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7年前一位海军记者在西沙中建岛栽了一棵椰子树,如今长成了啥样

戏志才评历史 2025-02-08 06:50:40

声明:本文内容均引用权威资料结合个人观点进行撰写,文末已标注文献来源及截图,请知悉。

引言

在遥远的南海深处,中建岛曾是一片贫瘠之地,只有白色的珊瑚和贝壳堆积的荒芜沙滩。1998年春天,一位海军记者郭益科在这里种下了一棵椰子树。

他种下的不仅仅是希望,更是对未来的一种承诺。

这棵椰子树,如同中建岛上那些坚守岗位的官兵,经历了风雨和挑战,见证了中建岛从一片“南海戈壁”逐渐转变为一片繁茂的绿洲。

中建岛的起源

中建岛位于南海深处的孤岛,在1946年的一次军事行动中,由中国军舰“中建号”正式接收,从此开启了其回归祖国的历史。

那时的中建岛,外形尚且幼小,像是大海中随波逐流的一粒沙砾,周围被无尽的蓝色所包围。这座岛屿地势低平,四周的礁石高耸,岛上除了白色的珊瑚碎片和贝壳外,别无其他。太阳高悬,阳光在海面上反射,将整个岛屿照得耀眼夺目。

1975年,一支由南海舰队派遣的官兵队伍踏上了中建岛,他们的到来,标志着岛屿历史新篇章的开启。这些官兵在踏足岛屿的第一刻,便迅速行动起来,将一根巨大的旗杆稳固在岛的中央,随后五星红旗迎风飘扬,象征着主权的确立。

岛上环境恶劣,处于海洋性气候中的中建岛,一年四季高温、高湿,盐分含量极高。台风季节,更是风力惊人,常常有超过6级的狂风席卷而过,将岛屿上的一切都笼罩在狂风暴雨之中。

此外,岛上还时常遭遇海水侵袭,潮水来临时几乎整个岛屿都被海水淹没,形成一片汪洋大海的景象。

官兵们在岛上的生活并不容易。初来乍到,他们便面临着极大的生存挑战。由于岛上无法提供足够的生活资源,他们不得不依靠每月一次的补给船,才能得到新鲜的食物和必需品。

日常生活中,官兵们需要自行解决淡水问题,往往是利用简陋的设备从雨水中提取,或是从少量的地下水源勉强维持生活。

面对种种困难,官兵们却未曾退缩。他们开始着手进行岛屿的绿化工程,希望能改善恶劣的自然条件。绿化岛屿成了他们共同的目标,以期将这片“南海戈壁”转变为一片生机勃勃的绿洲。

1975年以后,官兵们开始尝试种植各种耐盐植物,虽然初期成效甚微,但他们并没有放弃。

其中一次显著的尝试发生在1978年,在一次大型绿化行动中,官兵们从海南岛运来了近千棵树苗。他们精心挑选了能够在高盐分、高湿度环境中生存的植物,如海榄雌和银叶树等。

种植过程中,官兵们还利用了岛上有限的淡水资源,精心浇灌每一棵树苗。他们甚至还设置了简单的风障,以保护这些幼小的树苗不被常年的大风所破坏。

然而尽管付出了巨大努力,大多数树苗仍难以生存。只有极少数树木能够适应这样恶劣的环境,真正成活的树木屈指可数。这种情况并没有使官兵们气馁,反而更加坚定了他们改善岛屿环境的决心。

他们认为,每一棵存活下来的树都是向大自然挑战成功的证明,也是对未来更多成功尝试的希望。

似乎是感动了大自然,官兵们的这种坚持不懈,最终改变了中建岛的面貌。

西沙椰子树的成长见证

1998年春季,海军记者郭益科被派往中建岛执行采访任务。这次行程不仅仅是职业上的安排,更是对这片孤岛变迁的见证。

在出发前,郭益科在三亚购买了一棵椰子树苗,他计划将其带到中建岛上,这不仅仅是植物的迁移,更象征着生命力的希望。

抵达中建岛的那一天,海风轻拂,阳光明媚,但岛上的条件依然艰苦。岛屿上的官兵们已经在尽力改善这片贫瘠的土地,种植了不少耐盐碱的植物。

郭益科与其他几位同行的记者和工作人员一起,按照既定的规定,每人都带来了至少一棵树苗,共同参与到岛屿的绿化行动中。

根据岛上官兵的指导,郭益科选择了营房西侧一个看似较为阴凉的地点种植他的椰子树苗。

在这片被风蚀的土地上,每一次植树都充满挑战。他们不得不先挖掘出足够深的坑,以确保植株的根部能够牢牢扎根。在种植过程中,需要将从海南岛带来的肥沃土壤填入坑中,然后仔细地将椰子树苗置于土中。

