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朝末年,说来说去,最抢镜的就是曹操这个大佬,他被很多人骂作枭雄,但其实他才是那会儿真正的主角。不过,大伙儿都知道,曹操出身不好,是宦官的后代,那时候这样的人可是被人看不起的,他的开始并不容易。所以,在看他后来威风凛凛、掌控大局之前,咱们得先搞明白,他到底是怎么一步步爬起来的。
大伙儿都知道,曹操一开始是跟着袁绍混的。他为了巴结袁绍和那些士族大佬们,可真是啥都干得出来,连自家老爹和家族都敢坑,做出一堆看似“鲁莽”的事儿,就盼着能挤进那个上流圈子,得到他们的点头和撑腰。这种状态拖了好久,等袁绍拿下冀州,成了一方大佬时,曹操呢,还是个没编制、没地盘、没人马的“三无青年”。
不过,曹操一门心思想要在平台上、圈子里闯出名堂,这愿望眼看就要实现了。他那本初哥把他派到东郡,负责把守东南大门。没想到,这一调动竟然成了曹操人生中最大的转折点,绝对的头一号奇遇。
那么,事情到底是怎么样的呢?它背后的原因是什么呢?咱们接着往下看,别急!
【袁绍为什么要安排曹操去东郡?】
想当年,袁绍带着十多路诸侯一起攻打董卓,他自己当老大。可结果呢,就像那句老话说的,“文人起义,长久不了”。不是说文人不能打、不敢打,而是他们太爱耍小聪明了,算计来算计去,最后啥也没干成,顾虑太多了嘛!大家都想着,“兄弟们,你们先冲,我在后面给你们加油鼓劲”。就这样,大家你看着我,我看着你,谁也没动。最后,曹操这个年轻气盛的家伙实在忍不住了,带着自己的人马就往上冲,结果呢,成了第一个牺牲的。
曹操把几乎所有筹码都押上了,结果得到的评价两极分化。有人说他,从现实角度看,就是个没数儿的愣头青;但也有人从理想角度出发,觉得他是个勇于开先河的独行侠。这两种说法都挺有依据,不过从长远角度看,显然是后一种看法让曹操得了不少好处。
曹操在汴水那一仗后,算是真真切切瞧透了各路英雄背后的真面目。可那时候的他,没啥地位,说话也没人听,能咋办呢?为了不让自己被踢出局,他只能灰溜溜地回老家想办法弄点钱和势力。好在曹家和夏侯家都挺有实力,曹操最后好歹凑了一万多精兵,又开始了他的征途。
曹操再次踏上征途后,心里明镜似的,知道那些诸侯们各有各的小九九。可眼下的自己,啥也没有,没编制、没地盘、没人马,说是“三无人员”也不为过。这样一来,他非得找个诸侯靠靠不可,不然,人家就会把他当成黄巾军那样的乱党。弱肉强食的世界里,有时候真就没得挑,你曹操就算把诸侯们的自私自利看得一清二楚又怎样?你不想跟他们同流合污又怎样?想让自己在这场游戏里活下去,那些不得不吃的亏、不得不忍的气、不得不装出来的低三下四,都得照单全收!
曹操觉得自己最近运气不佳,于是决定换个座位。他原先是和兖州的张邈坐在一起,现在他想换到本初哥哥那边去。他心里清楚,本初哥哥也是个爱算计的人,但在能力和眼光上,确实要比别人强一些。反正都是和精明人打交道,那还不如找个更有潜力、更有前途的伙伴呢。
曹操直接去了河内,找上了袁绍,成了最早跟袁绍混的一拨军事力量里的一个,那时候还有张扬他们几个。
没多久,本初哥哥这个大手笔的家伙真没让人小瞧,他轻轻松松地就空手套白狼,把冀州给拿下了,成了那时候数一数二的大佬。可话说回来,人心都是贪的,不怕穷,就怕分配不均。袁绍得了冀州后,因为各种原因,明里暗里的,就成了大家的眼中钉。北方的公孙瓒和他亲弟弟袁术,一个在南一个在北,一起夹攻他。还有黑山贼、南匈奴,也都趁机来捣乱。冀州本地的势力也开始背叛他,就连边上的诸侯,比如兖州刺史刘岱、徐州牧陶谦,也都站在旁边看热闹,瞅准时机再动手。
东郡在兖州的地界上,是刘岱管的地方。不过刘岱派去当东郡太守的那个人太不中用,被一大群黑山贼给打败了,城也丢了。那些贼人还想趁着袁绍正忙着对付公孙瓒的机会,渡过黄河去冀州捣乱。
碰到这大麻烦,袁大导演现在可真是腹背受敌,手头紧得很。他二话不说,直接让一直跟着他的孟德老弟站了出来,给他封了个东郡太守的头衔,让他赶紧跑到东郡去,守住黄河渡口。这样,黑山贼和其他那些想趁火打劫的家伙,就不能从南边偷袭他的老窝了。
