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人都知道李德生将军是大别山走出来的红军将领,可鲜为人知的是,他十七年后重返故里时,却闹出了一个令人心酸的乌龙。
1947年的一个夏日,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地区,李德生将军终于有机会回到阔别已久的家乡。当他带着警卫员走进李家洼村时,乡亲们都吓得躲进了山里,只剩下一位眼睛看不见的老大娘。好不容易等到乡亲们认出是"德生娃"回来了,热情的款待随之而来。
可就在堂叔家吃饭的时候,一碗看似普通的面条,却让这位久经沙场的将军懊悔不已。堂叔端上热气腾腾的面条时还满面笑容,可收拾碗筷时,脸上为何却布满了愁云?
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
1947年8月的一个清晨,淮河两岸炮声隆隆。刘邓大军正在强渡淮河,准备挺进大别山区。就在这天,刘伯承和邓小平两位首长发出了一份特殊的命令,命令中说:"部队即将进入大别山区,所有来自鄂豫皖的子弟兵都可以回家看看。"
这道命令一下,整个部队都沸腾了。要知道,这些子弟兵中有不少人离家十多年了,有的甚至从1932年参加红军那天起就再也没回过老家。当年他们跟随红军长征,转战大江南北,如今终于要回到阔别已久的故土了!
六纵十七旅旅长李德生听到这个消息时,正在淮河边上布置渡河任务。他放下手中的地图,掏出怀表看了看时间,这是他参军时带走的唯一一件家当。十七年了,这块怀表一直跟着他,就像他对家乡的思念一样,从未间断过。
那天,部队刚过了淮河,就有战士发现李旅长的眼睛红了。他们都知道,旅长是看到了大别山的青山绿水。这片山水,和他们在北方平原看到的完全不同。远处,大别山的群峰起伏,近处,是漫山遍野的松柏,还有那清澈的山泉,潺潺的溪流。
正在这时,一位老乡从山路上走了过来。这位老乡背着个竹篓,里面装满了野菜。看到这支队伍,他先是吓了一跳,但很快就认出这是解放军。老乡放下竹篓,激动地说:"你们可算是回来了!当年红军走的时候,可是带走了咱们这里好多后生!"
李德生听到这话,连忙上前询问:"老乡,你知道李家洼村怎么走吗?"
老乡仔细打量了李德生几眼,突然惊喜地说:"你是李家的人?"
"我是李德生。"
"啊呀!你就是当年参加红军的德生娃?"老乡说着,一把抓住了李德生的手,"你可不知道,这些年来,多少人都说你死在外头了。可你爹,你爹一直说你没死,说你一定会回来的!"
这句话让李德生心里一紧。他连忙追问父亲的情况,可老乡却突然沉默了。就在这时,前方的部队传来了命令,要继续赶路。
李德生只好先和老乡告别。临走前,老乡指着东南方向的一座山头说:"翻过这座山,再走两个山头,就是李家洼了。你要是去,可得小心些,这一带时常有国民党的便衣队来骚扰。"
就这样,在刘邓首长的特殊命令下,李德生带着一个警卫排,踏上了回乡的路。这一走,就走向了一个令人心酸的故事。
回乡路上的惊心动魄
十七旅司令部里,何柱成政委正在来回踱步。他的通讯员刚刚报告说,前方侦察到国民党便衣队在大别山区活动。这让原本简单的探亲活动变得危险起来。
"把张方山叫来!"何柱成突然喊道。
张方山来到司令部时,正撞见何柱成在翻一本笔记本。那是一本记载着十七旅每个干部情况的本子。何柱成翻到张方山那页,指着上面的字说:"抗大毕业,骑术优秀,侦察经验丰富。小张啊,这次就交给你了!"
何柱成交代任务时说:"李旅长要回李家洼探亲,你带一个精干的骑兵班护送。记住,一定要保证旅长的安全!"
张方山刚要答应,何柱成又补充道:"你知道吗?李旅长是大别山子弟兵中最早参加红军的一批。1930年,他才14岁就参军了。这样的老同志要是在回家路上出了事,那可就..."
话还没说完,张方山就拍着胸脯说:"政委放心,我一定把李旅长安全带回来!"
第二天天还没亮,张方山就挑选了八名最精干的骑兵,每人都配备了一支驳壳枪和两颗手榴弹。他们要穿过三道山梁才能到达李家洼,路上说不定会遇到什么情况。
刚出发没多久,一个放牛的老汉就跑来报信:"前面山口有便衣队!"
张方山立即让部队停在一个隐蔽的山沟里,自己带着两个侦察兵爬上山坡观察。果然,在前方的山口处,有十几个人正在那里休息。虽然他们穿着老百姓的衣服,但腰间都鼓鼓的,显然藏着武器。
李德生看到这个情况,对张方山说:"咱们绕道走!"
