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宣帝刘询是西汉中期著名的“中兴”名君。
他亲政后大力整顿吏治,发展生产,使汉武帝末年行将崩溃的局面得以好转。
他又与匈奴亲善,设置西域都护,从而大大巩固和发展了西汉同周边各族的关系。
那么这其中,刘旬采取了怎样的措施?
汉宣帝在治国理政方面展现出了难得的勤俭精神。他上任后面临建造昭帝陵墓的任务,打破惯例,不用国库钱财,而是从皇室私产中拿出三千万来修建平陵。
为了进一步削减开支,增加农业劳动力,宣帝还下令精简皇宫御厨和乐府人员,让他们回乡务农。这种勤俭节约的作风在历代帝王中实属罕见,值得称赞。
在宣帝的治理下,农业生产蒸蒸日上。特别是三辅地区(今陕西关中)和河东、弘农等地发展迅速。边疆屯田政策也取得显著成效,不仅满足了边防需求,还能向内地调运粮食。
宣帝还在西域和涅水谷地开展大规模屯田。值得一提的是,11个农都尉(包括边境的西河郡农都尉)都因屯田有了盈余,可供中央调配。
由于连年丰收,宣帝元康年间(前65~前62年)粮价降到了历史最低点,每石仅5钱,就连偏远地区也不过8钱。
宣帝还接受了耿寿昌的另一建议,从长安周边地区调运粮食供应京城,这样就免去了每年从关东运送400万石粮食的需求,大大减少了运输人力。
这些措施不仅缓解了丰收带来的问题,还促进了农业的持续稳定发展。
除了农业,宣帝时期的官营手工业也蓬勃发展。
齐郡的丝织品、蜀郡和广汉郡的漆器都以精美著称。官营手工业不仅规模庞大,工艺水平也相当先进,被誉为超越了此后的元帝、成帝时期。
总的来说,宣帝的治国方略体现了勤俭、务实的特点。他注重节约国家开支,大力发展农业生产,推行常平仓等创新制度,同时也不忽视手工业的发展。
这些政策不仅改善了民生,也为国家积累了财富,为西汉的中兴奠定了坚实的经济基础。宣帝的这些做法,为后世提供了宝贵的治国经验,展现了一个明君应有的远见卓识。
汉宣帝在位期间,对我国统一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和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
自武帝末年,匈奴内部因争夺继承权不断攻订,虽仍频繁入塞,然已无力深入,对汉朝的威胁大为减少。
宣帝本始二年(前72年),与汉朝通婚的乌孙遭匈奴攻击,请求汉朝出兵救援。
宣帝遣赵充国率十五万骑兵分五路,联合乌孙五万余骑夹击匈奴。
妙匈奴不敢接战,闻风逃遁,汉军虽未能重创匈奴,但乌孙却得获三万余人,掳掠牲畜七十余万头。
同年冬,匈奴单于率上万骑向乌孙报复,遇大风雪,“人民畜产冻死,还者不能什一”原来受匈奴控制的丁零、乌桓乘机与乌孙同时出兵夹击匈奴,匈奴战死者数万。
百姓冻饿死者竟达其总人数的十之三,牲畜损失近半,匈奴大困,无力再侵扰汉塞。
其后,匈奴内乱不已,以致五单子同时并立。实力稍强的呼韩邪单于也仅有“众才数万人”。后来呼韩邪被那支单于击败。
宣帝甘露元年(前53年),呼韩邪率众南移边塞,遣其子入汉作“质子”,向汉朝称臣,呼韩邪单于又亲往五原塞提出要到长安安觑见宣帝。
甘露三年(前51年),呼韩邪到长安,宣帝采取了颇有远见的高姿态,对呼韩邪优礼有加,在仪节上当作对等国看待,高于其他藩国和同姓诸侯王·。
呼韩邪受到如此礼遇,很是激动,他逗留了一个月后才踏上归途,临行时要求宣帝恩准他将部族移近边塞居住,以便受到攻击时利用汉朝所筑之受降城防御。
为了扶助呼韩邪单于休养生息,壮大实力,宣帝下令将边塞贮存的谷、米、等调运三万四千解给呼韩邪,帮助他渡过难关。
郑支单于见宣帝向呼韩邪出兵援谷,便不敢贸然兴兵,且引兵西向。
元帝建昭三年(前36年),那支单于为汉西域副都尉陈汤与都护甘延寿击败,至体支身亡。
那支单于的覆亡,标志着自宣帝神爵间以来匈奴连年内争局面的结束,分裂的匈奴重又归于一个单于的管理之下,同时也表明自西汉开国以来170多年久而未决的匈奴为患问题,终于在宣帝时彻底得到了解决。
班固描写当时的景况说:“单于稽首臣服,遣子入侍,三世称藩,宾于汉庭。是时边城晏闭,牛马布野,三世无犬吠之警,黎庶无干戈之役。”
这种汉匈奴和睦亲善的关系自宣帝时始,一直保持到西汉末。
