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初五个异姓王四个隶属汉军八旗,为何吴三桂自始至终都是汉人?

此刻尽是空虚 2025-04-15 14:37:47

在清朝时期,获封王爵的汉族人士共计五位。其中,孔有德受封恭顺王;耿仲明起初封怀顺王,后改封靖南王;尚可喜先封智顺王,旋即晋封平南王;吴三桂获封平西王;孙可望则被封为义王。

在清初的五位汉人王爷之中,除吴三桂始终保持纯粹的汉族血统外,其余四位皆被纳入汉军八旗体系。清初,清军入关并奠定对中原的统治,此过程中,吴三桂功绩卓著,贡献巨大。然而,为何独他未被编入汉军八旗?经深入探究,主要存在两方面原因:

【其一、吴三桂资历不够】

汉军八旗的形成历经一段漫长历程。在努尔哈赤统治阶段,后金政权吸纳了众多辽东汉人以及前明将领。由于彼时蒙古八旗与汉军八旗尚未编定,这些归附者遂被统一编入满洲八旗。

以率先归附后金的李永芳为典型实例。天命三年,李永芳归降后金政权。彼时,努尔哈赤依据明代官制体系,授予其三等副将之职,同时,将贝勒阿巴泰之女许配于他,遂尊称为“抚顺额驸”。虽然相关史料并未明晰记载李永芳在此阶段隶属于哪一满洲旗,但基于合理推断,其极有可能与阿巴泰同属满洲正蓝旗。

皇太极称帝后之崇德二年,汉军始行建旗举措,彼时汉军析为两旗。至崇德四年,于原汉军两旗基础上进一步分化,扩编为四旗。而直至崇德七年,汉军八旗之制方正式完备成型。

汉军八旗定制确立后,各旗均配置一名固山额真。其中,正黄旗固山额真为祖泽润;镶黄旗固山额真乃刘之源;正红旗固山额真系吴守进;镶红旗固山额真为金砺;正白旗固山额真为佟图赖;镶白旗固山额真乃石廷柱;正蓝旗固山额真系巴颜;镶蓝旗固山额真为李国翰。

汉军旗之八位固山额真,皆功勋彪炳且资历深厚。其中,祖泽润乃祖大寿之从子。祖大寿于子嗣之事,初时颇久无出,曾以祖泽润为子,后诞三子。刘之源、吴守进、金砺、石廷柱、佟图赖与李国翰,皆于努尔哈赤时期归附,且于战事中屡建奇功。至于巴颜,实乃李永芳之第五子。

在皇太极着手构建汉军八旗体系之际,毛文龙旧部耿仲明、尚可喜、孔有德三人,已于天聪八年至九年期间归附后金。此三人的来归,为后金增添了可观的部众与火器。然而,在汉军八旗的编制安排上,他们并未获任汉军各旗的固山额真之职,而是被分别编入不同的汉军旗籍之中。

由此不难推断,汉军八旗诸位首任固山额真,皆历经重重磨砺与考验,故而深得满洲贵族之信赖。鉴于此特殊背景,皇太极于册封事宜上,宁愿封耿仲明、尚可喜、孔有德为王爵,亦绝不愿将固山额真这一要职授予他们。

在探讨汉军八旗固山额真这一概念时,需明确其与满洲八旗固山额真内涵的差异。满洲八旗固山额真通常被视作旗主,然而汉军八旗并无“旗主”之谓。从隶属层面分析,蒙古八旗与汉军八旗,在严格意义上均归属于满洲八旗体系。

以汉军正红旗为例,从旗制角度剖析,该旗众人皆尊礼亲王代善为旗主王爷。然而,就实际管理层面而言,代善对蒙古正红旗与汉军正红旗的具体事务并无管理之责,亦无法对这两旗军队实施指挥调度。由此可见,代善作为旗主王爷,更多地仅具名义上的地位。