可是绕道需要多走一天的路程。张方山看了看天色,又看了看地形,对李德生说:"首长,不如我们在这里等到天黑。便衣队肯定不会在山上过夜,他们一走,我们就可以过去了。"
李德生同意了这个建议。他们在山沟里一直等到傍晚,果然看到便衣队收拾东西下山去了。
月亮刚刚升起的时候,他们悄悄通过了山口。就在这时,忽然听到前面传来说话声。张方山赶紧示意大家停下。声音是从路边一个小庙里传出来的。
"今天怎么连个人影都没看到?"一个粗嗓门说道。
"听说解放军来了,老百姓都躲起来了。"另一个声音回答。
"那咱们明天去李家洼看看,听说有个当红军的要回来。"
听到这里,张方山马上打了个手势,带领队伍从小庙后面绕过去。他们放慢马速,用草把马蹄都裹了起来,这样就听不到马蹄声了。
就这样,他们在月光下小心翼翼地前进。直到天快亮的时候,终于看到了李家洼的村口。但是村里静悄悄的,连个人影都没有。后来才知道,村民们看到骑马的人来了,都以为是便衣队,吓得躲进了山里。
破败家园的心酸
李德生站在自家门前,看着眼前的断壁残垣,久久说不出话来。原本那间青砖黑瓦的老屋只剩下了半堵残墙,墙上还留着几道弹痕。院子里杂草丛生,当年他亲手种下的那棵柿子树也不见了。
"这是你家吗?"张方山轻声问道。
"是啊,就是这里。"李德生指着倒塌的墙角说,"那个地方原来是灶房,我小时候经常在那里帮母亲烧火。那边那个土台子,是我父亲抽旱烟的地方..."
这时,村里那位眼睛看不见的陈大娘颤巍巍地走了过来,她用拐杖在地上摸索着,一边走一边说:"德生啊,你可算是回来了!你爹,你爹他..."
陈大娘说到这里,声音哽咽了。她告诉李德生,在他参加红军后不久,国民党军队就来村里搜查。他们说李德生是"赤匪",要抓他的家人。他父亲被抓走后,就再也没有回来过。
"你爹被抓走那天,还念叨着你呢!"陈大娘说,"他说:'德生这娃有出息,跟着共产党准能干出一番事业来!'"
就在这时,村里的人们听说"德生娃"回来了,都从山里跑了回来。他们你一言我一语地向李德生讲述着这些年发生的事情。
原来,在李德生走后,家里的日子越过越艰难。他父亲被抓走后,房子也被烧毁了。乡亲们想帮忙重建,但便衣队威胁说谁要是敢帮"赤匪"家的人,就要抓谁。
村里有个老人说:"你家那棵柿子树,结的果子可甜了。可惜后来便衣队说这是'赤匪'的树,把它砍了当柴火烧了。"
另一个老人接着说:"你爹被抓走那年,我偷偷去县城打听过。听说他们把你爹关在县衙门后面的监狱里。有个看守说,你爹在牢里总是问:'德生现在在哪里?他在外面过得好不好?'"
这时,一个十来岁的小男孩挤过人群,跑到李德生面前,大声说:"李叔叔,我爷爷常跟我讲,你小时候可厉害了,能一个人打跑地主家的狗!"
"你是谁家的娃?"李德生问道。
"我是王二叔的孙子!"小男孩骄傲地说。
"啊,你是王掌柜家的?"李德生恍然大悟,"我记得你爷爷当年在账房工作,常偷偷给我家送粮食。"
听到这里,围观的乡亲们都笑了。那个小男孩更是高兴地跳了起来,说:"爷爷说得对,李叔叔真的还记得!"
正说着,堂叔家的儿媳妇跑来说:"德生,你堂叔知道你回来了,让你赶紧去他家吃饭。他说,这么多年没见了,一定要好好招待你!"
李德生看了看天色,对张方山说:"时间不早了,咱们先去吃饭,休息一下。"说完,他又转身对乡亲们说:"各位叔伯婶子,等吃完饭,我再来和大家好好说说话!"
堂叔家的那顿饭
堂叔家的院子里,一盏油灯摇曳着微弱的光。堂婶正在灶房里忙碌,不时传来锅铲碰撞的声响。堂叔从里屋搬出一张方桌,又找来几个木凳,摆在院子中间。
"德生啊,快请坐!"堂叔笑着说,"我这就去给你泡茶。"
堂叔转身进了屋,不一会儿就端出一个粗瓷茶碗,里面飘着些细碎的茶叶末。李德生接过茶碗,问道:"这不是前年收的新茶吗?堂叔你还留着?"