此外,为了保护这脆弱的椰子树苗能够在强风中生存下来,郭益科和其他官兵还建造了风障,并使用了木棍和绳索将树苗固定,以防被强风连根拔起。这些准备工作虽然辛苦,但每个人都充满希望,希望这些新的生命能够在中建岛上扎根。

接下来的几天里,郭益科在岛上的生活节奏被这棵树苗的成长所填满。他定期浇水,且经常检查固定设施是否稳固,确保这棵小树苗能在恶劣的环境中生存。

每次浇水后,他都会留心观察土壤的湿度,以及椰子树苗的生长情况,尽管他明白这片土地对任何植物来说都极具挑战性。

日复一日,随着时间的推移,椰子树苗逐渐显露出生机。尽管岛上的环境条件十分苛刻,但这棵树苗似乎适应得相当好。郭益科每天的记录不仅仅成了他工作的一部分,更成了他个人对这片孤岛改造努力的见证。

郭益科离岛前的最后一天,他绕着这棵椰子树苗走了几圈,检查了一遍所有的支撑措施,并重新固定了一些松动的绳索。尽管他即将离开,但他相信,这棵树苗将继续在岛上的官兵们的照顾下成长,成为未来中建岛绿洲的一部分。

中建岛的绿色变迁

随着郭益科离开中建岛,时间缓缓流逝。二十余年的光阴,在这片孤岛上刻下了不易察觉但深刻的痕迹。岛上的绿化工作虽然充满挑战,但在官兵们不懈的努力下,逐步显现出成效。

从最初的几棵树到覆盖整个岛屿的绿色植被,中建岛的生态环境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郭益科当年种下的那棵椰子树,也在这片改造后的绿洲中,悄然成长。岛上官兵定期照料这棵树,它不仅成活了,而且逐渐长成岛上最壮观的一棵椰子树。这棵树的存在,不仅是中建岛绿化成功的象征,更成为了官兵们坚持和希望的标志。

2002年,中建岛收获了第一颗自己长出来的椰子。

岛上的生态改善带来了更多的生物多样性。随着椰子树和其他植物的茂盛生长,一些鸟类和小型动物开始在这里栖息,中建岛逐渐从一片不毛之地转变为了生机勃勃的生态系统。

原本裸露的沙地被厚厚的绿色植被覆盖,岛上的气候也因此得到了改善,不再是过去那种极端的高温高湿环境。

时间来到了2019年,郭益科重访了中建岛。当他再次踏上这片曾经贫瘠的土地时,所见的景象与二十年前截然不同。那棵他亲手种下的椰子树,现在已经高大挺拔,树冠茂密,椰果累累。

岛上的改变不仅仅是椰子树的成长,还包括了基础设施的建设和生活条件的提升。随着绿化面积的扩大,岛上的官兵们的生活环境也有了显著的改善。新建的水淡化设备解决了淡水供应问题,宿舍和办公设施也都进行了现代化改造。原本艰苦的岛屿生活变得更加宜居。

郭益科站在椰子树下环顾四周,目睹了中建岛由荒漠变为绿洲的全过程。这不仅是一棵树的成长历程,也是一个小岛在中国官兵手中逐步焕发新生的历史。从郭益科的椰子树开始,到岛上绿化面积的不断扩大,每一步都凝聚了无数官兵的汗水与坚持。

时至今日,中建岛上的绿化面积已达到了惊人的44%。

在郭益科的目光中,中建岛的变迁不只是自然环境的变化,更是人类与自然和谐共处的胜利。这片曾经的“南海戈壁”,现已成为真正的“海上绿洲”,继续在南海深处展示着生态与和平的希望。

结语

经过二十余年的努力,中建岛的面貌已今非昔比。郭益科当年所种的椰子树不仅成活,而且茁壮成长,成为岛上最壮观的风景。岛上的绿化不仅改善了生态环境,也改善了官兵们的生活条件,使得这片曾经的荒芜之地变成了一个充满生机与希望的地方。

中建岛的故事是对坚持和希望的最好诠释,证明了即使在最不利的条件下,持之以恒的人类努力也能创造出惊人的成就。

从一棵椰子树的成长,我们看到了一个小岛的重生,更看到了一代代中国人的拳拳爱国心。

参考资料:

新华网2019.06.10《“你在我的航程上,我在你的视线里”——走进海军西沙中建岛官兵的五彩世界》

央视网2019.06.10《【壮丽70年 奋斗新时代】中建岛:从“南海戈壁”到“海上家园”》

0 阅读:25
戏志才评历史

戏志才评历史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