顺治元年,吴三桂于形势所迫,归附大清,投身多尔衮麾下。彼时,吴三桂坐拥重兵,其军事力量对八旗顺利入关意义重大,为清军入主中原奠定关键基础。鉴于此,清廷定都北京后,即刻册封吴三桂为平西王,以彰其功。

自此后,吴三桂统领其旧部,对南明军队与农民军展开镇压行动。凭借在战事中的卓越表现,他屡建功勋,成为清王朝平定中原进程中,功勋最为卓著的汉族将领。清廷为嘉奖其功绩,持续给予丰厚赏赐。然而,值得注意的是,尽管吴三桂功勋显著,清朝廷自始至终并未将其部众编入汉军八旗之列。

此乃由于汉军八旗编制已然确立,固山额真之位亦早有定属。彼时身为平西王的吴三桂,若欲将其编入汉军八旗,授予参领、佐领等职位,实难匹配其尊崇身份;然而,若授予固山额真之职,其资历又有所欠缺。况且,此前已有三顺王存在,这无疑使得吴三桂的职位安排面临更为复杂的局面。

【其二、朝廷还是信不过吴三桂】

在顺治一朝,三藩之中势力最为强盛者,非吴三桂莫属。其麾下统领的数万关宁铁骑旧部,军事力量极为雄厚,作战时锐不可当,战斗力堪与满洲八旗比肩。顺治十六年,吴三桂成功攻克云南,并于此地开藩设府,已然形成割据之势,仿若一方诸侯。

在封建王朝统治架构下,地方势力若地处边陲却掌控精锐雄师,这无疑会引发帝王内心的隐忧与戒备。彼时,中原地区尚未实现全面且稳固的大一统局面,外部矛盾在诸多矛盾中占据主导地位。吴三桂所率军事力量,对于朝廷而言,在军事战略布局上仍具备不可或缺的利用价值。基于此形势,朝廷权衡利弊,不仅对其采取了妥协与包容之态,而且在表面上亦未显露出任何防范举措,以维持双方相对稳定的关系。

与吴三桂所处情形不同,平南王尚可喜及靖南王耿继茂之属地位于东南区域,此地域布局使朝廷在管理与掌控方面具备更为有利的条件。值得注意的是,尚可喜与耿继茂皆被纳入汉军正黄旗编制(而孙可望则隶属于汉军正白旗)。在清朝的八旗制度体系下,无论是满洲八旗、蒙古八旗还是汉军八旗,凡属旗籍者,皆被视为朝廷之“自家人”。基于上述缘由,顺治年间,朝廷对于尚可喜与耿继茂持有相对信任的态度。

康熙初登大宝之际,政权由四辅臣执掌。彼时,对于吴三桂等势力,四辅臣秉持纵容姑息之态。待康熙亲理朝政,清廷始对三位藩王予以防范。数载过后,围绕藩王处置事宜,朝臣展开激烈论辩。最终,康熙帝以乾纲独断之姿,毅然决定裁撤三藩。

在清朝历史进程中,康熙帝作出裁撤三藩这一重要决策,而其中,吴三桂实为其核心目标指向。然而,从历史发展轨迹来看,康熙帝此举措略显行事仓促。这一决策最终引发了延续数年的三藩之乱,对当时的政治局势产生了深远影响。

若康熙帝实施撤藩举措之际,吴三桂未萌反叛之意,其结局或将截然不同。依据朝廷规划,一旦撤藩进程顺遂推进,吴三桂极有可能获封崇高头衔,被册立为异姓铁帽子王,且极大概率会被朝廷安置于满人发祥地——盛京周边区域。

鉴于朝廷意在赐予吴三桂及其后裔显赫尊荣与优厚待遇,按照当时的规制,将吴三桂家族纳入汉军八旗体系便是水到渠成之举。然而,历史自有其客观轨迹,容不得无端臆测。吴三桂纵有非凡功绩,一生波澜壮阔,最终却在史官的记述中,被定性为谋逆的乱臣贼子。

0 阅读:5
此刻尽是空虚

此刻尽是空虚

欢迎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