袁绍的这种布局从战略角度看,也没啥好指责的,但有两个事儿得说明白:
首先,朝廷那边给曹操封了个东郡太守的官职。这不是还得朝廷点头才行嘛?可那时候,董卓和袁绍已经闹得不可开交了,他能乐意吗?其实吧,那时候的好多诸侯,跟袁绍一样,名义上还是东汉大家庭里的小弟,但实际上早就自个儿玩自个儿的了。给你封个官,告诉你朝廷还是给你留了点面子的,这也是做给外人看的,你朝廷同不同意,根本不算啥大事,关键是,我这通知已经发到位了。
第二个事儿就是,那时候东郡归兖州管,袁绍私自做主,把曹操塞到东郡太守的位置上,那他就得给兖州刺史刘岱一个说法。不然的话,刘岱就能名正言顺地找他麻烦。为了摆平刘岱,袁绍下了血本,把自己的老婆孩子都送到刘岱那儿当人质了。意思就是,我袁绍不是故意跟你过不去,实在是形势所迫,你得理解我啊!你要心里不舒服,就拿我老婆孩子撒气,可别找我兄弟曹操的麻烦。
袁绍这话里其实有两层意思:首先,我现在真是没别的法子了,只能全靠我孟德弟弟了。为了他,我连老婆孩子都豁出去了,你们可千万别难为他,难为他就是跟我过不去。再说到曹操那边,袁绍的真实想法是,孟德啊,我为了你可下了血本,把你安排到别人地盘上当官,连自家老婆孩子都押上了,亲弟弟都没这待遇,你可千万别让我失望啊!
说到底,袁绍把曹操打发到东郡,其实是两位大佬心照不宣地一起扛过难关。大家老说袁绍徒有虚名,却不懂能让曹操死心塌地跟了大半辈子的人,哪会是泛泛之辈?那些为了捧曹操而故意踩低袁绍的人,其实反倒是对曹操的不敬。要敬重一个人,得先学会敬重他的对手。
【曹操在东郡因何崛起?】
就曹操那时的处境来说,光靠东郡那么小一块地方,还有东郡太守这么个不上不下的官职,想要迅速出人头地可不容易。毕竟在那乱世,像他这样的人物多得跟河里的鱼儿一样。曹操能在东郡崭露头角,背后是有不少门道的。
首先,最关键的是曹操在东郡收获了荀彧这位奇才。荀彧就像是张良和萧何的合体,有了他的助力,曹操后续的发展才有了坚实的后盾和实力基础。说曹操的大业至少有一半要归功于荀彧,那是一点都不为过。
对于那些没尝试过创业或者对创业不太了解的朋友,可能会觉得上面把荀彧说得那么厉害有点夸张了。但真正经历过创业艰难过程的朋友,肯定能理解,有个能帮你规划方向、一起克服困难的搭档或者助手,到底有多么重要。
创业这事儿,不光是你有勇气往前冲、手头有点启动资金、有个稳定的地方搞研发、还有个响亮的名头那么简单。你得想想,自己能不能承受犯错的风险,市场上有没有你的立足之地,资金链稳不稳,团队里有没有文武全才,还有能不能接纳各种人和想法,不然的话,你之前拼死拼活干的一切都可能打水漂。刘邦吧,在遇到张良之前,他那些远大的计划总是差点火候,就拿他往咸阳跑那会儿来说,他压根儿没想过要建个自己的老窝。进了咸阳城,他又开始享乐主义,完全忘了正事。还有他被赶到蜀地那会儿,也是张良帮他争取到了汉中这块宝地,才有了翻身的机会。荀彧对曹操的作用,那简直比张良对刘邦还重要,这个咱们以后再说。反正吧,你就把荀彧当成曹操公司的第一任CEO,曹操集团的大小事务,像制定大计划、搭班子、招人、拉投资、管后勤这些,荀彧都帮他摆平了。
曹操在兖州的东郡能快速强大起来的另一个关键因素,就是他组建了一支对他绝对忠诚的精锐部队,人们都知道,那就是青州军。这支队伍人数众多,加起来有几十万人,而且只认曹操这一个头儿,成了他日后争夺天下的一张王牌。
在乱世里想争天下,没有一支听话、能打的主力军可不行。你看荆州刘表和江东孙权,为啥只能在自家地盘上打转?就是因为他们缺了这么一支铁军,他们都是跟地方大户联手管理的小本生意。对那些地方大户来说,谁当头儿其实都差不多,只要自己的日子安稳,到手的好处不少就行。所以他们守土保民还是挺积极的,但要是让他们去外面打拼,那就动力不足了。记得袁术来打荆州时,刘表带着荆州的士绅们跟袁术硬扛到底。可到了官渡之战,有人让刘表去偷袭许都,荆州上下就没人乐意了,原因就在这。
那么,曹操到底是怎么搞到手那几十万青州大军的呢?
