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莒县,很多人连这个地名都没听说过。这是山东日照一个小县城,常住人口不到100万。
可就是这么一个小地方,却走出来一位身家百亿的山东首富——邵仲毅。
邵仲毅白手起家,短短20年,就把企业规模做到了430亿,还多次被选为人大代表,为民营企业发声。

可在随后短短几年里,邵仲毅一手打造的商业帝国却轰然倒塌,落得一个破产重组的下场。
邵仲毅身上,到底经历了怎样的故事?

1994年,26岁的邵仲毅东拼西借凑来了5000元,盘下莒县化肥厂下属的沂蒙塑料厂,所有工人加起来只有14人。
塑料制品业虽是刘官庄镇的传统产业,可彼时的沂蒙塑料厂,生产工艺落后、设备破旧不堪,产品质量更是毫无保障。
邵仲毅深知技术是企业立足之本,为了找到最优的生产方案,他一头扎进吹塑技术的钻研中,常常是吃住在车间。
为了打通销路,邵仲毅开着破旧的桑塔纳四处奔走,一路上,困了就在车上打个盹,饿了就从后备箱里拿出煎饼,就着凉水充饥。
在那段日子里,邵仲毅一年365天,有300天奔波在外,大半年时间就跑遍了鲁东南地区。
靠着这股拼命三郎的韧劲儿,短短6年,邵仲毅就将沂蒙塑料厂发展成年产值超3000万的大厂,厂里工人超过200人。
2003年,莒县国企改革的浪潮袭来。邵仲毅抓住机遇,收购了莒县化肥厂和机械厂,随后组建了山东晨曦集团。

邵仲毅果断投资5000多万元,开始了对化肥厂全方位的改造。
从设备到技术全部革新,彻底改变了化肥厂原本设备陈旧、技术落后、产品单一的经营模式。
在商界摸爬滚打多年的邵仲毅明白,企业若想长远发展,多元化是必由之路。于是,他确定了“油头化尾”的发展战略。
2年后,晨曦集团联合香港华联国际投资公司,共同注资创立海右石化。
次年,海右石化成功获得燃料油进口资质,为企业在石化领域的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2006年,邵仲毅再次出手,重组了濒临破产的莒县植物油厂。
此时正赶上大豆进口关税下调,进口大豆价格大幅下降。邵仲毅踩中这波风口,在接下来的4年时间里,一举让晨曦集团跻身于我国最大的大豆进口民营企业行列之中。
此后,晨曦集团连续7年入围中国民营企业500强,凭借着在石油化工和粮油加工两条业务线的亮眼成绩,还得了一个“双油航母”的名头。

在邵仲毅的带领下,晨曦集团一路高歌猛进。
然而,在资本逐利的浪潮下,邵仲毅终究还是没能抵住诱惑。
2012年前后,晨曦集团犹如脱缰的野马,进入了急速扩张期。
在莒县县域,晨曦集团就展现出了非凡的魄力,投资37亿元用于十大项目建设。
同时,晨曦的脚步并未局限于莒县。
在西双版纳、江苏、青岛、临沂等地,晨曦集团陆续投资了30多亿元,从能源开发到化工产业,再到相关的上下游配套项目,试图构建起一个庞大的商业帝国。
与此同时,正赶上人民币迎来了一波升值周期,汇率半年升了5%,这一波红利让邵仲毅的大豆生意宛如一台“印钞机”,赚得钵满盆盈。
在莒县,邵仲毅也成了名副其实的明星企业家,众多银行竞相主动示好,纷纷送上各类授信贷款。