汉宣帝经营边疆的另一件大事,是最终确立了西汉王朝对西域诸国的主权地位。
前述宣帝即位后正值匈奴日渐虚弱,宣帝便积极准备经营西域。
地节三年(前68年)宣帝派侍郎郑吉等率领一批免邢囚徒到渠犁屯田积谷,准备进攻西域强国车师。
同年,郑吉邀集西域各国兵众万余人,与屯田卒会合,击败车师。
元康元年(前6年5),西域莎车国内乱,呼屠征杀莎车王及汉使奚充国自立为王,且扬言“北道诸国已属匈奴”,以武力威逼南道诸国欲盟叛汉,企图阻断“丝绸之路”通道。
恰逢宣帝派往护送大宛使者归国的卫侯冯奉世等途经西域,冯奉世迅速谕告诸国王,并率兵众一万五千人平定了莎车之乱。
此役的胜利,使西汉在西域有了立足之地。前64年,宣帝升任郑吉为卫司马,令他护卫都善以西的南道诸国。
神爵二年(前60年),匈奴右部兼领西域憧仆校尉的日逐王先贤掸与单于失和,率所部投降郑吉。
宣帝命郑吉率屯田卒及渠犁、龟兹诸国兵众五万人护送日逐王到河套地区居住。
郑吉“攻车师,降日逐”娜威震西域,被宣帝封为安远侯,并被任命为西域都护,统领西域诸国。
西域都护的设置,表明早在两千年前的汉宣帝时期,包括今巴尔喀什湖以东、以南的新疆地区,已成为我国疆域的一个组成部分。
汉宣帝于前74年即皇帝位,前49年病卒,前后共26年。这期间,西汉盛世也再次出现。
由此西汉王朝也开始走向衰落时期。西汉的盛衰,恰恰从宣帝及其后继者元帝之间分界。
宣帝及其以前,朝政整饰,国力强盛,社会基本稳定;宣帝及其以后,朝纲废弛,政治黑暗,社会日益动乱,西汉王朝迅速走下坡路,数十年后终至覆亡。
当然,导致西汉政权灭亡的病疾早已存在,而元帝以后愈演愈烈,终于不可收拾。
宣帝轻摇薄赋,发展生产,社会经济颇为繁荣,然妨碍社会稳定、影响广大农民和中小地主的土地兼并这个根本问题并不可能得到彻底解决。
宣帝时治理郡国的所谓“循吏”,大都面临着与当地豪强大族的斗争,如严延年治琢郡,其郡有大姓西高氏、东高氏,在郡中称霸横行,“自郡吏以下皆畏避之”,都说:“宁负二千石,无负豪大家”。
赵广汉治颖川,时“颖川多豪强,难治”,当地大姓原氏、褚氏“宗族横态”,“宾客犯为盗贼”,二千石莫能治。
一朽豪族势力的膨胀,大大加速了上地兼并,许多农民破产流亡,甚至沦为官私奴婶,从而加速了社会基本矛盾的恶化。
宣帝一朝不时有农民的反抗斗争。
约在地节年间(前69年一前6年),渤海郡、胶东王国以及邻近郡县的农民同时举行起义。起义军“攻官寺,篡囚徒,搜市朝,劫列侯”,打得地方官吏束手无策。
直到黄龙元年(前49年)宣帝在位的最后一年,他还下诏说:“方今天下无事,摇役省减,兵革不动,而民多贫,盗贼不已”。
对此他却认为应加强对吏治的整顿,从监督官吏奉公守职等方面予以解决,这当然远非从根本上解决土地兼并问题的良策。
宣帝时虽“世多良吏”,然这些贤能的官员主要是郡国的守相等地方官。宣帝一朝的示相多无建树。
丙吉才能平平;黄霸治理一郡确系良才,然当承相、总朝纲却是个庸才。汉宣帝直接贻患于后代的,是重用宦宫和外戚。
宣帝时外戚史氏、许氏、王氏等家族权势显赫,平恩侯许广汉更是灸手可热。
许广汉的新府落成后,“垂相、御史、将军、中二千石皆贺”,身为大臣的长信少府擅长卿为了取悦许广汉,竟在宴席间装作猴子与狗斗,丑态百出乐陵侯史高则是宣帝临死时受遗诏辅佐元帝的重臣。
宣帝“信任中书宦官”,对中书令弘恭、中书仆射石显等大加重用。
宦官弘恭、石显在元帝时乱政,竟能以谗言轻易害死顾命大臣萧望之。
弘恭死后石显继任中书令,权势日大,元帝委以朝政,军国之事无巨细,皆由石显裁决,“贵幸倾朝”,百僚皆敬事石(显)”。
元帝及其后,外戚、宦官长期把持朝政,政治黑暗,终至一撅不振。
总括汉宣帝刘询在位期间的所作所为,我认为他仍不失为中国封建时代一个颇有作为的皇帝、杰出的政治家。
他被封建史学家誉为“中兴之主”,刘向在评论汉宣帝时甚至称誉他“政教明,法令行,边境安,四夷清,单于款塞,天下殷富,百姓康乐,其治过于太宗(文帝)之时。”这一评论虽有溢美夸饰之辞,但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当时的客观事实,是比较公允全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