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有关本田和日产合并成立新公司的消息,没想到过完年之后就听到本田和日产取消合并新公司的消息。短短不到两个月的时间,居然就放弃了。
日产说,我把你当兄弟,你却想当我老子!

日产、本田和三菱的合并计划失败,根源在于多方面的分歧与问题,以下是主要原因:
1. 管理权与控股比例分歧
• 本田的主导意图:本田希望在合并后的新集团中占据主导地位,甚至提出将日产变为全资子公司,以加快决策速度和推进业务重组。

• 日产的反对态度:日产坚决反对成为本田的子公司,认为双方应保持平等的合作伙伴关系,而非被完全掌控。
2. 企业文化和管理风格差异
• 文化冲突:日产注重技术创新和全球化布局,而本田以工程技术和产品质量见长,双方在企业文化和管理风格上存在较大差异,难以在短时间内达成一致。
• 决策效率问题:本田认为日产的决策流程过于拖沓,导致合并计划难以推进。

3. 对自身困境的认知差异
• 日产的“自尊心”:尽管日产目前面临销售下滑、管理动荡和财务困境,但其内部仍坚持要求在谈判中获得平等地位,低估了自身危机的严重性。
• 本田的压力:本田希望日产进行更大力度的改革,如裁员和工厂关闭,但日产因涉及政治敏感问题而持抵触态度。
4. 外部因素的影响
• 行业竞争压力:日本汽车制造商在全球电动汽车市场中长期落后,尤其是面对中国和美国新兴制造商的崛起,合并计划的失败进一步凸显了日系车企在新能源领域的集体焦虑。
• 利益相关者的反对:例如,日产的最大股东雷诺认为合并条款(如缺乏溢价)不可接受,这也对谈判产生了负面影响。
5. 合并计划的复杂性
• 时间紧迫性:从2024年12月签署谅解备忘录到2025年2月谈判破裂,双方仅用了52天,时间过于仓促,难以解决复杂的合并细节。
• 三方合作的不确定性:原本计划中还包括三菱汽车,但随着本田和日产的合并谈判破裂,三方合作的基础也随之瓦解。
总结
此次合并计划的失败,不仅反映了双方在管理权、文化、战略目标上的巨大分歧,也暴露了在全球化竞争加剧的背景下,传统汽车制造商在资源整合与战略转型中面临的复杂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