曹操一到东郡,立马就显露出他的厉害,没多久就把黑山贼给打趴下了。他在东武阳安下营寨,给袁绍大哥把守着北边的黄河渡口。曹操这是在用实际行动告诉袁绍:大哥,你安心跟公孙瓒那小子硬碰硬吧,南边有我挡着呢。谁要是想从这儿北上找事,那得先问问我同不同意!
说真的,曹操那时候的境地挺悬的,他就一个人在兖州那块地方,徐州的陶谦还派人来瞅瞅有没有可乘之机。要是袁绍那边有个风吹草动,传来啥坏消息,曹操很可能就会被那些盯着他的大佬们给干掉了。
曹操那时候最聪明的做法本该是找兖州那边的势力靠靠,或者跟他们联手,然后等着好机会来。毕竟东郡边上的济北,就有他的一个贵人,这人叫鲍信,看人看事那叫一个准,绝对算是当时顶尖的高手,他的厉害以后咱得单独说,现在只要知道,他一直很瞧得上那时候还没啥大名的曹操就行。要是曹操能把东郡和济北的力量拢到一块儿,再慢慢打算整个兖州,这才是乱世里英雄该有的样子。可惜啊,那时候的曹操还没成为真正的英雄,他跟袁绍那“兄弟情”放不下,硬是要跟袁绍绑一块,他那破船到处漏水,曹操却当成了安稳的窝。
让曹操人生轨迹发生转折的,是一群黄巾起义军。这帮人是从青州冒出来的,说他们是军队吧,其实就是些没活路聚在一起拼命的流浪百姓和凶狠土匪。
黄巾军之前差不多都被打散了,但汉末天下大乱,老百姓日子过不下去,所以他们时不时又冒出来捣乱。特别是在现在山东那块儿,搞迷信活动特别凶,地上有人吃人,暗地里也流传着吃人的鬼故事。大部分老百姓实在是活不下去了,最后只能被逼着去当黄巾军。
青州那帮黄巾军闹腾起来的时候,青州刺史心里头压根没底,觉得自己搞不定这乱子。刚好那时候大家都在商量着去打董卓,他就一拍大腿,带着自己的人马跑到洛阳凑热闹去了。心想,青州那边你们爱咋咋地,我跟着大伙儿一块儿把董卓那胖子给收拾了,我还是朝廷的忠臣、大臣呢。可谁能想到,这讨伐董卓的事儿,到头来就是一场大笑话,大家聚在一块儿,啥也没干就各回各家了。青州刺史没辙,只好带着自己的人马又回了青州,结果刚一到就被那已经闹得不可开交的青州黄巾军给收拾了。
像黄巾军这类由流民组成的队伍,让他们去搞破坏倒是挺在行,但要是想让他们参与建设,那简直是不可能的事儿。他们就像一群肆虐的蝗虫,所到之处都被糟蹋得不成样子,一直到他们丢了命或者把所有能捣乱的地方都捣乱光了才肯罢休。青州在被他们彻底占领后,没多久就变成了荒无人烟的地带,路上到处都是饿死冻死的人,方圆几百里都听不到鸡叫声。
青州那边闹完了,青州黄巾军就一路往北,闯进了冀州的渤海郡。渤海郡原本是袁绍的老窝,但袁绍为了巴结公孙瓒,直接就把渤海郡当礼物送给了公孙瓒的兄弟公孙范。所以那时候,渤海郡就成了公孙瓒的地盘。公孙瓒手里握着幽州的精锐骑兵,对付这些送上门的黄巾军,那简直是易如反掌。他一场仗下来,就干掉了青州黄巾军连同家属十几万人,既得了物资,又赚了好名声。后来公孙瓒能在界桥之战中拉出四万人跟袁绍干架,这次补充的兵力和物资可是起了大作用;而且冀州当时不少地方势力都投靠了公孙瓒,他平定黄巾军的战绩也很关键。我们要的是公孙瓒这种能保一方平安的真英雄,而不是袁绍那种只知道瞎指挥、要这要那的吝啬鬼。
那帮黄巾军被公孙瓒狠狠教训了一顿后,觉得北方人太厉害,待不下去。所以,他们就换了个方向,一路往南跑,跑进了兖州的地盘。
兖州的大佬刘岱,也不知道是听了公孙瓒的撺掇,还是自己心里本来就觉得挺能耐,反正就是没采纳那个让黄巾流民自己知难而退的好办法,也就是把城里弄得空空荡荡,不给他们留下啥东西。他非得要打开城门,跟黄巾军硬碰硬。结果呢,黄巾军人多势众,刘岱这下可栽了大跟头。他还没等到袁绍和公孙瓒那边分出胜负呢,自己就先一步被淘汰出局了。
