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BBA?如何看待问界M9现象?

汽車华尔街 2024-11-20 13:29:33

问界M9 10月的销量是16595辆,这一现象已经持续7个月。讲真,官宣反复强调的蝉联50万元以上豪华车型销量第一已经很保守了,它的这个数据已经是同类型车(含海外品牌)的两到三倍。一款售价50万元左右的中国品牌车型能够获得如此销量,这要放在过去,恐怕就算是“上海爷叔”也不敢想。

除了销量,还有一个容易被忽略的现象就是实际成交价。地球人都知道,BBA的指导价早已失去参考价值,终端价比指导价低十几二十万甚至更多已经成为常态。之前一度宣称退出价格战的BBA阵营“带头大哥”,在短暂坚持之后架不住销量的断崖式下滑,不得不再次扛起降价大旗。这些现象说明,现在的BBA,如果不降价车就卖不动已经成为共识。反观问界M9,一直是“指导价即成交价”,终端均价维持50万以上,远非传统的BBA可比。难怪有人说,BBA中的“A”要换一下了,换成AITO问界更合适。

那么到底该如何看待问界M9现象?真的只是华为背书这么简单吗?这一现象对于中国品牌来说有什么更积极的意义呢?

根本原因仍在于油电革命带来的新格局

平心而论,如果还停留在传统的油驱时代,即便强如华为,恐怕也无力创造这样的奇迹。电驱对油驱在体验、能耗等各方面的降为打击,大大激发了中国汽车产业链在这方面的投入。不仅诞生出了一系列“新势力”造车公司,也形成了强大的、以电驱为主、适应多种能源组合方式(纯电、插混、增程等等)的产业链集群。

更为革命性的是电驱对智能化的支持。现在大家对于整车的智能化已经习以为常,殊不知相比传统的油车时代,当下及未来的智能化,其算力的迭代、对电力和线束等很多基础层面的需求都是几何级数的质变。更重要的是,这种质变转换了人们的思维方式——包括用户与开发者的思维方式。就如同手机从“打电话的工具”向“智能终端”转换一样,汽车也在进行类似转换。越来越多的用户在选车的时候,开始将智能化作为最大决策因素,其次才是安全、尺寸、空间,及基础架构、使用成本等方面。

很多传统车企在面对当下市场显现出强烈的“不适应”,根源也在这里——开发者的思维跟不上市场需求的转变,推出的产品大多只是“形似而神不似”——产品所体现的智能化更像是临时的堆砌和应急,看上去大屏、芯片、智驾话术应有尽有,但实际表现却令人沮丧甚至抓狂。

再看更为人们所津津乐道的“造车新势力”集群。这其中,又以“媒体人转型”首当其冲——蔚来、理想莫不如此。这是非常典型的需求导向。即此类创始人基于媒体行业的经历,对市场需求的转型精准把控,再借助产业链的支撑,最终与转变后的需求形成强烈共振。然而从行业渊源来看,它们并非“最优组合”。

毫无疑问,最优组合应该是智能化涉足最深的IT领域,而最契合终端消费的,则是智能终端(手机、平板等)的厂商。没错,大家很快想到了华为和小米。然后我们又注意到华为与小米截然不同的做法。华为是自始至终宣称不造车,但从很早(几乎与新势力同步)就开始全方位的布局相关产业链——绝不仅限于华为擅长的智能化,也包括基础部分的底盘与三电系统。小米则相反,先观望,然后再火速造车,并且有了随后的小米SU7。小米SU7属于另一种类型的现象级产品,不在本文讨论之列,暂不展开。

小结:电驱引发的全新格局给像华为这样的企业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机遇,但如果将“问界M9现象”的原因仅归结于此,未免太过简单。

为什么会有问界M9

眼界、实力与胆识的共振

我们回溯一下华为涉足汽车领域的过程。如果从推出的产品看,最早能追溯到2021年,也就是问界M5的前身——赛力斯SF5。在赛力斯SF5上获得初步成功后,开始推出全新的问界品牌,并同步推出问界M5。之后的情况大家都清楚了,先是问界M7的超预期表现,然后就是本文的主角问界M9。当然,同步的还有智界、享界、尊界,以及阿维塔、极狐等诸多合作者,这里就不一一展开了。

问界M9则不同。从平台看它已是华为深度赋能,基于途灵平台打造,实力已得以充分检验,从车身与设计风格看也与问界M5与问界M7完全不同。而更关键的是它的定位和产能布局:敢于挑战50万元这个“无人区”,且策划为“走量产品”。这是非常考验其胆识的。为什么这么说呢?

