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年第一天英媒讽刺印度:试图成为“下一个中国”,已走不下去了

棠棣说社会 2025-04-01 20:01:07

当神话褪去金箔,印度制造的“海市蜃楼”,正被全球资本的热浪蒸发殆尽。

2025年3月,印度宣布终止耗资230亿美元的“生产关联激励计划”。

这一计划曾被莫迪当局寄予厚望,试图通过吸引外资和扩大生产,来提升印度制造业的竞争力。甚至喊出“取代中国制造”的口号,约有750家企业参与该计划,包括苹果供应商富士康和印度巨头信实工业等。

与此同时,迪士尼宣布暂停印度业务,16万亿卢比外资加速撤离,印度股市单日蒸发2.4万亿美元。

一场由美国镰刀主导的“经济大清算”,正在撕裂印度的增长幻象。

当潮水退去,才知道谁在裸泳。

2025年1月1日,新年第一天,英国《金融时报》刊文指出,印度所谓取代中国的发展之路面临诸多困难。

过去两年,印度股市持续上涨,这主要得益于国际投资者,尤其是美国华尔街,对印度经济增长势头的看好。

在西方媒体的刻意鼓吹下,印度被塑造得过于完美,主打一个取代中国,而中国则被唱衰。

这种“拉一个打一个”的策略,是欧美常用的离岸平衡战略,旨在让两国间形成竞争格局。

然而,最近几个月,西方媒体看到,印度经济的现实表现,似乎并不如他们之前所吹捧的那样。

印度经济曾在2023年展示出令人惊艳的增速,季度GDP增速高达8.7%,朝着“全球经济强国”的目标迈进。

但从2023年至今,印度制造业开始了“结构性崩塌”,3300家外资大溃逃,纷纷关闭印度业务,相当于每8小时就有一家企业逃离。

制造业投资撤离规模更是高达3万亿卢比(约合360亿美元),迪士尼、苹果等巨头相继缩减印度业务。

2024年,美联储加息触发了美元潮汐效应,导致资本大量回流美国,许多新兴市场国家的货币随之贬值。

其中就有印度卢比,汇率暴跌13%。

同年8月,美国贝恩资本收购了印度阿达尼集团90%股份,导致集团失去对部分子公司的控制权。阿达尼集团涉足能源、港口、采矿业等多个关键领域,在印度经济中占有重要地位。

所以这一事件被《经济学人》称为“华尔街对印度核心资产的肢解式收割”,

很多人认为:阿达尼事件仅是序幕,更多本土巨头恐成资本猎物。

同时,华尔街的投资者利用了印度外债与外汇储备之间的严重不平衡(外债是外汇储备的454%),通过做空卢比和印度国债来谋取利益。

仅在2024年一年之内,他们就通过这种方式收割了超过1200亿美元的利差。

对此,有人评论:“印度制造试图用胶带和祈祷拼凑产业链,却在美元镰刀下碎成一地零件。”

印度到底是如何一步步陷入困境的?

主要原因出自,美国经济的衰退迹象越来越明显,债务违约风险飙升。

为转嫁自身债务风险,美国开始收割全球经济体,印度首当其冲。

16万亿外资的撤出,让印度经济雪上加霜。

印度统计部门的最新数据显示,截至2025年2月的24个月内,印度有超过123.1万家公司倒闭或被除名。这一数字背后,是无数企业的破产和失业者的无奈。

甚至有专家预测:“外资撤离持续,印度GDP增长率将从2025年的6.4%暴跌至2030年的3.1%,青年失业率(83%)或引爆社会动荡。”

同时,印度自身的制造业没有留下良好的声誉,内部问题也在频频暴雷,

以印度汽车制造业为例,尽管印度拥有庞大的市场规模和潜力,但其在汽车制造技术和质量上,却一直难以与国际品牌抗衡。

许多印度消费者宁愿花费更高的价格购买进口车,也不愿选择本国品牌。

这种“崇洋媚外”的现象,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印度制造在消费者心中的形象问题。

在招引外资方面,国内监管反复无常、高关税壁垒,加上复杂的土地政策等基础问题,像一道道枷锁,束缚了印度制造的发展。

2024年,一家中资手机配件厂在印度遭遇“死亡循环”:

地方部门承诺的补贴迟迟未到,土地权属纠纷导致工厂停工,工人因薪资纠纷烧毁生产线,最终CEO在社交媒体哀叹:“印度生意是一场与官僚、暴民和幻想的战争。”

就连政策,也是“朝令夕改”。2023年突袭式禁止笔记本电脑进口,导致戴尔、惠普损失超20亿美元;土地征收法僵局,使特斯拉建厂计划搁浅。

基建更是成为全球笑话,印度铁路事故率全球最高,“半高铁”时速仅160公里,挡风玻璃被牛群击碎。

英国金融时报介绍称,印度家庭的生活越来越困难,贫困人口率居高不下,在印度,文盲率可能高达40%,这也严重影响了劳动力人口的素质。

据相关报道,由于罢工频发等原因,富士康印度工厂的产能利用率长期低于40%。

苹果公司也未能幸免,在印度建设的工厂,因工人技能不足,iPhone15退货率高达15%,最终将生产线迁回中国。

若外资撤离持续,相关数据表明,印度GDP增长率不但会暴跌,青年失业率也会飙升,将可能会引爆社会动荡。

印度,如今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经济挑战。

国外媒体报道称:“印度若继续在‘大国幻梦’与‘现实泥潭’间摇摆,衰退20年绝非危言耸听。”

对此困境,印度要想在全球市场上立足,当务之急便是提升自身实力,包括加强技术研发、提高产品质量、培养高素质人才。

同时,加强与其他国家的经济合作,共同应对外部挑战,利用东盟市场优势,积极参与RCEP等多边贸易协定,扩大市场份额。

但目前来看,虽然印度做出了一些改变,但成效并不显著。

莫迪承诺会“报销外资建厂成本”,以吸引投资,但特斯拉、三星等企业却因政策的不确定性而选择保持观望态度。

印度试图通过“印太战略”向美国和日本示好,然而,由于高度依赖中国的供应链(2024年对华贸易逆差高达780亿美元),印度陷入了两难的境地。

为消除种姓制度的束缚,印度打算借鉴中国的职业教育模式,计划在未来十年内培养1.2亿名产业工人。

但2024年的职业教育预算仅占GDP的0.3%,这一比例显然难以支撑如此庞大的培训计划。

印度曾有机会通过加入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借助中国供应链升级的技术来提升自身实力。

但2023年莫迪当局因“保护主义心结”而再次错过了这一机遇。

历史从不相信眼泪,只承认实力。

当印度还在“大国梦想”中自我陶醉时,全球资本已经用实际行动做出了选择:产业链没有备胎,只有赢家。

-END-

参考文献

1. 《印度PLI计划溃败与制造业困局》,腾讯新闻

2. 《华尔街收割印度:16万亿撤离背后的资本暗战》,网易财经

3. 《苹果撤离印度返华:供应链真相与数据造假》,网易订阅

4. 《印度劳动力与基础设施短板分析》,腾讯新闻

5. 《美元霸权与债务转嫁:新兴市场危机启示录》,新浪新闻

作者:溪月

编辑:歌

1 阅读:434

评论列表

化为粉丝汤

化为粉丝汤

3
2025-04-02 09:40

它们大英日不落帝国,都被三哥统治过几个月,它们还好意思讽刺三哥

用户10xxx87

用户10xxx87

2
2025-04-02 08:15

[流鼻涕][流鼻涕][流鼻涕]以人前是捧杀印度阿三,现在是贬烂阿三

棠棣说社会

棠棣说社会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