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了体制内,其他都是“临时工作”?

浪迹沙海的鱼 2025-02-24 09:00:31

各位打工人,听没听过这么一句话:“体制外工作都是打工的,只有体制内才是正经职业!”如今这届年轻人,连送外卖的都偷偷备考公务员,仿佛体制外的人生只剩“996”和“35岁被优化”。但真相果真如此吗?

先说说私企的“生存法则”。新东方曾是全国最大的教育机构,结果“双减”政策一落地,几十万老师瞬间失业——这哪是工作?分明是玩“俄罗斯轮盘赌”!

更别说那些动不动就“优化”的互联网大厂,员工们每天战战兢兢,生怕老板一个“微笑”表情就是裁员信号。难怪有人调侃:“体制外工作,不是在加班,就是在被裁的路上。”

再说说《劳动法》,那可真是“旱的旱死,涝的涝死”。体制内按时下班、带薪休假、五险两金是标配,而私企老板们张口闭口就是“不想干就滚蛋”。至于社保,能给你按照当地最低工资的标准去缴纳就已经算得上良心公司了。

更绝的是,35岁劝退已成行业潜规则,连程序员大哥都要在简历上标注“年龄:<35岁”。难怪网友吐槽:“体制内是养老院,体制外是屠宰场。”

在部分人眼里,体制内工作堪比“古代公务员”——出门办事自带威严,连邻居大妈都对你另眼相看。

公务员小李用方言帮老人办农保,被赞“比亲儿子还亲”,这种“办事不求人”的体验,私企员工看了直呼“羡慕哭了”。

不过话说回来,体制内也有自己的“凡尔赛”时刻:月薪三四千却能收获“全村希望”的眼神,私企年薪百万却总被问“工作稳定吗?”正因为以上种种优势,现在你稍微明白为什么名校生挤破头也要考编了吧?因为私企的“996”和“007”正在掏空年轻人,而体制内至少能保证“饿不死”。

但这种“非体制不嫁”的择业观,真的值得提倡吗?试想一下,如果所有名校生都去考公,谁来当科学家、工程师?

更讽刺的是,某些基层公务员吐槽“每天写材料到凌晨”,而企业员工却在为房贷发愁——这波“围城”操作,真是让人哭笑不得。

体制内固然稳定,但“一眼望到头”的晋升通道和“论资排辈”的潜规则,也让年轻人窒息。而体制外的创新与挑战,才是推动社会进步的动力。

如果你是个有野心有能力的年轻人,体制内并非你最佳的选择。这些年来,我见过不少朝气蓬勃,才思敏捷的年轻人加入体制内,要么受不了体制内的沉闷与压抑选择离开,要么变得圆滑世故,灵气全无。

与其盲目追求“正经工作”,不如先问问自己:是想过“养老式”生活,还是想搏一把“开挂人生”?毕竟,人生就像打怪升级,没有绝对的“安全区”,即便今天被喻为铁饭碗的公务员,也有下岗失业的那一天。

这并非危言耸听。30年前,国企职工们也曾认为自己能吃一辈子“国家粮”,结果国企改制后,相当多的国企职工被迫下岗。

即便不论历史,就说当下。深圳首批AI机器人公务员已经上岗,普及到全国和普及到体制内各系统只是时间问题,他们的效率和准确率远非人类能比。

在当前职场上,无论体制内还是体制外都没有真正的“安全区”和“保险箱”,体制内有些人那种谜一样的优越感除了自欺欺人,别无他用。

所以,无论何时何地,人最终能依靠的永远只有自己求变求存的能力。

0 阅读:4
浪迹沙海的鱼

浪迹沙海的鱼

发现职场趣事,分享有味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