"是啊,这可是好东西。"堂叔说,"平时舍不得喝,就等着你回来尝尝。"
堂叔说着,又从怀里掏出一个小布包,小心翼翼地打开,里面包着几块黑糖。他掰下一小块,放进李德生的茶碗里,说:"加点糖,茶就不苦了。"
这时,堂婶端着一碗热气腾腾的面条走了出来。面条上面飘着一块黑乎乎的肉,那是她特意从坛子里取出来的腊肉。
"快尝尝,"堂婶说,"这是去年冬天腌的肉,一直舍不得动。"
李德生和张方山低头吃面,那块肉又黑又硬,咬都咬不动。但他们还是坚持把肉吃完了,毕竟这是堂叔一家的一片心意。
吃面的时候,堂叔不停地讲着这些年村里的变化。说到村里办起了夜校,说到今年的收成不错,说到隔壁王家的儿子也去当了兵。
"德生啊,"堂叔突然说,"你还记得小时候,你最爱吃你婶做的芝麻饼吗?"
"记得,记得。"李德生说,"那时候一到过年,堂婶就会烙芝麻饼。"
堂婶听到这话,眼睛一亮,说:"等着,我这就去给你烙!"
"别,别!"李德生连忙拦住堂婶,"天色不早了,我们吃完面就该走了。"
堂婶有些失望地坐了下来,说:"那你下次来,我一定要给你烙芝麻饼。"
吃完面条,堂叔开始收拾碗筷。当他看到碗里的肉被吃得一干二净时,脸色突然变得难看起来。他端着碗的手微微颤抖,转身快步走进了灶房。
堂婶看着堂叔的背影,叹了一口气,小声对李德生说:"你堂叔这几天都没吃什么,就是为了留着这块肉给你..."
这句话让院子里的气氛突然变得沉重。远处,村里的狗叫声此起彼伏,时不时还传来几声布谷鸟的叫声。
李德生站起身来,对堂叔堂婶说:"天不早了,我们该回去了。战友们还在等着我们。"
堂叔从灶房里走出来,说:"那你路上小心,有空常回来看看。"
就这样,李德生带着张方山离开了堂叔家。月光下,两个人的影子在乡间小路上拉得老长。
饭后的深刻领悟
月光下的山路上,李德生的脚步突然停了下来。他转身对张方山说:"小张啊,今天咱们可是办了一件丢人的事!"
张方山一听这话,急忙站直了身子说:"首长,您放心,我检查过了,喂马的稻草都付了钱,老乡家的水缸也都挑满了。"
"不是这个。"李德生摆摆手,"我说的是那碗面条上的肉。"
"肉?"张方山愣住了,"那块黑乎乎的肉有什么问题?"
李德生叹了口气,说:"在咱们大别山这里啊,有个不成文的规矩。穷苦人家请客吃饭,一般都会在面条里放块肉,这是要面子。但懂规矩的客人都知道,这块肉是不能吃的。"
"为什么?"张方山问道。
"因为这块肉啊,是要留着反复招待客人的。"李德生说着,掏出了那块破旧的怀表,在月光下擦了擦,"你没看见我堂叔收碗时的脸色吗?那是因为咱们把肉吃了,下次有客人来,他们上哪儿再去找块肉?"
张方山听到这里,突然想起了什么,说:"怪不得,我在村口看见一个老大爷,家里来了客人,那碗面条上的肉都是完整的放回去了。"
"就是这个理!"李德生说,"离家十七年,连这个规矩都忘了。咱们一顿饭,可能就让堂叔家失了面子。"
正说着,远处传来一阵脚步声。张方山立刻警觉起来,拉着李德生躲到路边的大树后面。
脚步声越来越近,借着月光,他们看清了来人。原来是堂叔,手里还提着个包袱。
"德生!德生!"堂叔在路上喊着。
李德生和张方山从树后走出来,堂叔急忙跑过来,气喘吁吁地说:"你们走得太急了,这是你堂婶包的一些干粮,路上吃。"
李德生接过包袱,打开一看,里面是几个玉米饼,还有一小包咸菜。这些干粮,在这个年月可都是稀罕物。
"堂叔,这..."李德生刚要说话,堂叔就打断了他:"拿着吧,你堂婶特意做的。她说,你现在是大官了,但在她眼里,还是当年那个爱吃她做饭的德生。"
堂叔说完,又从怀里掏出一个小纸包,递给李德生:"这是你爹以前抽的那种烟叶,我一直留着。你拿着,算是替你爹抽几口。"
李德生接过烟叶,说:"堂叔,等打完仗,我一定回来,给您和堂婶养老。"
"去吧去吧,"堂叔摆摆手,"你有大事要做。咱们村里人都等着你们打胜仗回来呢!"
望着堂叔远去的背影,张方山突然说:"首长,咱们是不是该回去了?"
"对,该回去了。"李德生说着,掏出那包烟叶,卷了一支,在月光下点燃。
一缕青烟袅袅升起,飘向了大别山的夜空。远处,隐约传来了布谷鸟的叫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