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日,印控克什米尔地区发生了一起恐袭事件,4名来历不明的枪手突然对一群游客开火,造成至少26人身亡,30多人受伤。
这被视作近25年来,印度发生的“最严重袭击事件”。
事发时,印度总理莫迪正在沙特访问,恐袭事件发生后,莫迪当即发声,下令各部门对遇难者家属提供援助并全力救治伤员,同时要求印度军方、警方等部门立即展开调查和搜捕行动,抓捕并严惩凶手。
并且,袭击事件发生后,莫迪也提前结束了中东之行,返回国内应对此事。
然而,正当印度忙着缉拿凶手之际,袭击事件又一次发生了。
24日,印度陆军表示,当天,印军部队在印控克什米尔地区开展搜捕行动之际,与一伙来历不明的枪手再次发生交火,其中一名印度士兵中枪,最终不治身亡。
至于此次交火是否造成了枪手一方的人员伤亡,印度军方并未提及。根据印度以往的行事风格来看,没有提及,估计就是枪手一方无人员伤亡,第一时间逃离了现场。
此外,与印军交火的枪手,与22日袭击游客的凶手是不是同一批人,目前也无法确定。
但可以肯定的是,22日的大规模袭击事件发生后,印控克什米尔地区再次发生冲突,这无疑再次凸显了当前印度内部安全局势的严峻程度。
此外,更令人担忧的是,由于事发地区位于印巴边境,2起袭击事件的发生,无疑再次牵动印巴紧张局势。
并且,不出所料的是,莫迪回国后,果然对巴基斯坦展开了报复。
24日,印度政府宣布,立即暂停执行《印度河河水条约》,停止河水共享,关闭印巴之间印度一侧的阿塔里综合检查站,以及禁止巴基斯坦公民入境印度,同时要求印度境内的巴方公民必须在48小时内离开印度,而印度采取这一系列报复措施的理由是——认为巴方可能与袭击印度的枪手有关或向其提供支持。
直白点说,印度将这一系列袭击事件的发生,都归咎在了巴基斯坦头上,至于这么做的依据和证据,印度方面并没有给出。
对于印度的报复,巴基斯坦方面也第一时间做出反应,巴总理夏巴兹召集国防部长等高官,连夜商议如何应对当前局势。
很显然,此次袭击事件的发生,很可能成为点燃印巴战火的又一导火索。
此外,印巴局势持续升级之际,国际社会也纷纷做出了回应。
其中,俄罗斯、联合国等方面发声谴责了发生在印度境内的袭击事件,认为任何针对平民的袭击都是不可接受的。
但值得关注的是,袭击事件发生时,美国副总统万斯正在访问印度,但万斯也好,特朗普也罢,亦或是白宫,都没有对此事做出回应,处于“失声状态”。
可见,印度发生袭击事件,以及印巴局势迅速升级背后,显然不是单纯的巧合,不排除背后另有布局,或存在某些“幕后黑手”推动的可能。
对此,且谈3点粗浅看法吧。
1,印度这回开始动真格了,巴基斯坦得小心了。
从印度对巴方的报复措施来看,“断水、停签、驱离、撤员”等举动不仅广泛、全面,还具备极强的针对性,与以往印巴冲突发生前的情况颇为类似。
甚至于,由于印度这次报复巴方的力度颇大,还给了外界一种“是巴方发动袭击”的错觉。而印度之所以如此大力地展开报复,不排除也有继续加深这种“错觉”,从而向巴基斯坦施压的可能。
因此,印度的反应越是激烈,巴方就越得提高警惕了。
2,印度这回的反应很不寻常。
从袭击事件发生,到印度宣布一系列对巴基斯坦的报复措施,间隔不到24小时,而要制定如此详细的报复措施,要么是印度方面加班加点、连夜赶出的,要么就是印度早有准备,就等着机会向巴方发难。
别忘了,印巴双方是宿敌,两国为了争夺克什米尔地区的归属权,争斗了70多年,期间多次爆发印巴大战。
更别忘了,自诩“南亚霸主”的印度一直有一个“崛起梦”,渴望跻身全球一线大国行列,而印度要想实现崛起,解决克里米亚问题将重要前提。
如今,国际局势动荡不断,不排除印度有趁机挑起动荡,一举解决印巴问题的可能。
3,不容忽视的是,印度对巴基斯坦展开报复之际,美国正大力拉拢印度。
尤其是,美国副总统万斯访问印度时,与印度敲定了贸易协议,美国接下来将向印度出售大量的武器装备和石油、天然气。
并且,万斯离开印度时,还盛赞印度是“最受欢迎的政府”,拉拢之意溢于言表。
如此一来,在得到美国的支持率,印度的底气将会更足,不排除以此为基础,升级搅乱印巴局势,再次点燃战火。
可见,印巴局势正处于关键时刻,新一轮多事之秋或将到来。接下来,巴方的确得提高警惕了。
房子不值一提
开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