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这两天娱乐圈最大的乐子,大概就是具俊晔在宝岛的风评过山车了。同一个光头男,前天被台媒骂成"软饭男",今天又被吹成"宠妻狂魔",这变脸速度比特效剪辑还快,连群众都看懵了——这哥们儿在岛上到底算香饽饽还是过街老鼠?

要说这事儿魔幻,还得从两岸网友的撕裂评价说起。咱内地网友扒着手指头数落:这人五十多了还在夜店打碟,结婚戒指都是纹的,跟大S结婚两年没买房......可转头一看宝岛那边,媒体彩虹屁吹得飞起,又是夸他专情又是捧他敬业,整得跟当代情圣似的。有网友忍不住吐槽:"这怕不是平行时空的两个具俊晔?"
直到某位宝岛博主直播爆料,才撕开这层魔幻滤镜。按他的说法,具俊晔在岛上的风评堪称"川剧变脸",三天前还被骂"蹭热度",三天后就成"国民姐夫"。更绝的是,有媒体上午刚发通稿夸他陪大S逛夜市体贴,下午就出专题扒他二十年前组合解散的黑历史。这种精分式报道,看得人直呼内行。

其实掰开来看,这事儿跟具俊晔本人关系真不大。有圈内人早就揭秘,台媒向来爱搞"捧杀循环":先造神吸引眼球,等流量吃饱了再亲手推倒神像。去年某过气歌手复出,不也经历从"励志典范"到"炒冷饭"的180度反转?说白了,媒体要的不是真相,是能反复收割的流量韭菜地。

最典型的操作当属蓝绿媒体的大乱斗。某次公益活动,亲绿媒体把具俊晔拍得跟圣人似的,标题起《跨国丈夫的暖心之举》;亲蓝媒体转头就放偷拍图,配文《作秀痕迹明显》。同一件白T恤,左边报道说是"勤俭持家",右边嘲讽"寒酸落魄"。这哪是新闻报道,分明是大型精分现场。
要说背后没点利益算计,三岁小孩都不信。某娱乐版主编私下透露,具俊晔的新闻价码早被炒到天价——正面报道能拿赞助商红包,负面猛料能收对家封口费。有次某周刊上午刚发澄清声明,下午就被扒出收钱删帖的聊天记录。你品,你细品。

这种操作直接带偏群众。前天热搜#具俊晔 宠妻#底下全是祝福,今天#具俊晔 夜店#话题里又全是骂声。最惨的是普通网友,跟着舆论风向左右横跳,早上还在跟帖夸"好男人",晚上就加入声讨大军。有网友自嘲:"我在瓜田里上蹿下跳的样子,像极了峨眉山的猴子。"

要说这事给咱们什么启示,或许该学学那位人间清醒的台剧导演。他去年受访时说:"在岛上混娱乐圈,你得学会和十个自己和平共处。"这话放在具俊晔身上再合适不过——媒体需要他当痴情汉时,他就得是24孝老公;需要制造冲突时,他又得秒变软饭男。真正的具俊晔?早被塞进媒体的剪辑软件里了。
看客们倒是看得挺乐呵。有段子手总结出台媒报道规律:周一造神,周三弑神,周五反转,周日出深度解析。下周继续循环,生生把娱乐版整成大型连续剧。难怪网友戏称:"建议具俊晔开个风评基金,买涨买跌都能赚。"

不过这种魔幻现实不仅发生在娱乐圈。看看那些隔三差五反转的社会新闻,哪个不是媒体带节奏的产物?当流量成为硬通货,真相往往第一个被献祭。就像某位老记者痛心疾首说的:"现在做新闻不是用笔,是用屠刀。"

留个互动话题:如果让你当三天台媒主编,你会怎么报道具俊晔?是继续玩反转游戏,还是给他个痛快话?欢迎评论区整点狠活。顺便问句扎心的——当我们在笑具俊晔风评过山车时,又怎么确定自己没坐在其他列车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