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第一个办手机号码的人,当时号码随便挑,最终他选了什么号?

墨忆史谈 2025-02-08 17:07:15

你知道我国第一个办手机号码的人是谁吗?

80年代,第一批移动手机正式进入中国市场,瞬间成为热门产品。

当时的移动电话卡,需要在购买手机时一起办理。而第一个办理的人,可以得到随便挑选手机号的特权。

那第一个买移动电话的他,当时选了什么号?号码又有什么寓意呢?

这个人叫徐峰,1986年,年仅22岁的徐峰独自来到广州打拼,当时的深圳作为国家试点,经济等各方面都在飞速发展。

徐峰敏锐的觉察到,人们经济实力上去之后,在生活质量一定会有更高的要求。

由于深圳得天独厚的地理条件,于是,他就打算开一家高档海鲜餐馆,并命名为“南海渔村”。

海鲜讲究的就是一个“鲜”字,但是由于当时通讯并不发达,订购海鲜往往需要去邮电局给渔民发电报订货,等邮递员通知到渔民时最快都要七八个小时。

即便是他用“BB机”传递消息,也会有时差,对方不一定能及时注意到信息并且回复,他就不能及时调整购买的海鲜品种和数量。

这么一折腾,海鲜早就不鲜了,而且一些上等货也被距离更近的人买走了,留给他的只剩别人挑拣剩下的,很难保证海鲜的品质。

而就在他为此事发愁时,却意外得知了一个消息。

当时他跟邮电局工作的一个亲戚吃饭时,听说广州即将上市移动电话,总共100部,先到先得。

亲戚还告诉他,这个移动电话不用牵绳子可以随身携带,只要有电就能使用,而且只要拨通对方的号码,就能立即得到对方的回复。

这正是徐峰所需要的啊,于是他当即提出要购买,但亲戚却告诉他这个东西在国内还没有先例,更不知道前景如何。

“大哥大”引进我国

原来,1881年时,我国才在上海租借铺设了全国第一条“固定电话”线路,但当时的电话仅用于军事等重要场合,直到多年后才有极少数的富裕家庭用上了固定电话。

当时的电话机上只有一个话筒,旁边是一个能够手摇的把手,每次拨打电话就要摇这个把手,然后由接线员帮忙接通要拨打的号码,操作起来非常繁杂。

后来,国家从日本引进了新型市内程控交换机,拨打电话不再需要通过接线员,直接按对方电话号码,想打哪里就打哪里,想打多久就打多久。

可是固定电话毕竟是“固定”的,人不可能一直守着它等它来电,固定电话的弊端逐渐显现。

就在这时,广东邮电局领导的李轶圣去瑞士出差时,意外发现老外拿着一个“大黑盒子”在说话。

李轶圣原以为对方是个疯子,可他凑近那个老外一看,他手里的那个东西不仅有个屏幕还有数字按钮,黑盒子那头还传来了声音。

显然,这就是一种没有线的移动电话,有了这个无论何时何地都能给对方通话了。

于是回国后,李轶圣立马向上级提交了“引进移动电话”申请。

可是当时国内并没有相应的移动电话网,如果真的要引进这个东西,除了设备还需铺设相应的电线网络。

算下来的成本一台就要5、6万,这对于当时的人们来说是一笔巨款,况且当时的邮电局自身都没钱搞发展,哪里又有闲钱搞这东西。

但是李轶圣却很看好这个项目,多次向上级邮电部汇报这一情况,这整的上级也有些犹豫了。

最终上级既没有明确说要禁止,也没有反对,只是说他们不会投资也不参与。

李轶圣抱着势在必得的想法,又找上了省里的领导,省领导觉得这个事靠谱,能带动经济,当即就表示了支持。

为此,省里还专门调动了广州、深圳、珠海三地的贷款指标,给他们筹了500万美元贷款。

由于当时香港已经有了“移动电话”,于是领导又跟香港电讯谈了个条件,将授权香港电讯经营内地用户赴香港的漫游服务,而对方需要提供500万美元的贷款。

就这样,他们才有了启动资金,经过3年的努力,广州、深圳、珠海三地终于建好了交换局,移动网络的铺设也有了一定的范围。

但由于范围有限,全省总容量也只有2200个用户,而最终进入大陆市场的移动电话数量更是少之又少,只有100部。

这在当时可以算得上极端奢侈品了,所有人的心里都很忐忑,不知前景如何。

没想到,移动电话刚开张三天,就迎来了第一位客人,也就是徐峰。

挑选吉利号码

其实,当时徐峰也是有些犹豫的,毕竟他原本是计划买辆车拉货,而买移动电话的价钱跟车的价钱几乎一样,况且当时谁也不知道这个东西到底能有多大的用处。

不过,徐峰考虑到自己确实有这方面的需求,而自己也是有这个实力,考虑再三,他最终下定了决心要买移动电话。

1987年11月21日,徐峰来到了邮电局咨询移动电话的事情,可由于时间紧迫,当时邮电部门还没有给移动电话定好价钱。

最终领导们商量了半天,将这台移动电话的价格定在了12000,另外多加6000块的入网费,和150元的月租。

就这样,徐峰拥有了这台移动电话,而要打电话自然要有号码了。

由于当时广东邮电局没有申请到国家的网号,因此这100部移动电话,就以广东的区号“9010”作为了开始,编号从00到99。

徐峰挑了半天,总觉得哪个都有意义,00代表着第一个,而连号的又很好记。

他纠结了很久,最终选定了88的尾号,或许是想要自己的事业更加蒸蒸日上“发发发”。

当时的移动电话,也就是“大哥大”非常的笨重,满电情况下也只能通话30分钟,而且资费很贵,每分钟要1块钱。

而自从买了大哥大后,徐峰每个月光是电话费就要花上7、8百,甚至上万,要知道那个年代钱非常的值钱,能买得起大哥大的就没几个。

渐渐的,大哥大成了身份的象征,成了有钱人的标配。

别了,大哥大

随着国家通讯技术的发展,广州开始推行GSM,但由于很多人已经习惯了使用大哥大,而且GSM信号也不好,相当长时间很多人还执着于使用大哥大。

直到GSM网络变得更加成熟,人们才开始慢慢接受新手机。

2002年1月1日,国家不在允许模拟网运行,大哥大也就不能使用了,而也是知道此时,徐峰才更换了新的手机。

如今,随着技术的发展,手机也迎来了大变革,各种只能产品更迭,互联网将所有人连接在了一起。

我们的生活也越来越好,祝愿我们的祖国越来越繁荣昌盛!

免责声明:本文发布的图片、文字等素材来源于网络,我们尊重所有原创作者的权益,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我们立即删除。

参考文献:

0 阅读:387
墨忆史谈

墨忆史谈

谢谢您的关注和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