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精卫,从革命偶像,孙中山指定的接班人到中国头号大汉奸的蜕变

小瑀说史吧 2024-08-02 06:20:34
序言

汪精卫(1883年-1944年),原名汪兆铭,出生于广东三水,早年加入中国同盟会参加革命,后因刺杀清末摄政王载沣一举成名。

早年的汪精卫是一个充满革命斗志,满腔抱负的热血青年,虽然刺杀载沣未遂,但却凭借这“深入虎穴”的勇气成为当时革命青年的偶像。

清朝灭亡以后,袁世凯窃取革命果实,成为民国大总统,汪精卫作为革命元老坚决不在袁世凯政府任职,反而淡泊名利,远赴欧洲。

1917年回国后跟随孙中山参加护法运动,一直到1925年孙中山逝世,汪精卫一直跟随其左右,并成为孙的遗嘱记录人和接班人。

然而就是这样一位口碑、能力俱佳的青年政治家却在此后的很长一段时间里陷入与蒋介石的政治斗争中,逐渐沦为投机政客。

抗日战争爆发后,为了权力私欲,公然投靠日本,在南京成立伪政府,汪本人也沦为中国头号大汉奸。

出身书香世家,文弱儒生投身革命

1883年,汪精卫出生于广东三水,其祖籍为浙江绍兴,他的祖父是道光时期的举人,曾在遂昌县任训导(教育部门长官)。

他的父亲汪琡也是个读书人,但未中功名。在郁郁不得志之下,搬往广东三水居住,凭借自己的一点文笔才能在当地当个幕僚。

家境虽然清贫,但骄傲的汪琡也要保持读书人最后的体面,汪精卫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出生。

汪家虽不富裕,但毕竟是书香门第,汪精卫受家庭环境熏陶,自小接受儒家文化教育,熟读四书五经。

然而天有不测风云,1895年至1896年,汪精卫母亲、父亲先后抑郁离世。

13岁的汪精卫只能跟随他同父异母的长兄汪兆镛讨生活。

由于汪精卫长期生活在压抑拘束的家庭环境中,欢乐的气氛极少,这就使他养成了自卑怯懦、优柔寡断的性格。

正如汪精卫成年以后画著《秋庭晨课图》中题词:

“有时见母寂,坐有泪痕,心虽戚然不宁,初不解慈母念远远心至苦也。”

即便汪精卫于1902年考中秀才,与人交流时也极注意用温情脉脉的态度掩盖心中的怨忧。

1903年汪精卫凭借优异的成绩以公费资格赴日本留学,在这里他遇见了改变他一生命运的人,这个人就是中国近代革命先驱孙中山。

1905年汪精卫拜谒孙中山,孙中山一眼就看中了这个年轻人,并成功将汪精卫拉入同盟会。

在孙中山的影响下,汪精卫逐渐接受三民主义思想,凭借出色的文笔,以“精卫”为笔名(此前一直叫汪兆铭)发表革命文章,痛斥康有为、梁启超的保皇谬论。

1907年汪精卫随孙中山赴南洋宣传革命思想,在马来西亚,他遇到了人生第二个贵人,这个人就是他的妻子陈璧君。

如果说孙中山是汪精卫的启蒙领路人,那陈璧君就是助他事业腾飞的翅膀。

陈璧君是南洋巨富陈耕基之女,家世显赫,社会人脉资源丰厚,陈璧君本人自小接受完备的中英文教育。

1908年,汪陈二人在马来亚槟城结识,很快坠入爱河,而汪精卫在陈家的支持下仕途顺遂,于1909年由南洋回日本,出任同盟会《民报》主编。

1910年初,汪精卫抵达北京,暗中策划刺杀摄政王载沣,只可惜刺杀失败,后被捕判处终身监禁。

载沣

不过此事件倒使汪精卫名声大噪,一个二十几岁的年轻人竟敢行刺大清国实际掌权人。

很快他的光辉“事迹”就在社会流传开来,蔡元培称赞其“精卫君至可敬爱”,汪本人甚至在狱中赋诗“引刀成一快,不负少年头。”

