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幂持续维权:多起网络侵权案进入强制执行阶段,彰显法律对网络暴力零容忍

娱塘情报局 2025-04-02 08:02:48

近年来,演员杨幂针对网络侵权行为的维权行动引发广泛关注。继多次通过法律途径追究侵权者责任后,近期多起案件因被告未履行判决义务,正式进入强制执行阶段,法院通过公告判决内容、限制高消费等措施,切实维护其合法权益。

一、商业侵权与网络暴力:两维度维权案件细节披露1. 企业未经授权使用肖像:从侵权到强制执行

2024 年初,杨幂就泉州童龄纺贸易有限公司擅自使用其肖像权提起诉讼。该公司在淘宝店铺中以 “杨幂” 为关键词检索出 38 条商品链接,其中 28 条涉及侵权,累计使用其肖像 113 张、333 次,商品售价 368 元至 816 元不等,销量达 97 件。法院认定被告以营利为目的滥用肖像,判决其在店铺首页显著位置致歉 48 小时,并赔偿经济损失及取证费共计 18470 元。然而,被告未履行致歉义务,杨幂于 2024 年 1 月申请强制执行,北京互联网法院随后在人民法院公告网公开判决内容。值得注意的是,涉事店铺虽已更名但仍在运营,此次强制执行成为明星肖像权保护的典型案例。

2. 黑粉恶意攻击:从侮辱诽谤到司法追责

2025 年 3 月 31 日,法院公告杨幂与被告刘某的网络侵权责任纠纷。刘某在网络发布 “丑……” 等人身攻击言论及 “出了 N……” 等无证据的不实信息,超出合理评论范畴,导致杨幂社会评价降低,构成名誉权侵权。法院判决刘某通过涉案账号公开致歉,若逾期未履行,将由法院在官方平台刊登判决内容并追究法律责任。因刘某未主动执行,杨幂申请强制执行,案件再次敲响网络言论责任的警钟。

另一被告杨某的案件则更为典型:其在微博发布谩骂、人身攻击等侮辱性言论,并捏造事实诽谤,法院判决其连续 30 日置顶刊登致歉声明,赔偿精神损害抚慰金 2 万元及财产损失 1.2 万元。因杨某拒不履行,2025 年 2 月,法院对其采取限制高消费措施,并公告民事判决书,成为近年明星维权中对 “黑粉” 追责的标志性案例。

二、司法措施与社会意义:构建网络言论法治边界

多起案件中,法院均强调 “言论自由不得侵犯他人权益” 的原则。针对侵权者拒不履行判决的行为,司法机关采取了公告判决内容、限制高消费等强制执行手段,确保权利人权益落地。例如,被告陈某某因发布贬低杨幂人格的言论及图片,被判决赔偿 1140 元并致歉,未履行后法院通过官方渠道公开其侵权事实,形成有效震慑。

杨幂的维权行动不仅是个人权益的捍卫,更成为公众人物应对网络暴力的示范。数据显示,2023 年以来,她已多次就网络侵权提起诉讼,涉及肖像权、名誉权等多个领域,展现出对侵权行为 “零容忍” 的态度。其代理律师指出,此类案件频发反映出网络空间中 “黑粉文化” 和商业侵权的泛滥,而司法的介入正逐步厘清言论自由与侵权的边界 —— 合理批评受保护,但侮辱、诽谤及未经授权的商业使用必受追责。

三、从嘉行到独立:杨幂的维权背后与行业启示

值得关注的是,杨幂的维权行动与其个人商业版图的调整同步进行。2023 年,她正式退出嘉行传媒股东行列,目前名下 3 家工作室均独立运营,显示其对个人品牌的重视。此次多起侵权案的强制执行,也被视为其维护个人形象、保障商业价值的重要举措。

法律界人士分析,杨幂案件对企业和网民均具警示意义:企业需杜绝未经授权的明星形象商用,网民应避免发布侮辱、诽谤性言论。随着网络侵权案件的增多,司法实践正通过 “个案示范” 推动社会对网络文明的重视,逐步构建 “不敢侵权、不能侵权、不想侵权” 的法治环境。

结语:维权不止于诉讼,更在重塑网络文明

杨幂的系列维权行动,既是对个人权益的坚定守护,也是对网络暴力和侵权行为的公开宣战。当法院公告取代侵权者的致歉声明,当限制高消费令成为拒不执行的后果,这些司法措施正以可见的方式告诉公众:网络空间不是法外之地,每一次不当言论和侵权行为,都需付出法律代价。在流量与舆论交织的时代,这场持续的维权战役不仅关乎一位明星的名誉,更指向一个更深远的目标 —— 让法治成为网络空间的基本准则,让每个人都为自己的言行负责。

0 阅读:12
娱塘情报局

娱塘情报局

「娱塘情报局」—— 你的 24 小时娱乐圈冲浪指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