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天,李世民突然招来长孙无忌说:“你常劝朕立李治为太子,可他看上去太懦弱了一点,朕担心他守不住江山社稷,这如何是好?朕看吴王李恪英明果敢,很有朕当年的风范,不如改立他为太子吧!”李治被立为太子之后,有一点让很多大臣都表示不满,那就是他基本上不在东宫独立过日子,而是始终伴随在李世民身边。
这明显是不合乎传统制度的,褚遂良带头进言反对。理由是“男子十年,出就外傅”,说什么怕李世民的溺爱宠坏了年龄尚小的太子。不过后来他摸清了李世民的脉搏,提出了一个折中的办法:让太子每十天去东宫住一天,跟自己的师傅们交流。
为什么不放太子独处,很简单,李承乾之所以后来会变成那种脾性,正是因为李世民早年对他疏于管教,后来又过早地让他独立在东宫居住成长,结果才形成了天大的隔膜,以至于李世民到今天还追悔不已。
不管是带兵打仗,还是治国理政,乃至于教育子女,李世民都是边干边学,然而唯一失败的,就是这最后一项了。看来,从古代就传袭下来的让太子早早独居东宫的做法实在不是什么好主意。李世民要痛定思痛,摸索出一条自己的教育之道来。话又说回来,这一年来,李世民所疼爱的子女接连出事,李世民也不算年轻了,对长孙皇后留给他的这个小儿子格外舍不得放手,也应该是人之常情吧?
也正因为如此,李世民才刻意留下了《自鉴录》和《帝范》,随时随地,吃饭喝水都不忘对李治耳提面命地讲上一番为人君者的大道理。孩子,朕能留给你的东西很多。朕将留给你一个震古烁今的大帝国,朕也将留给你一班才干卓著的文臣武将,但朕最想留给你的,还是这一番朕对你的谆谆教导,因为那是朕作为一个父亲的心血!
除任命长孙无忌、房玄龄和萧瑀为太子“三师”, 李世绩为太子詹事之外,李世民前后还加入了一大批故旧和新贵辅佐太子。如左卫大将军李大亮领右卫率;于志宁、马周为太子左庶子;吏部侍郎苏勖、中书舍人高季辅任太子右庶子;刑部侍郎张行成为少詹事;谏议大夫褚遂良为太子宾客。此外,李世民还十分重视将原来李承乾和李泰剩下来的班底融合到李治身边,他们虽然站错了队,然而才能不容小觑。为了能让他们今后安安心心地为李治效力,就必须得向他们释放出善意的信号——只要你们能忠心耿耿地为国尽忠,朕自然不会把你们流放到政治的边缘地带。
在这样的环境下,原来明确表态支持李泰的刘洎和岑文本等纷纷转变了自己的立场。尤其是刘洎还多次上书,为李治的培养和教育问题提意见,想办法。于是李世民特地钦点他和岑文本一道,与褚遂良、马周等人轮流到东宫辅佐太子。
初看起来,李治既有李世民的宠爱,又有一干大臣死保,他的太子之位应该说是稳固无比。可让人想不到的是,贞观十七年(643年)十一月,李世民竟然又流露出了想换太子的想法。 那一天,李世民私下招来长孙无忌道:“你常劝朕立李治为太子,可他看上去太懦弱了一点,朕担心他守不住江山社稷,这如何是好?朕看吴王李恪英明果敢,很有朕当年的风范,不如改立他为太子吧!”
长孙无忌自然是执意不从,叩头死谏。李世民板下脸来,对长孙无忌道:“你反对朕这样做,不就因为李恪不是你的外甥吗!”言下之意,别以为我不知道你心里打的什么小九九,我一清二楚着呢!长孙无忌仍然不肯松口:“太子那不是懦弱,而是仁孝,这样才能成为真正的守成之君啊!再说,太子之位不是儿戏,怎么能换了一次又一次呢?”看到长孙无忌态度如此强硬,李世民也就没再提要改换太子的想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