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材料一:
晁错言于上曰:“圣王在上而民不冻饥者非能耕而食之织而衣之也为开其资财之道也。方今之务,莫若使民务农而已矣。欲民务农,在于贵粟。贵粟之道,在于使民以粟为赏罚。今募天下入粟县官,得以拜爵,得以除罪。粟者,王者大用,政之本务。今民入粟受爵至五大夫以上,乃复一人耳,此其与骑马之功相去远矣。爵者,上之所擅,出于口而无穷;粟者,民之所种,生于地而不乏。夫得高爵与免罪,人之所甚欲也。使天下人入粟于边,以受爵免罪,不过三岁,塞下之粟必多矣。”
帝从之,令民入粟于边,拜爵各以多少级数为差。
错复奏言:“陛下幸使天下入粟塞下以拜爵,甚大惠也。窃恐塞卒之食不足用大渫天下粟。边食足以支五岁,可令入粟郡县矣;郡县足支一岁以上,可时赦,勿收农民租。如此,德泽加于万民,民愈勤农,大富乐矣。”
上复从其言,诏曰:“道民之路,在于务本。朕亲率天下农,十年于今,而野不加辟,岁一不登,民有饥色;是从事焉尚寡,而吏未加务。吾诏书数下,岁劝民种树而功未兴,是吏奉吾诏不勤而劝民不明也。且吾农民甚苦而吏莫之省,将何以劝焉?其赐农民今年租税之半。”
(节选自《资治通鉴·汉纪七》)
材料二:
民之内事,莫苦于农,故轻治不可以使之。奚谓轻治?其农贫而商富,故其食贱者钱重,食贱则农贫,钱重则商富;末事不禁,则技巧之人利,而游食者众之谓也。故农之用力最苦,而赢利少,不如商贾、技巧之人。苟能令商贾、技巧之人无繁,则欲国之无富,不可得也。故曰:欲农富其国者,境内之食必贵,而不农之征必多,市利之租必重。则民不得无田,无田不得不易其食。食贵则田者利,田者利则事者众。食贵,籴食不利,而又加重征,则民不得无去其商贾、技巧而事地利矣。故民之力尽在于地利矣。
(节选自《商君书·外内》)
1. 材料一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圣王在A上而民不冻B饥者C非能耕D而食之E织F而衣之也G为开其资H财之道也。
2. 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县官,朝廷、官府,与《送东阳马生序》中“县官日有禀稍之供”的“县官”意思不同。
B. 幸,敬辞,表对方行为使人感到幸运,与《鸿门宴》中“妇女无所幸”的“幸”意思不同。
C. 窃,私下,与《答司马谏议书》中“窃以为与君实游处相好之日久”的“窃”意思相同。
D. 地利,土地生产,与《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中“天时不如地利”的“地利”意思不同。
3. 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晁错认为,百姓都是很希望能得到高等爵位和免除罪罚的,若以此来促使百姓缴纳粮食给边塞,那么不到三年,边塞的粮食一定很多了。
B. 汉文帝采纳了晁错的建议,命令百姓向边塞缴纳粮食,使得边塞粮食充足,能够支撑五年;晁错便又建议命令百姓转而向郡县缴纳粮食。
C. 汉文帝曾多次颁发诏书来鼓励百姓从事农耕,但未见成效,他认为这是因为官员没有尽心尽力地接受他的命令,而且他们并不顾惜百姓。
D. 材料二指出,粮食便宜,农民就贫穷,钱贵重,商人就富有;如果不约束工商业,手工业者就会获利,不从事农耕而游荡求食的人就会增多。
4. 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朕亲率天下农,十年于今,而野不加辟,岁一不登,民有饥色。
(2)苟能令商贾、技巧之人无繁,则欲国之无富,不可得也。
5. 如何促使百姓务农?请结合两则材料简要概括。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小题。
