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江城武汉最知名的景点,黄鹤楼每天都上演着熙熙攘攘、人流如织的场景。距离黄鹤楼西侧不远处的武汉长江大桥也是很多游客来到武汉必游的景点之一。很多人不知道的是,就在黄鹤楼和武汉长江大桥之间、蛇山南麓的山坡上有一座古墓葬,长眠于此的竟然还是朱元璋建立大明王朝时最大的竞争对手、元朝末年著名农民起义军领袖陈友谅。

陈友谅墓位置图

陈友谅墓周边卫星影像图
陈友谅不但是一位农民起义军领袖,还建立了“陈汉”政权,也是历史上十个以“汉”为国号的最后一个政权。从这个意义上讲,陈友谅也曾做过叱咤风云的帝王,不过因为这个政权存在时间太短,陈友谅连同他建立的“陈汉”政权早已湮没在历史的洪流中。

陈友谅墓

陈友谅墓
据史料记载,元至正二十三年(1363年),即陈汉政权的大义四年,陈友谅和朱元璋在江西鄱阳湖展开了中世纪世界上规模最大的一场水战,即鄱阳湖大战。朱元璋以20万的兵力对抗陈友谅60万的兵力,然而令人诧异的是,陈友谅却失败了。朱元璋在鄱阳湖大战最终以少胜多,创造了战争史上的一个奇迹。

陈友谅生平事略

陈友谅墓简介
《明史》也记载下朱元璋这位老对手陈友谅不同寻常的死亡:
友谅从舟中引首出,有所指捴,骤中流矢,贯晴及颅死。军大溃,太子善儿被执。太尉张定边夜挟友谅次子理,载其尸遁还武昌。
陈友谅怎么死的?在水上作战的时候,陈友谅走出船舱指挥战斗,却被一支飞箭射中头部。头颅被箭矢穿透后,陈友谅当即死亡,一代枭雄就这么悲剧性的结束了自己的一生。

陈友谅墓前的石牌坊

陈友谅墓前的石牌坊
陈友谅死后,其部下张定边在夜晚带着陈友谅的次子陈理和陈友谅的尸体连夜逃到武昌城,将陈友谅埋葬在了黄鹄山即现在的蛇山南麓山坡上,这就是我们现在看到的陈友谅墓。
武汉长江大桥东侧桥头堡即历史上的黄鹄矶,著名的黄鹤楼原址就位于此处。后来为了修建武汉长江大桥,黄鹤楼遗址被长江大桥桥墩所占,黄鹤楼只好迁到了东边不远处的蛇山上。

民国时期的陈友谅墓老照片

现在的陈友谅墓
从武汉长江大桥东桥头堡南侧的一条小路往东走约300米,就能看到一座隐藏在一片居民区中的古墓了,长眠在这里的正是陈友谅。如果不是墓前新建的一座石牌坊,这座并不起眼的古墓很容易被忽略。石牌坊的正面刻有“江汉先英”四个字,背面则刻有“三楚雄风”四个字,算是对陈友谅一生的总结。
比较奇特的是陈友谅的墓冢并非一个土包,而是被赭红色花岗岩所覆盖。陈友谅死后的几百年中,他长眠的这座墓葬一直默默无闻,直到清朝末年才被武昌的革命党人发现。后来当地政府对陈友谅墓进行了多次修葺,才成为我们现在看到的样子。

陈友谅墓

陈友谅墓

陈友谅墓
传说朱元璋在1364年攻克武昌城后还曾来到这里追思和祭奠他这位对手,并且留下了“人修天定”四个字。或许这只是传说而已,但我想朱元璋对他这位对手一定是惺惺相惜的。
陈友谅长眠长江之畔一百多年后,大明三才子 之首,东阁大学士杨廷和的儿子杨慎有一首《临江仙》的词作,“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比起朱元璋的“人修天定”,这首《临江仙》才更符合陈友谅一生的写照。
转载请注明来源头条号xiaoyao游天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