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5年10月18日,因“五华山事件”被撤职的杜聿明迎来了他新的任职——东北保安司令长官。
至此,杜聿明算是迎来了他人生中最高光的时刻。
在随后一年多的时间里,杜聿明指挥国民党军六个军在东北作战,将我军几乎都赶过了松花江北岸,说是一年,实际上可能只有半年不到。
并且随着内战全面爆发,停战协议失效以后,杜聿明开始兴致勃勃的谋划占领东北全境。
一应该指出的是,杜聿明在到东北一年的时间里,确实给我军造成了很大麻烦。
当然,除了客观因素外(这个过去聊得多了,参见黄克诚给中央的“七无”电文),当时国民党军开到东北的国民党军六个军都是参加过远征军,接受过美械装备的部队,战斗力强悍无用质疑。
除了新开岭战役意外丢了一个25师外,其余方面未见大的问题。
至此也奠定了杜聿明“名将”之名。
杜聿明过去在国民党军中,其实不太算是一个特别受重视的将领,在黄埔系诸多将领中,他也算是进步比较慢的。
蒋介石在黄埔选人,最重学生活泼好动,比如陈赓就非常典型,胡宗南虽然能力不及陈赓,但他性格也比较突出,曾因身高差点被拒黄埔之外,他竟然能站在校门口大哭,引起军校党代表廖仲恺的关注。
相比之下,蒋介石不太喜欢性格木讷的学生,比如徐向前以及后来的林总。
杜聿明性格上不算活泼,所以一开始不是很受重视,以至于黄埔毕业后,杜聿明最初没有被分配到作战部队,而是被安排在何应钦第一教导团第一营第三连当见习官兼军需上士。
更重要的是,杜聿明在黄埔求学期间,就遇到黄埔军校内“青年军人联合会”和“孙文主义学会”因政治观点不同内斗的情况,但他那时醉心于学业,对政治问题并不感冒。
种种问题使得杜聿明晋升之路举步维艰。
1925年春,北伐军东征讨伐陈炯明,攻打淡水之战,杜聿明报名参加敢死队,竟然被拒之门外(也有说法称杜聿明参加了敢死队并立功),战后又生了一身烂疮,被迫回广州治病。
杜聿明病痊后,主动向学校申请任务,经廖仲恺推荐,到北方去,协助冯玉祥的国民军第二军办革命军校。
一个黄埔系出身的将领,却被赶到西北军中任职,从某种程度上来说,也算是另外一种放弃。
1925年3月,杜聿明与三位同学一同北上,在探望了孙中山后,转赴开封,在胡景翼的领导下协助苏联顾问创办军校,不久后又被安排到国民二军高贵滋部任补充营副营长兼第一连连长。
一直到1926年7月,广州的革命军北伐,杜聿明这才南下,在邓演达、张治中安排下,出任了学生兵团任第一营第三连中校连长。
可这个时候的杜聿明已经不赶趟了。
1932年6月,蒋介石发动对鄂豫皖苏区的围剿,关麟征因率第四师独立旅作战立功,升任25师师长(独立旅扩编),杜聿明升任第25师73旅旅长,不久后任副师长,仍然比老同学低半级。
关麟征后来参加长城抗战(1933年3月),在古北口身中数弹重伤,杜聿明曾短暂的任代师长,继续指挥部队作战。
应该指出的是,在军中混迹多年的杜聿明,这是也学聪明了,他可能意识到自己赶不上的情况,于是在军中发展他的人脉,杜聿明有两个方面的人脉。
一、黄埔同学关系。
杜聿明在长城抗战后,调南京中央军校开办的高等教育班第一期进修,期间经同乡以及同学马志超的关系,加入了复兴社。
二、徐庭瑶。
杜聿明在南京进修完后,本应返回25师,但关麟征为人很强势,杜聿明与他相处不快,因此托徐庭瑶的关系,把他保荐进入新成立的南京陆军交辎学校担任学员队队长,负责培训指挥机械化部队作战的军官。
徐庭瑶的保荐很关键,因为杜聿明后来基本上就成了国民党军中机械化部队开创者。
赫赫闻名第五军系统,也是从这里开始的。
二聊杜聿明的军事能力,与其交过手的粟裕将军有过一番精准的评价:
“杜聿明只适合打胜仗,失败之后就会心浮气躁;只能在装备和后勤占据优势的情况下打仗,否则就失去了一名指挥官的基本素质。”
就从个人能力上来讲,杜聿明在诸多国民党军中算是比较突出的,蒋介石用人也不尽全是庸才。
杜聿明带兵很有一套,能得徐庭瑶赏识也是源于这一点,他任团长时就能把一支松松垮垮的部队带的很规范,作战时也很勇敢,敢于率部单刀突入,所以杜聿明是一名很合格的中下级军官。
不过,也正因为如此,杜聿明没有指挥大规模兵团作战的经验,在25师虽然有任过代师长的经历,但因为关麟征很不好合作,杜聿明其实没有太大成长空间。
抗战时期,杜聿明获得提拔,就是在机械化部队中,所以他很适合机械化部队的打法。
当然,不能否认杜聿明确实英勇善战,但纵观杜聿明整个抗战时期,凡与日军交手,基本上都是战车、火炮开道,那时候全国军队,都未有能如杜聿明一般大仗富裕的部队。
某种程度上讲,杜聿明的作战理念的确是比较先进,但在那时国内情况下,过去超前的作战理念,反而是不太适合。
机械化部队作战很依赖装备,而武器弹药的补充就显得格外重要,那时全国铁路线尚未有几条,仅靠公路线运输,是远远不够补充机械化部队作战。
也就是说,国内环境下,对杜聿明的发挥很有限。