这样一来,兖州这个大地方就没了领头羊。兖州当地的大佬们合计了一番,都觉得新来的曹操适合当这个出头的人。在济北相鲍信的推荐下,大家一致同意让曹操做了新的兖州刺史。说白了就是:原来的兖州刺史刘岱被青州黄巾军给干掉了,你曹操作为接班人,不把那些流民军搞定可不行。你不是挺能打的吗?赶紧动手吧!
曹操一上任就跟青州黄巾军杠上了,大半年下来,却始终拿不下这股硬骨头。有次,曹操还想了个招儿,他和鲍信这些兖州的大官们当诱饵,想来个关门打狗,把青州黄巾军一网打尽。结果,等包围圈都设好了,援军却迟迟没来,反被黄巾军给反咬了一口。最后是鲍信用命拼出来的,保住了曹操一条命。不是说曹操不行,实在是他能调用的兵马物资太少了,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啊。
幸好曹操以前做了不少好事,有了好报应。早些时候,他在济南那边废除了那些乱七八糟的祭祀,这让青州黄巾军心里头有点过意不去,不想跟这位在山东难得的好官硬碰硬。所以他们就给曹操写了封信,劝他别跟青州的老百姓对着干了。青州的老百姓对他当年站出来为百姓说话的事儿还是挺感激的,都希望他能跟大伙儿站一块儿,继续当好他们的曹大人。
就是这样一封信,让陷入困境的曹操有了新的想法。他琢磨着,既然对方这么看重我,干嘛非得跟他们拼个你死我活呢?把他们招揽过来,岂不是更好?
后来,曹操跟那帮青州黄巾军聊上了,最后成功地把他们给收拢到自己旗下。至于谈判的具体门道,咱们等说到陈宫为啥背叛他的时候再细说,反正肯定不是曹操人品爆发,把黄巾军感动得一塌糊涂那么简单。
曹操把青州那帮黄巾军收拢后,挑了些身强力壮的,组建了青州军。这支从黄巾军里出来的队伍,因为原本就带着点宗教味儿,所以特别忠心。他们不跟大汉朝廷混,偏偏投了曹操,这就说明,他们认的是曹操这个人,不是大汉的正统。这支队伍,那就是曹操的私人部队,别人可指挥不动。等曹操一走,这支队伍也就自然而然地散了,大伙都回家种地去了,这就是最好的证明。
这玩意儿就像咱们现在的房子地皮,有多关键大家心里都有数。回到三国时候,好多私人部队都是这么个理儿,他们只认最开始的头儿,不管后来换谁来指挥都不买账。举个例子,就像那个大将李典,他干爹带着一支自己的人马投了曹操,这支队伍就一直归他们家管,先是他爸,然后是他兄弟,接着又是他。你说曹操难道不想把这队伍收为己用吗?当然不是不想,而是做不到。他们心里只认李典一家,不认你这个曹大爷。说白了,大老板的上头不一定就是我的老板,就这么直接明了!
总的来看,曹操靠东郡或者利用东郡,把他在乱世里打拼需要的所有东西都凑齐了!曹操这人,天生就是当大老板的料。他们曹家和夏侯家,就像自带一队武将一样,又有荀彧这样的高手帮他建立起一套超棒的管理班子。接着,他又占了兖州,把青州黄巾军给收编了,这样一来,他的原始资本就攒够了。到了这时候,曹操才算真正站稳脚跟,成了一方能跟天下英雄争雄的诸侯。
【一点点现实思考】
这次内容有点儿多,所以我会尽量精简点,挑些重点问题来说,希望大家能理解一下。
咱们先聊聊第一个事儿,好多人对成功的看法其实都跑偏了。别以为会做业务就一定能开个公司当老板!千万别把成功和历史想得那么简单粗暴,以为就是拼拼杀杀,那不过是历史和生活的皮毛罢了。韩信能打仗吧?可他为啥在“汉初三杰”里头排最后呢?说白了,就算再来俩韩信,也不一定玩得过张良那样的人精。你说,一个销售部长,能斗得过市场策划总监吗?
