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东和杨笠的合作真的翻车了?
前段时间,京东邀请杨笠作为京东双11的代言人,可没想到却因为杨笠的争议性言论,导致大批用户卸载京东软件,就连双11的活动也做不下去了。
更令人想不到的是,这件事竟然再次迎来了反转,BBC和纽约时报竟然公开盛赞杨笠。
外媒为何如此大张旗鼓的夸赞一个中国女性?他们是不是有什么阴谋?
合作翻车10月14日,京东宣布邀请脱口秀演员杨笠作为双十一代言人。
京东原本想要通过杨笠的知名度,吸引更多的女性顾客前往京东消费,可没曾想却遭到了大量争议。
大量男性用户表示对京东的这一决定感到不满,尤其是那些长期支持京东的Plus会员用户。
他们纷纷在各大平台上发声,表示要抵制京东,甚至宣称将不再在京东购物,这种反应的强烈程度远超京东的预期。
更令京东始料未及的是,许多忠实的Plus会员用户不仅口头抵制,还付诸行动,选择退订会员并要求退款。
这种大规模的退订行为给京东带来了直接的经济损失,同时也严重损害了品牌形象。
事态的发展并未止步于此,随着争议的持续发酵,京东金融业务也受到了波及。
有传闻称,一些京东金融的“大客户"受杨笠事件影响,开始大量从京东小金库提取资金。
这些传闻虽然未经证实,但却进一步加剧了用户的恐慌情绪,一些投资者开始担心京东金融的稳定性,导致更多人加入了提款的行列。
之所以京东与杨笠签约所造成这么大的影响,完全是因为杨笠所说过的话。
争议原因2019年,杨笠在脱口秀舞台上以一句“男人普通却自信"的言论,瞬间点燃了社交媒体。
她的表演不仅让她一夜成名,更开启了一场关于“普信男"的全民讨论。
杨笠的言论迅速在网络上传播,“普信男"这个概念成为了热门话题,然而,随之而来的是一场激烈的男女对立讨论。
许多男性观众感到被冒犯,他们认为杨笠的言论贬低了整个男性群体。
一位网友在社交平台上写道:“为什么自信就成了一种罪过?难道我们应该自卑吗?"这种声音代表了众多感到不满的男性观点。
然而,争议并未止步于此,一些更深入的分析指出,杨笠的言论不仅冒犯了男性,也间接贬低了女性。
有人质疑道:“通过贬低他人来抬高自己,这真的是独立女性应该做的吗?"这种观点引发了人们对杨笠"独立女性"人设的质疑。
随着讨论的深入,“普信"一词的含义也被放在显微镜下审视。
而杨笠的另类的成功也为她带了不少的代言,不过那些签约公司最后都选择了解约,而她也渐渐离开了人们的视线中。
就在人们以为这场争议即将平息时,2024年的京东双十一活动再次将杨笠推到了风口浪尖。
面对如此严峻的局面,京东不得不紧急澄清,强调杨笠仅是直播嘉宾,并非品牌代言人。
公司发言人表示:“我们尊重每一位消费者的感受,杨笠只是众多嘉宾中的一员,并不代表京东的立场。"
然而,这场风波的影响已经远远超出了一次简单的直播活动。
更令人意想不到的是,这场源于中国的争议竟然引起了国际媒体的关注。
西方媒体的目的
西方媒体,如BBC和《纽约时报》,对杨笠的描述颇为不同,他们将杨笠塑造成“挑战传统观念的先锋",甚至称她为中国新一代女性的偶像。
国外媒体如此描述杨笠,背后有着复杂的原因。
西方媒体往往倾向于寻找能够符合其预设立场的故事,在他们眼中,杨笠的言论代表了对传统性别角色的挑战,这符合西方社会对“进步"的定义。
这种解读忽视了事件的复杂性,过度简化了中国社会的现实,西方媒体倾向于将杨笠事件与中国的政治环境联系起来,将一个娱乐圈的争议政治化。
他们试图通过这个案例来论证中国存在严重的性别不平等问题,而忽视了中国在性别平等方面取得的进步。
事实上,这种报道方式并非孤例。
新疆棉事件就是另一个典型例子,西方媒体在报道新疆棉花问题时,大多采取了单一的视角,忽视了事件的复杂背景。
他们将新疆的劳动就业政策简单化为“强迫劳动",而忽视了这些政策在改善当地居民生活、促进经济发展方面的积极作用。
这种将中国描绘成一个缺乏自由、压制人权的国家事他们最常用的手段。
之所以会这样,是因为在他们国家出现问题的时候,第一时间不是进行解决,而是想法将群众的目光吸引到其他的地方。
这就导致了在报道中国议题时,他们往往会放大负面信息,忽视正面发展。
这种报道方式不仅影响了国际社会对中国的认知,也加深了中西方之间的误解,在全球化的今天,准确、客观的信息传播对于促进国际理解和合作至关重要。
值得注意的是,这种报道倾向并非所有西方媒体的共性,一些严肃的学术期刊和专业媒体仍然保持着相对客观的立场,然而,在主流媒体的报道中,这种偏见仍然普遍存在。
面对这种情况,中国需要加强自身的国际传播能力,通过多种渠道向国际社会展示真实、全面的中国形象,是破解西方媒体偏见的重要途径。
同时,鼓励国际交流,让更多外国人亲身体验中国的发展变化,也是消除误解的有效方法。
结语杨笠事件的国际报道反映了西方媒体在报道中国议题时的普遍倾向,这种倾向不仅影响了单个事件的解读,更深层次地影响着国际社会对中国的整体认知。
如何在这种复杂的国际舆论环境中讲好中国故事,展示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形象,是我们面临的重要挑战。
参考文献四川观察——2024-10-18《刚刚,京东对邀请杨笠参加活动致歉》
观察者网——2024-10-22《观网快评:“杨笠”这样的舆论撕裂符号越少越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