雷军在小米的各个发布会上已经给大家公开了定位与“产能规划”的难:规划少了交付无法达成,规划多了卖不出去更会带来巨额亏损。以问界M9上市即5000级别,上市三月即15000+级别来看,它从一开始的产能规划是及其大胆的。也就是说,问界M9在上市之前就已经打算同步做到“50万左右+月销1.5万辆+”。只要一个没做到,这个项目就要归结为失败。而一辆50万级别车型的产能布局,对应的整装线、供应链所覆盖的资金量可想而知,也就是失败的代价绝非小数目,不具备胆识与魄力是很难下这个决心的。

当然,这种胆识与魄力又以实力为基础。这也就是我们现在早已耳熟能详的的各种话术,诸如华为ADS3.0、鸿蒙座舱、途灵平台、一体化压铸车身等等。注意,这些话术虽然亮眼,但其实并非重点,因为其他厂商也都有自己的话术。重点在于它组合起来所形成的产品力征服了几乎所有用户,从而通过口碑效应自然扩散。尤其是很多知名的演员、运动员等各界名流,在成为问界M9车主的同时,也逐步形成了一个庞大的“野生销售”群体,最终促成了问界M9的大定持续攀升。

小结一下:基于鸿蒙智行先人一步的眼界,在产业链日臻成熟的时间点,恰到好处地涉足到造车领域,然后通过数款产品的迭代后,基于对自身实力的自信与对市场需求判断的精准,以惊人的胆识推出了涉足“无人区”的问界M9和越超1.5万辆的产能布局,最终成就了问界M9现象。

问界M9现象属于行业幸事

对中国汽车产业的推动不容小觑

从电驱出现到逐步普及开始,我们一直在说一个词:弯道超车。刚开始很多人对这个词将信将疑甚至嗤之以鼻,但时至今日越来越多的人应该感受到了它的威力。这种技术迭代导致的质变,不仅让中国品牌在国内的份额越来越大,也令中国汽车出口迅速跃升全球第一。这些仅仅只是开始,这从欧美对中国新能源汽车贸易保护背后所折射的恐惧已可见一斑。然后只是单纯的量的增长是不够的。中国品牌要想反超,打破价格天花板,涉足海外厂商依旧牢牢把持的豪华车领域至关重要。

早在燃油车时代,很多中国品牌厂商就做过类似的尝试,虽屡败屡战,但确实也是屡战屡败。电驱时代来临后,诸如蔚来、理想在这个方向上有一定突破,但主销车型仍在天花板以下。道理也很简单:如前所述,涉足这样一个昔日的价格雷区,还要布局巨大的产能,不仅需要足够的实力,更需要足够的勇气。鸿蒙智行基于这些打造出了问界M9并热销,相当于为整个行业破了局——第一,这么做是可行的,只要你产品足够好市场是认的,不存在所谓价格天花板的问题;第二,也这本身也会形成某种反身性效应,即之前不认可“50万中国品牌车型”的群体因为有了问界M9,逐步形成“50万中国品牌车型”完全可以接受的认知。如此一来,其他的厂商和资本再想拓展这一领域,其风险和难度就要比问界M9小多了。

这一点在鸿蒙智行自身已经得以体现。例如问界M9的成功,让享界S9所面临的压力和难度变得更小,问界未来推出与问界M9相当或略低于问界M9(如传说中的问界M8)的产品,压力和难度也会小很多。与此同时,由于华为的开放性,即便在鸿蒙智行以外,类似的模式同样可以复刻——华为仍可以以合作者的身份出现。所有这些一旦达成,中国品牌将最终打破豪华车这个海外品牌最后的堡垒。

所以我们说,问界M9现象对于整个中国汽车行业来说都可谓幸事,它对于推动中国汽车产业的发展绝对不容小觑。

0 阅读:153
评论列表
  • VCc 4
    2024-11-21 11:15

汽車华尔街

简介:走进“汽车圈”,了解“汽车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