杜聿明第五军系统出身的将领,基本上也都是这个问题,比如邱清泉。
邱清泉为人孤傲,哪怕是比杜更高一级的长官,邱也不放在眼里,却始终服从杜聿明的指挥,也是因为两人作战理念想和。
可事实就是,杜聿明指挥第五军虽然能与日军战个旗鼓相当,但却不能够持久的作战。
1939年第五军打昆仑关之战,确实是一场很大的胜利,可此战后第五军就陷入了较长时间的低迷,一直在贵州、安顺地区休整。直至1942年,第五军才参加了远征军入缅作战,结果因为英军配合不力,第五军在作战中又损失惨重,撤回国后又陷入长期休整。
不过,杜聿明并没有从中吸取教训。
三杜聿明是1947年7月8日离开东北的,除了因为本身疾病困扰外,更多的是源于战事的不顺。
在经过“三下江南,四保临江”的战役后,我军在东北基本上稳定了形势,于是在1947年初,杜聿明被迫放弃了南攻北守、先南后北”的战略,转而采取“内线作战,行持久之战略守势”的方针。
1947年夏,为了打通南满、北满的联系,我军发动了声势浩大的夏季攻势,历时50余天激战,我军不仅顺利实现了打通南满、北满的联系,还扩大了解放区。
如果没有后来的四平之战,我军的夏季攻势几乎可以说是完胜。
相比之下,国民党军损失进一步扩大。
杜聿明在初入东北半年多的时间,国民党军的损失就不小,根据杜自己统计的结果:
“国军出关作战,一年来共负伤官兵16889(其中15204人)已伤愈归队,633人残疾),阵亡官兵15672人,总共3万1千余人。”
当然,毕竟是大仗嘛,哪有不死人的。
可这部分国民党军的损失后来并没有得到补充。
至后来“三下江南,四保临江”之战后,国民党军各军损失进一步扩大。
在国民党军诸多部队中,廖耀湘的新六军被使用的最频繁,所以战损很大,特别是抗战时期的老兵的损失,直接使得新六军伤筋动骨。
1947年8月,魏德迈专门到东北去了一趟,并重点参观了以美军装备出来的新六军的情况,结果不看不知道,一看吓一跳,廖耀湘很坦然的承认,新六军自到东北参加了不少战役,但损失也很重,打光了没有得到补充,装备损耗了也没有备补,特别是老兵伤亡巨大,加上病退的,一个百余人的连队,由印缅回国的老兵老班长平均仅剩十余人之多。
魏德迈还感慨了一句:
“美国为国民党军装备了这样一支军队,想不到他们连维持的能力也没有。”
更为关键的是,杜聿明在国民党军内部,难免受其积习影响。
1947年2月21,北满我军第二次渡江南下,直接就迫近了长春,当时国民党军进攻北满的前沿德惠差一点就被我军拿下。
当时,守德惠的新一军50师几乎是把吃奶的力气都使出来,才把德惠守住,但国民党军那时丝毫没有意识到自己的处境,反而去大吹大擂什么“德惠大捷”。
蒋介石一兴奋,直接命令国防部指示孙立人、陈明仁率领新一军、71军火速追上去,兵峰直指哈尔滨。
孙立人、陈明仁自己在前线,尚看不清楚端倪,唯有杜聿明看出来,所谓的“德惠大捷”根本就是报给老蒋看的,什么所谓的“歼敌十万云云”,纯粹就是扯谎。
杜聿明紧急电令孙立人、陈明仁,不要再往前追。
孙立人不听,还跟杜聿明说:
“五日之内可下哈尔滨。”
慌得杜聿明直接飞奔到德惠,明确告知两人,我军不是大败溃退,而是有序的撤退,而且根据侦察的情报,我军已经准备第三次渡过松花江了。
除了谎报战果外,杜聿明对非嫡系部队使用上也颇多防备。
比如曾泽生的60军,从到了东北以后,从军到师就处于被监视的状态,下辖各师就被拆分使用,配属新一军、新六军作战时,又常被当做垫脚石,打仗损失了得不到补充。
60军糟糕的处境是他们后来积极参加起义的一个重要因素。
除此之外,杜聿明和孙立人也不对付,两人矛盾重重,后来孙被调离东北后,再也没回一线,新一军一下子就成了个没妈的孩子,后来陈诚到东北后,一番操作直接拆散了新一军,本意是打着以老带新的步调,但糟糕的是,新一军调走了骨干新编38师,留下了陈诚发展来的50师,一下子就让这支部队伤筋动骨,后来虚无的堙灭在辽西战役中。
1947年3月,我军三下江南作战期间,杜聿明从热河抽调来了13军参战,该军原本是首批进入东北的军队,但是后来被杜聿明派到了热河方向。
当时,时任13军军长地石觉很不高兴,认为杜聿明是在有意偏袒嫡系争功。
石觉很看不上杜聿明的指挥,后来他评价:
“东北作战指挥官原先据说是由作战经验丰富的关麟征出任,后由杜聿明将军担任,这二人与我都来自同一个师,我对其非常了解。杜从未参加过长期剿匪,八年抗战除参与昆仑关及援缅之役外,其余时间均在昆明,缺乏实战经验,军事素养不够,就统兵才干来说,杜担任军长师长还能称职,作为大军指挥官,则显然不是材料。作战指挥僵化死板错误百出,统御方面私信自用,调到东北的七个军,只有两个军与他处得还不错。”
纵观整个东北战局,虽然国民党军失败是在1948年,但伏笔早在进入东北时就已经埋下来。
不符合事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