夏旱
白居易
太阴不离毕①,太岁仍在午②。旱日与炎风,枯焦我田亩。
金石欲销铄③,况兹禾与黍。嗷嗷万族中,唯农最辛苦。
悯然望岁④者,出门何所睹。但见棘与茨,罗生遍场圃。
恶苗承沴气,欣然得其所。感此因问天,可能长不雨。
【注】①太阴,月。离,接近。毕,星宿名。古人认为月离于毕为雨象。②古人认为午年主旱。③销铄:熔化。④望岁:盼望丰收。
6.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诗歌前两句照应标题,通过对天文现象的描述,揭示这个夏天发生旱灾的事实。
B. “金石”两句写金石都快要熔化,更何况禾、黍等庄稼呢,进一步强调干旱严重。
C. “欣然”句语意一转,写出农人因干枯作物受“沴气”滋润而丰收在望的欣喜之情。
D. 结尾两句中诗人用问天的方式,发出何时才能下雨缓解旱情,结束旱灾的感叹。
7. 这首诗抒发了诗人什么样的情感?是如何抒发的?请简要分析。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8.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在《客至》中,杜甫采用与客谈话的口吻,写寂寞之中,佳客临门,备感欣喜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
(2)孔子说:“三人行,必有我师焉。”韩愈《师说》中指出,如果有疑惑却不跟从老师学习,就会导致“______,______”。
(3)荷花又称莲花、芙蓉、菡萏等,历来为中国文人所偏爱,是古代诗词中常见的意象,如“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 CEG
【详解】句意:圣明的君王在上位而百姓不挨冻受饿,不是(君主)耕作而为他们提供食物,纺织而为他们提供衣物,而是为他们开辟积累财物的道路。
2. A
【详解】A.错误。都指朝廷。
B.敬辞,表对方行为使人感到幸运;宠幸。
D.土地生产;有利形势。
3. B
【详解】B.“使得边塞粮食充足,能够支撑五年”错误,根据原文可知,当边塞的粮食足够支撑五年时,就可以命令百姓将粮食缴纳给郡县,这是晁错再次上奏的建议,而并非已经发生的事实。
4. (1)我亲自率领天下百姓耕种,到如今已有十年,然而还有很多荒地没有开垦,一年收成不好,百姓就面有饥色。
(2)如果能使商人和手工业者不那么多,那么国家想要不富,也是不可能的。
【详解】(1)“农”,耕种;“辟”,开垦;“不登”,收成不好。
(2)“苟”,如果;“繁”,多;“不可得也”,判断句。
5. ①提高粮价,以粮食为贵,使百姓把粮食作为赏罚依据。②根据实际情况减免农民租税。③增加不务农之人的赋税,加重对贸易之利的租税。
【详解】①由“欲民务农,在于贵粟,在于使民以粟为赏罚”可知,提高粮价,以粮食为贵,使百姓把粮食作为赏罚依据。
②由“郡县足支一岁以上,可时赦,勿收农民租。如此,德泽加于万民,民愈勤农,大富乐矣”可知,根据实际情况减免农民租税。
③由“欲农富其国者,境内之食必贵,而不农之征必多,市利之租必重”可知,增加不务农之人的赋税,加重对贸易之利的租税。
参考译文:
材料一:
晁错对汉文帝说:“圣明的君王在上位而百姓不挨冻受饿,不是(君主)耕作而为他们提供食物,纺织而为他们提供衣物,而是为他们开辟积累财物的道路。现在的当务之急,莫过于让百姓务农。要让百姓务农,关键在于以粮食为贵。以粮食为贵的办法,在于使百姓把粮食作为赏罚依据。现在招募天下百姓向朝廷缴纳粮食,可以授给爵位,也可以免除罪罚。粮食,对君王的用处很大,是为政的根本要务。现在百姓缴纳粮食得到爵位至五大夫以上,才免除一个人的徭役,这和(养殖)战马的功劳相差太远了。爵位,是君王所专有的,从口中说出且(数量)没有穷尽;粮食,是百姓所种植的,在土地中生长且不会缺乏。获得高等爵位和免除罪罚,是人们非常渴望的。让天下百姓将粮食缴纳给边塞,以得到爵位、免除罪罚,那么不到三年,边塞的粮食一定很多了。”