这里面有好多复杂的事儿。就拿袁绍来说,他在官渡之战被曹操打败了,难道就说明他啥也不是吗?关羽呢,后来丢了荆州还丢了性命,这就表示他其实被吹过头了?还有诸葛亮,北伐那么多次都没成功,所以人们就一直说他被高估了?这些都是只看结果,不看过程的片面看法。你再看看曹操,刚开始混的时候就被董卓的手下徐荣给收拾了一顿,那他后来咋就成了三国里最牛的大佬呢?
成功这事儿,从来都不是板上钉钉的。在生活和工作中,追求成功很正常,没啥丢人的,也不可怕。但要是觉得自己成功是应该的,那就有点问题了。比如说,你觉得自己在这条街上最能打,就该当老大,那可能你的逍遥日子就快到头了。
咱们聊聊第二个事儿,任何有组织的行动啊,背后都离不开钱的推动。你说曹操为啥老想着得到那些士族大佬的点头?他祖宗虽是太监,可他自个儿不是啊,难道他心里没点雄心壮志?他为啥愿意低声下气地去巴结那些人呢?说白了,就是因为他心里清楚,士族集团就是当时最大的钱袋子,要想干出一番事业,就得混进那个有钱人的圈子。
荀彧投了曹操一票后,曹操的事业就像开了挂一样突飞猛进,这意味着那些有权有势的士族大佬们背后的钱袋子,终于对曹操敞开了大门。这可是曹操大展宏图的新开端啊。想想也知道,对于一个手头紧巴巴的创业者来说,能不能拉到投资,那简直就是天壤之别。要是没投资,那可能很快就撑不住了,不是被拖垮就是被耗死。但要是有了投资,那就能跟对手打持久战,生命力杠杠的。
曹操拿下了兖州作为自己的大本营,但要是没了荀彧这种有头有脸的士族大佬在背后给他出谋划策,你们觉得他能稳稳当当地掌控兖州吗?兖州本地的那些士族,哪个是好惹的?他们不一定敢跟你曹操拼命,但时不时给你下个绊子,搞点小动作,也足够让你曹操头疼不已了。说实话,就算曹操得到了不少人的支持,但在他带兵去攻打徐州那会儿,兖州差点就被搞得只剩三个县了,还好荀彧出手相助,这才帮他保住了局面。
咱们聊聊第三个事儿,这世上哪儿有无缘无故的喜欢,又哪儿有无缘无故的讨厌呢。曹操他咋就能跑到东郡去?又咋就被大家选上当了兖州刺史?还有,他是咋收服了那些难以管教的青州黄巾军的?这背后啊,都是一连串的因果关系在捣鬼。
比如说,如果曹操小时候没跟袁绍混得那么近,袁绍可能就不会提拔他做东郡太守。又或者,袁绍那会儿要是不那么忙乱,说不定也不会让曹操去管东郡。再比如,曹操要是一开始没展现出那股子勇猛劲儿,兖州的地方势力也不会那么痛快地推举他当刺史。还有啊,要是曹操当年没在济南冒着全家掉脑袋的风险废除那些乱七八糟的祭祀,让山东的老百姓觉得他是个真心为百姓着想的好官,那他后来也别想收服那几十万的青州黄巾军。人家本来就恨透了你们这些当官的,凭啥在你占优势的时候就投降你呢?
曹操最终确实是爬上了那个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高位,但在这风光背后,他吃的苦、遭的罪,那是一样没少经历,这才是真实的人生。成功从来不是天上掉馅饼的事儿,没有谁能够随随便便就成功。成功的路有难有易,但绝不是不劳而获的,因为就算白送给你,你也不一定守得住那份成果。
好了,咱们就来个痛快的结尾!曹操到了东郡后,一系列的好事儿接踵而至,连他自己都没想到会这样。这就是常说的“只管去做,别管结果”的道理。好多时候,咱们在现在的情况下,真的很难把啥事儿都想得周全无缺,既然这样,那瞅准目标,大胆地往前冲,就是个很棒的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