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有约,一号诗巷欢迎各位的到来。
春已行深,花的海洋已经开始沸腾,而“清明”也在不知不觉中悄然临近。
清明,春季的第五个节气,因“气清景明、万物皆显”之气候特征而得名。
从这一天开始,南方的天气将愈发暖和,北方则会尽消雨雪,正式步入春意撩人的新世界。
因为清明是一个“祭祖”的节日,所以它从来都饱含着凄凉之味;
而又因为清明正值春暖花开的时节,所以它也总是充满着不尽的欢乐与奔放之意。
比如,杜牧有云: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比如,周端臣亦有云:惊起少年游冶兴,插花沽酒醉清明。
在本期,诗巷也是特意挑选了一首独特的宋诗来跟大家分享。
这首诗8句皆美到了人心深处,既让我们欣赏到了春的多彩画卷,又让我们感受到了那份被春机所鼓舞的激情,值得与“妙笔”二字相匹配。
郊行即事
宋·程颢
芳原绿野恣行时,春入遥山碧四围。
兴逐乱红穿柳巷,困临流水坐苔矶。
莫辞盏酒十分醉,只恐风花一片飞。
况是清明好天气,不妨游衍莫忘归。
程颢,字伯淳,号明道,世称“明道先生”,我国北宋著名的理学家、教育家、诗人。因竭力推崇理学,程颢成为我国理学的奠基者。
对理学极具研究的程颢,颇为注重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统一,而这一点在他的诗作中也得以比较充分的体现。
我们这里所分享的这首《郊行即事》就是具其“理学”特征的代表作。
诗的首联直接从人物及其视角下笔进行临摹:芳原绿野恣行时,春入遥山碧四围;在长满绿色芳草的原野之上,“我”肆意地行走玩耍,春风吹遍了远处的山脉,四周看上去都是一片碧绿的色彩。
不用特意将人物添入诗中,首联已然以第一人称的口吻将人物(作者)很自然地植入到诗中,将其带到了读者的眼前。
“芳原绿野”四个字一笔拓开空间,把芳草漫无边际而蓬勃生长的景象刻画出来;起到了在拉伸读者视线、拓宽读者胸次的同时,也将丰富的色彩晕染于画面中,从而收到了从触动读者视觉到触动读者感觉的效果。
“恣行时”在临摹出作者无拘无束、放飞自我的形象的同时,更是将其洒脱随性、欢快奔放的美丽心情表达出来。
“春入遥山碧四围”,这一句再次从较为广阔的空间下笔,抓住更具有形体特征的物象“山”,把清新的色彩予以涂抹,把饱满的春意予以融合。
二句一低一高、由近及远,借助空间的灵活裁剪,把诗境的丰富性在第一时间就诠释予读者。
首联提到人物,那么在接下来的颔联中,作者便进一步对人物展开描写:兴逐乱红穿柳巷,困临流水坐苔矶;“我”兴致高涨,追着随风飞舞的花片在柳巷中奔走;对着涓涓的流水,“我”静静地坐在长有苔藓的石头上休息。
我们可以发现,从首联到这里的颔联,作者都是在很用心地分别从不同的角度做以临摹。首联是一句主人物,一句主景物;颔联则是一句主动态,一句主静态。
这种错综搭配的写作手法,能够让诗的内容与意境都得到更加有效的丰满,也能够以更加饱满的张力吸引读者。
“兴逐乱红穿柳巷”呈现出作者活泼奔放的一面;“困临流水坐苔矶”呈现出的又是作者安静闲适的一面。
但是无论是哪一面的形象呈现,都无不有力地印证了首联中的“恣行”二字,都无不含蓄地道明了作者对春的热爱和享受春光时的烂漫心情。
围绕画面中的人物(作者),作者继续裁剪内容:莫辞盏酒十分醉,只恐风花一片飞;不要停下手中的酒杯,要将十分意都寄托在其中,只怕那落花会被风吹落一地。
春在最浓时,也预示着它即将走向凋败的时刻,这一自然规律的轮回,是无人可以挽救和阻止的。
所以面对如此之景,有人会愁绪自生,而有人则会积极乐观,懂得及时行乐,作者就属于后者。
“莫辞盏酒十分醉”写出了作者饱赏春光、尽情行乐时的美好情景,展现出了他沉醉于春光、畅饮美酒的洒脱形象。
“只恐风花一片飞”,这句紧跟其后,充分解释了前一句的内容,不仅让我们更加清晰地读懂了作者的内心,而且还让我们受以启发,懂得珍惜时光、活在当下的人生意义。
“况是清明好天气,不妨游衍莫忘归”;况且现在是清明节天气正好的时候,不妨来随性游玩,但是最后也要记得按时返程。
尾联再从虚象出发,将诗中的情感做以升华。
作者在点明时间与天气的同时,在再次抒发自己欢愉心情的同时,也表达了自己最终的观点——“莫忘归”。
许多诗在表达欢愉之情时,往往会以“忘归”之举动进行烘托。但程颢却为“及时行乐”“尽情赏春”附加了“莫忘归”的条件。
所以从内容的构思来讲,程诗会略显新颖;而从情感的抒发来讲,其实“忘归”“莫忘返”都有着自己所具的感染力,甚至说“忘归”之举要更显力量。
但如果我们结合程颢身份与作诗理念来看,尾联中的“莫忘返”就非常鲜明有力地诠释了作者对“理”对“人与自然和平相处、和谐相融”思想的执着追求。
这就是程颢尾联的特别之处,也是此诗的一大亮点之一。所以我们说,程颢此诗尤别具耐品,八句都堪称妙笔。
四围山碧春风暖,一晌贪欢莫负杯;读完一首,唇齿生香。不知对于程颢的这首诗,各位看官有何感想?评论区留给你们。
追逐诗词之脚步,将读写进行到底;欢迎大家关注一号诗巷,下一期精彩我们依旧在这里等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