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常情况下,物质热胀冷缩,用物理解释也就是温度越高,分子热运动加剧,分子间间隙加大,其密度越小。例如,在超低温-196℃以下,氮能在常压下呈现为液态(也就是液氮)。而在常温下,液氮又会快速气化。
我们知道冰的密度比水小,会浮在水上面,这现象与热胀冷缩相冲突。
更特别的是,水在4℃时的密度最大,在大于4℃时,水的密度随着温度降低而增加,但在0至4摄氏度范围内,水温下降时密度反而减少,这种独特的物理现象,被称为“反常膨胀”。
研究表明,在冰的晶体中,由于氢键有方向性和饱和性,迫使在四面体中心的每个水分顶角方向的4个相邻水分子形成氢键,从而使得水分子的空隙变大,其密度相应变小。
同时,相邻的水分子可以有多种组合,形成多种状态的冰晶,这就是雪花有多种类型的原因。
当冰刚融化为液态时,热运动使冰结构部分解体,水分子间的空隙减小,密度增大。
超过4 ℃后,由于分子热运动加剧,间隙加大,密度减小。
水的这特性对于生命的存续有着重要意义。
低温时,水表面先结冰,隔绝了冷空气,保持底层水相对较高温度,不易结冰,从而为水下生物提供了生存的环境。
假设冰的密度比液态水的大,地球上的所有水体在冬天结冰时,把所有水生生物冻死。
值得一提的是,由于海水中含有无机盐,盐度一般为3.5%,导致其凝固点低于淡水,一般在-2.5℃左右,且盐度越高,海水的凝固点就越低。
日常生活中,0-4℃是较理想的冷藏温度,这个温度水分子结构比较稳定,既保持液态又展现出一定的固态特征。该低温能抑制大多数微生物的生长和繁殖,又不至于形成冰晶,能保持食物的新鲜度和口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