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东北战场及辽沈战役的辉煌胜利,大多数可能会脱口而出著名的“林、罗、刘” 黄金组合、以及四野的那群虎将。其实,早期的东北局是以彭真为书记的,那时的彭真位居东北地区的第一把手。
时任东北局书记的彭真
1945年,在日寇投降的大背景下,由于东北战略价值的巨大,为抢占东北,国共双方都下了重注。蒋介石将精锐远征军借美军力量抢运东北,而毛主席及党中央于1945年9月13日任命彭真为新成立的东北局书记、率领2万多名干部挺进东北,也从各解放区调集约11万军队,如李运昌部、黄克诚师、山东杨国夫部等星夜兼程赶赴东北。中央的目的很明确,利用时间优势,造成“独占东北”的局面,而林总去东北的定位,毛主席给彭真的电文中明确“让林彪在军事上辅助你”。
但是不到一年,由于形势的急剧变化,国民党军在东北占尽优势,林总被任命为东北局书记、并兼任东北民主联军司令员、政委,这是为什么呢?
先看看当时东北的形势:
日寇投降后的东北是战还是和?一直没有定论,主基调以和占上风。而赴山东战场途中接中央急电紧急改道去东北的林总,一路都在思考东北的局势走向。首战山海关,面对国军精锐,中央令李运昌为山海关一线总指挥,负责阻击敌军。但林总到达前线后,马上了解到的实际状况却是: 国民党军是以远征军为主的精锐兵团,而我军却电台不统一、新兵多、从关内来关外的部队已是极度疲劳、装备不足 (出关队伍中部分没带武器 ) … 前线总指挥李运昌依据中央及东北局电令一直坚守在山海关,并要求刚刚到达的林总协助派兵加强防守。天才的林总何等敏锐,立即调整方向、安排有序撤退,并火线解除了一直要奉令坚守的李运昌的职务。
林总成为东北党、政、军一把手
再说沈阳。沈阳情况与山海关一样,而中央也是电令坚守沈阳,东北局甚至下发武器准备巷战。林总直接要求放弃沈阳、继续后撤,东北局不同意,林总发火了: “沈阳谁想占谁占,我可是要带部队撤了。” 没有丝毫的犹豫,对此,彭真一度致电中央要求换帅。1946年3月彭真主持召开东北局和东总干部会议会上,针对要求坚守沈阳等大城市、没有去创建根据地的安排,林总凭自己经验及军事家的敏锐,批评了东北局存在的和平幻想,力主立足于打。这是党内正常的工作方向争论,东北局的大部分同志,比较认同林总的看法。中央经过慎重考虑,认为林总进入东北后一系列的判断与应对都是正确的,尤其是大部队有计划地后撤,得到了一贯挑剔的黄克诚大将的由衷钦佩!因此主席发电明确支持了林总的意见,东北的战略重点立即转入农村和北满广大地区,“让开大道,占领两厢”, 这是东北战场胜利的转折点。
陈云与萧劲光在东北居功甚伟
鉴于东北局内部在工作中的分歧,尤其是林总与彭真意见难以统一,中央决定派周恩来去哈尔滨了解情况。但周恩来正在南京与马歇尔一起主持军调,没有成行。5月份四平保卫战失利 ( 林总要撤,上面要守 ),东北局势已经是万分严峻了。6月16日,中央向东北局发出了改变东北局组织的电报:“为了统一领导,决定以林彪为东北局书记、东北民主联军总司令兼政治委员,以彭真、罗荣桓、高岗、陈云四同志为东北局副书记兼副政委 ……” 毛主席的这个决断是超常的,当时的彭真、陈云、高岗三人均是政治局委员,而林彪仅仅是中央委员。
历史也证明林总这个“中央委员”的能力。林总也以超出期望的战绩回馈了领袖的信任。组织重新调整后,东北局迅速统一指导思想,干部奔向农村、建立广大的农村根据地;深入开展土改运动,以调动翻身农民的积极性;开展大练兵,组织“三下江南、四保临江” 战役,仅仅一年时间,打得东北国军闻风丧胆,一举扭转军事上曾经的被动局面;随后,发动“辽沈战役”,彻底打垮了国民党对东北的统治。
东北的土改,是站稳东北的根基
对于林彪超常使用,毛主席曾明确地说:“受任于乱军之际,奉命于艰难之间。只有林彪去了才可以把东北的党、政、军、民各方面统一起来”。
复盘东北早期形势,如果中央及时调整、没有林总天才的形势判断与及时果断、有计划的后撤,建立农村根据地,而是一城一地去血拼,后果实在不可想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