但,金融市场总是瞬息万变。
2014年之后,人民币汇率开始下跌,此前火热的大豆贸易市场弥漫着焦虑的情绪。
原本看似稳赚不赔的套利模式,在汇率波动下变得岌岌可危。
而晨曦集团由于融资规模扩大导致财务费用攀升,仅2014年一年,公司需要支付的利息就已经超过了2.5亿元。
理论上,大豆贸易融资可以在汇率和利率之间寻求盈利空间,即便人民币贬值,在汇率上赚不到钱,较低的融资成本还能让企业在利率上有所收益。
但现实远比想象残酷,银行察觉到贸易融资背后潜藏的巨大风险,开始严查贸易公司信用证融资,同时收紧信贷政策。
2014年年中,10多家银行就像事先商量好一样,几乎同时对晨曦集团出手,采用提前还款、贷款到期后减少放贷额度等手段,急剧压缩对晨曦的贷款。仅仅半年,晨曦集团的总贷款量骤减三分之一。
屋漏偏逢连夜雨,到了2014年底,3家银行更是直接抽走了晨曦集团19亿元的流动资金。
这无异于雪上加霜。
银行的“釜底抽薪”让晨曦集团陷入了前所未有的困境,甚至连员工工资都发不出来。
最艰难的时候,员工工资被拖欠了四成,即便如此,补发工资也只能分三批进行。

关键时刻,当时的山东省领导亲自出面担保,才帮助晨曦集团勉强度过了这次生死攸关的危险期。
2015年,在北京参加两会的邵仲毅,面容憔悴,满是悲苦之色,他以全国人大代表的身份,呼吁银行不应过度从实体经济“抽血”。
他坦言“银行不能只顾赚钱”,大有为自己鸣不平之意,还希望金融改革能助力实体经济摆脱“贫血”困境。

经历了2014年的至暗时刻,晨曦集团迎来了短暂的喘息机会。
随着国际原油市场形势变化,原油价格持续处于低位。对于地炼企业而言,这无疑是个获取高额利润的绝佳时机。
邵仲毅迅速调整战略,积极争取进口原油使用资质,大力淘汰集团内部的落后产能。
经过努力,晨曦集团成功拿到了320万吨/年的原油资质。
2016年,晨曦集团的销售收入达到了432亿元,迎来了又一个发展高峰。
邵仲毅更是以170亿元的身家登顶山东富豪榜,再次成为众人瞩目的焦点。

然而,风光的背后实则隐患诸多。
此前扩张带来的资金压力和银行贷款收紧的影响还未完全消除,多家金融租赁公司不断追讨债务,让集团的财务状况愈发紧张。
好景不长,2017年,石油价格开始上涨,这对于晨曦集团旗下的炼油业务来说,是个无比危险的信号。
成本大幅增加,利润空间被严重压缩,导致炼油业务出现了巨额亏损。
紧接着,中美开始贸易战,中国对美国大豆加征关税,人民币也随之贬值,邵仲毅的炼油和榨油两大核心业务双双遭受重创。
由于经营状况持续恶化,资金缺口越来越大,2018年,多家金融机构为了保障自身利益,纷纷申请财产保全,对邵仲毅的个人财产进行了冻结。
在重重压力之下,晨曦集团最终无奈申请破产重组。

曾经辉煌一时的商业帝国就此崩塌,邵仲毅的传奇也画上了句号。
纵观晨曦集团的发展历程,无论是石化业务还是粮油加工业务,都太依赖政策红利和特定的市场环境。
当市场环境发生变化,企业便失去了应对能力。
另一方面,邵仲毅急于扩张版图,大量资金被分散,很多项目未能及时盈利,反而成为沉重的资金负担。
一旦遭遇银行收紧信贷等外部冲击,企业便会遭受致命的创伤。
曲终人散皆是梦,繁华落尽一场空。
昔日为民营企业发声的邵仲毅沦落到这一步,真是令人唏嘘不已!
-END-
参考资料:
1、一号位故事:《170亿归零,双油航母沉没,谁吹破了山东首富的泡沫》
2、冯仑风马牛:《那个为民企呐喊的首富破产了!》
3、北大纵横:《可惜,又一位大佬没能熬过这个冬天!》
4、商界杂志:《特稿 | 700天,山东首富破产倒计时》
编辑:柳叶叨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