汉文帝听从晁错的话,下令百姓缴纳粮食给边塞,授予的爵位等级按照缴纳的粮食多少来决定。
晁错又上奏说:“陛下让天下百姓缴纳粮食到边塞以授予爵位,这是很大的恩惠。我私下担忧边塞士兵的粮食不足以使天下粮食充分分散。边塞的粮食足够支撑五年,可以令(百姓)将粮食缴纳给郡县;郡县的粮食足够支撑一年以上,可以随时诏令恩赦,不收取农民的租税。这样,恩德福泽加给万民,百姓更加勤勉务农,生活就会非常富庶安乐了。”
汉文帝又听从晁错的话,下诏说:“引导百姓的途径,在于(让他们)从事农耕。我亲自率领天下百姓耕种,到如今已有十年,然而还有很多荒地没有开垦,一年收成不好,百姓就面有饥色;这是从事农耕的人还少,而官员没有尽到职责。我多次颁发诏书,每年鼓励百姓种植而未见成效,这是官员没有尽心尽力接受我的命令且鼓励百姓不明确。况且农民生活十分艰苦而官员并不顾惜他们,(这样)将用什么来鼓励百姓呢?特赐农民今年的租税减半。”
材料二:
民众的家内事务,没有比农事更苦的了,所以轻治不能役使他们(从事农业)。什么叫轻治?就是农民穷而商人富,所以粮食便宜而钱就贵重,粮食便宜则农民贫穷,钱贵重则商人富有;不约束商业和手工业,手工业者就会获利,不从事农业而求食的人就会增多。因此农民用力最为辛苦,却获利很少,不如商人和手工业者。如果能使商人和手工业者不那么多,那么国家想要不富,也是不可能的。所以说:想发展农业来使国家富裕,那么国内的粮价必须要贵,而对不从事农业生产的人的赋税必须增多,对贸易之利的租税必须加重。那么百姓不得不去种田,不种田就不得不买粮食。粮食贵则种田者获利,种田者获利则务农的人增多。粮食贵,买粮就不划算,而又加重赋税,那么百姓就不得不放弃经商、手工业而从事土地生产。所以百姓的力量都集中到土地生产上了。
6. C
【详解】C.“农人因干枯作物受‘沴气’滋润而丰收在望的欣喜之情”错。“恶苗承沴气”说的是“病谷得到了灾害不祥之气”,由此可知,诗中的“欣然”并非是农民的欣喜,更多的是人们的愤慨,不涉及“干枯作物受‘沴气’滋润而丰收在望的欣喜之情”。
7. ①对天灾的不满。“旱日与炎风,枯焦我田亩”直抒胸臆,表达对旱灾不止的不满;“金石欲销铄”运用夸张手法,极写环境之恶劣。②对农民的怜悯。“唯农最辛苦”直抒胸臆,表达对农民的怜悯。③对粮食作物生长环境的关心。“恶苗”四句,运用反讽,借写渴求苍天长期不雨以助恶苗生长,侧面表达对维护人们日常生活所需的作物生长环境的关心。
【详解】①对天灾的不满。通观全诗,首二句照应标题,通过对“太阴不离毕,太岁仍在午”的天文现象的描述,反映出遭遇夏旱的现实,引起后文。“旱日与炎风,枯焦我田亩”叙事兼抒情,诗人直抒胸臆,表达对旱灾不止的不满;“金石欲销铄,况兹禾与黍”,运用夸张手发,借写“金石”销铄,凸显天气干燥炎热,极写环境之恶劣。
②对农民怜悯。“嗷嗷万族中,唯农最辛苦”直抒胸臆,他以这份哀悯之心将农民心理刻画得真实可感,令人潸然,表达了作者对农民的怜悯。
③对粮食作物生长环境的关心。“但见棘与茨,罗生遍场圃”“恶苗承沴气,欣然得其所”,转入对农业生产的关注,表达对对粮食作物生长环境的关心。“恶苗”四句,运用反讽,借写渴求苍天长期不雨以助恶苗生长,侧面表达对维护人们日常生活所需的作物生长环境的关心。
8. (1)花径不曾缘客扫,蓬门今始为君开
(2)其为惑也,终不解矣
(3)制芰荷以为衣兮,集芙蓉以为裳(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水面清圆,一一风荷举/小楫轻舟,梦入芙蓉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