠近的时候,可能会主动避开,这是一种内心防备者流露出来的一种行为模式。

夫妻之间并不能时时相见,是一种缺憾,但我们不能剥夺老人的情感需求,因为时间忘记爱的同时,会被其他事物所填充,这些填充的东西也是不可控因素,所以我们不能找寻过去完美的一部分,而应积极面对现在有时间做其他事情时,不应该有防备心理去对待任何人。

只有如此,我们才能做好自己和他人之间情感关系角色的建立,同时也能得到真正属于自己的快乐。

0 阅读:0
清风抚醉月

清风抚醉月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