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日下午四点,青岛某烤鱼店里熙熙攘攘,五桌韩国客人已经分别落座。
他们点的菜品里必有海鲈鱼和蒜香口味,再来几瓶青岛啤酒。
这时,你可以听到熟练的韩语点菜声,其中透着一股急迫感,像是为了赶目标争分夺秒。
他们来中国的频率和行程安排密度,连在场的服务生都感叹:“这些韩国人真的太卷了。
青岛,是很多韩国游客到访中国的第一站。
青岛距离韩国很近,航班每天高达30多架次,因此成为了年轻韩国人首选的周末旅行目的地。
在青岛,你能碰到很多韩国家庭和朋友一起来享受各种美食。
青岛有多种特色美食,青岛啤酒和地道的烤鱼是招牌,更有老字号的戳子肉一样吸引韩国游客。
此外,还有袋装的青岛啤酒,这里几乎成了韩国年轻人必打卡的经典之地。
Bonnie和她的丈夫从韩国仁川飞过来,三天两夜的青岛之旅安排得满满当当。
这对夫妻旅行时有着井井有条的计划,青岛的各类美食让他们感到不虚此行。
每每提到青岛的杨家烧烤戳子肉店,小杨师傅总能骄傲地说:“我们这儿呀,在韩国人中间可是知名的很。
”杨家烧烤已经经营了两代人,小杨师傅也不止一次接待韩国游客,这已经成为一种习以为常的景象。
上海的魅力:韩国年轻人蜂拥而至如果说青岛是韩国游客的美食天堂,那么上海则是他们的时尚之都。
在首尔的Saea眼中,上海不仅国际化程度高,而且各类娱乐、饮食完全符合韩国MZ世代的口味。
上海不仅有国际潮流品牌,还有满是中国传统韵味的景点。
Saea和她的朋友们在阿嬷手作饮品店排过两小时的队,只为了喝上一杯果茶。
排完队他们接着去上海迪士尼,在玩到深夜12点结束后,于海底捞欢度深夜食堂,这是他们在上海的一天。
不同寻常的夜晚,他们还到了外滩,在东方明珠的背后等待迎接黎明。
Saea旅游期间也不乏小插曲,尽管她懂得一些中文和英文,还是有一次因误读餐厅菜单而点错了菜。
本以为点了一盘“鸡”,结果却端上了炸田鸡,她当即感慨:“在中国旅游,语言真是个不小的挑战。
此外,上海吸引韩国游客的还有大韩民国临时政府旧址,这里成了韩国来访者的必游之地。
当年,韩国的民族独立运动领袖在此选出总统,制定宪法。
如今,游客络绎不绝,展现出对历史的敬重和景仰。
韩国游客的周末短途游新热门免签政策的实施下,越来越多的20至40岁的年轻韩国人把周末短途游作为放风的首选。
而这波特种兵式的旅游热情,更是展现了他们对中国城市周边游乐的兴趣——从上海的朱家角到沈阳、重庆等地,旅行社推出了各类特色线路,旅游形式也更加丰富。
周五下班后就能飞抵中国,周末两天时间完美度假。
拿到沈阳为例,有特色的“饺子游”;到重庆,则是“火锅游”。
韩国爱好高尔夫的年轻人,可以报名北京或大连的高尔夫之旅,不再需要长途跋涉,周末也能尽兴而归。
韩国旅行社和在线旅游平台也顺势推出许多融合地域特色的玩法,喔喔旅游的火锅游行程包括遍布全国火锅名店,还有《琅琊榜》的古装剧采景之旅。
这类主题化旅游,俨然成为了时尚。
从韩国到中国,就像跨越了一条隐形的节点,两国的文化、思维方式碰撞交融。
韩国的年轻人们在这股免签旅游热的推动下,纷纷走出国门,带着对未知的无限好奇,开启一场冒险之旅。
而这场冒险,也不止体现在他们拿起护照出发的那一刻。
当韩国朋友们在中国玩得酣畅淋漓、分享旅游攻略的时候,网络上也掀起了热烈的讨论。
与过去中老年游客更多的张家界、长白山跟团游相比,现在的年轻人,青睐在城市间穿梭,体验简洁、便利的都市文化,品味原汁原味的地方美食。
当一个韩国网友评论说“本以为中国消费会便宜,为什么上海这么贵”的时候,实际上引发了中韩网友对于现代大都市消费水平和生活节奏的广泛讨论。
他们聊到了房价、收入水平,甚至还聊到了两国之间的经济差异。
正是这一来一往的讨论,让更多人有机会在共鸣中碰撞出新的认识。
这是一个交流与碰撞的时代,越来越多的韩国朋友来到中国,不仅仅是享受美食美景,更是带着一种开放的心态,了解真实的中国。
这些旅游中的所见所闻,成为他们记忆中的一部分,也在两国年轻人间搭起了友谊的桥梁。
这篇文章不仅记录了韩国游客们的中国之旅,还希望传递一个信息:旅游不是单向的消费行为,而是一种文化交流与情感连接的过程。
在这里,我们更看到了一种理解与尊重,也愿我们能用同样的开放心态去迎接和对待每一位到访的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