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6月,一位非洲友人在 “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墓前,手捧金黄稻谷,深沉地说:“尊敬的袁隆平先生,我们来迟了。” 这位非洲人是谁?又为什么这样说? 他正是马达加斯加农业部的原秘书长拉库托松·菲利贝尔。 拉库托松·菲利贝尔在凌晨时分抵达长沙,他顾不得更换正式的装束、梳洗整理,便径直来到了袁老的安息之地。 这一次,拉库托松·菲利贝尔还带来了一份礼物,它承载着马达加斯加人民深深的怀念与感激。 一捧来自非洲的杂交水稻米。 他在袁隆平墓前郑重地将稻米献上,表达哀思与敬意。 拉库托松·菲利贝尔说:“如果没有袁隆平先生,马达加斯加就没有杂交水稻。” 禾下乘凉梦,杂交水稻覆盖世界梦,这是袁隆平院士毕生追求的梦想。 他将一生都投入到杂交水稻的研究与推广中。 为了尽快研发出优质的“杂交稻种”,他几乎整日整夜都投身于试验田的工作之中,倾尽心血与汗水。 如今,杂交水稻种子已在非洲土地上生根发芽,结出丰硕的果实,为非洲大地带来丰收的赞歌。 袁老如同一位不知疲倦的农夫,十年如一日坚守在粮食生产的阵地上,他的付出与奉献,如同大禹治水般伟大而深沉。 工作的繁重也使得他与家人聚少离多。 在袁隆平院士小儿子袁定阳儿时印象中,父亲就是一个农民,承包了很多地,他要种地,所以不回家。 随着他的长大,也渐渐明白父亲事业的伟大,心里充满了敬佩,他知道父亲不仅是一个农民,也是一个“伟大的农民”。 年幼的他,早在同父亲田间劳作时,就有了对水稻研究的兴趣。 尽管袁定阳对水稻科研并不了解,但那片生机勃勃的稻田却深深吸引着他,让他心驰神往。 寒来暑往,水稻从嫩芽到金黄,“身躯”日渐茁壮,袁定阳对水稻事业的信念也愈发坚定。 在长期耳濡目染下,袁定阳毅然决定追随父亲脚步投身于杂交水稻事业之中。 1990年,袁定阳高考结束决定报考农业专业,袁老却说:“你要做好一辈子不能升官发财的准备,你做得到吗?” 袁定阳毫不犹豫地点了点头,从此踏入“农门 ”。 2020年初,袁隆平院士提出“袁梦计划”,让中国15亿亩盐碱地都种上水稻。 袁隆平院士逝世后,袁定阳接续 “袁梦”,北上内蒙古,启动“袁梦计划”2.0版、3.0版,在盐碱地上种植水稻20万亩并研究高套种、高栽培的技术。 他说:“虽然父亲离开了,但他的使命和梦想并不会结束。我会拿过父亲手上的“接力棒”,继续他的水稻研究事业。” 2023年,袁定阳与父亲进行了一场意义深远的跨时空“交流”。在“袁隆平院士”元宇宙数字人面前,袁定阳满怀喜悦地汇报:“我们成功了!您所期望水稻亩增产100公斤的目标,早在2021年便已经超额达成。” 更为令人振奋的是,他带领团队研究的耐盐碱水稻亩产量已连续四年稳定突破1000斤。 粮食不仅是国家的根本,也是人民幸福生活的基石。袁隆平院士的“禾下乘凉梦”不仅代表了他个人的追求和理想,更是全体中国人民对于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袁隆平院士虽然已经离开了我们,但他的精神和梦想却永远留在了我们心中。 他的儿子以及所有受他影响的人,都将继续为中国的粮食事业和人民的幸福生活而努力奋斗。 这种传承和接力,是对袁隆平院士的最好纪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