左派领袖,国民党首脑被军队头子蒋介石拉下马

名声大噪的汪精卫也引起了另一个响当当人物袁世凯的注意,此时的袁世凯与载沣势同水火,且正密谋推翻清王朝。

汪精卫,这个行刺大清摄政王且深得革命党器重的毛头小子让袁世凯觉得深有利用价值。

1911年武昌起义发生,清王朝统治瞬间土崩瓦解,袁世凯利用此机会以拯救时局的革命者形象出现在汪精卫面前,并成功将其拉拢还保释出狱。

出狱后的汪精卫开始为袁世凯效力,他公开呼吁南北议和统一,劝孙中山让权,支持袁世凯出任民国临时大总统。

袁世凯掌权后,独裁本质逐渐暴露,这让汪精卫大失所望,于是决定不在袁氏政府担任任何职务,1912年与陈璧君完婚后,两人便前往法国留学,完全超脱政治之外。

三年后汪精卫再次被孙中山感召,义无反顾回国参加反袁革命运动、护法运动等。

1922年随同孙中山参与改组国民党,1924年当选为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宣传部长,一跃成为国民党决策核心成员。

经过十几年的宦海沉浮和政治磨砺,汪精卫早已不是单纯的热血革命青年,取而代之的是一名成熟政客。

他懂得利用手段攫取权力并成功取得孙中山的信任,只不过个人私欲逐渐取代革命初心。

1925年孙中山逝世,由于汪精卫是其遗嘱记录人,所以在孙死后,便开始以拥护联俄联共等三大政策的左派和孙中山信徒的面目出现。

1925年7月,广州国民政府正式成立,汪精卫出任政府常务委员会主席、军事委员会主席兼宣传部长等职,俨然成为国民党首脑。

不过国民党内另一个人物蒋介石的崛起对汪精卫的地位产生极大威胁。

与汪精卫温和寡断的文人气质和长期在政府任职不同,蒋介石出身于商贾家庭,后投身行伍,在家庭和军队环境熏陶下形成冷峻杀伐果断、圆滑投机的性格。

孙中山逝世前,蒋介石任黄埔军校校长,黄埔军校是国民党一手打造的军事人才基地,黄埔生也成为国民党军队核心骨干。

虽然蒋地位不及汪,但蒋介石凭借黄埔系依旧成为国民党核心人物,而汪精卫的军事委员会主席不过是空名。

1926年广州国民政府发动北伐战争,蒋介石借此进一步扩充势力。

当年3月,蒋介石一手炮制中山舰反革命事件,逮捕大量中共党员,并沉重打击以汪精卫为首的国民党左派。

失去权力的汪精卫被迫辞职,再次出走法国。1927年4月,汪精卫在左派力量支持下回国,在武汉组建国民政府,与蒋介石的南京国民政府分庭抗礼,即史上著名的宁汉分裂。

此时的蒋介石早已今非昔比,不仅手握十万精兵,还担任军事委员会主席和国民革命军总司令。

而汪精卫虽以左派自居,却十分排斥共产党人。

在蒋介石发动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后,汪精卫在三个月后发动七一五反革命政变,通过逮捕杀害共产党人,以巩固权力,后发动军队讨伐南京,结果失败。

眼见树倒猢狲散,汪精卫只能在国民党内一众元老的劝说下,向蒋介石低头,宁汉实现合流,汪本人于当年9月下野。

虽然在193年元旦,汪精卫短暂组建广州国民政府,但九一八事变的发生让汪精卫不得不取消广州政府,以保证国民党一致对外,最终汪蒋之争以汪精卫的失败告一段落。

汪精卫为牟私权,卖国求荣,沦为中国头号汉奸

九一八事变后,汪精卫选择再次与蒋介石合作,出任国民政府行政院院长一职。

不过此时的汪精卫已没有早年的锋芒和锐气,在面对日本侵略时,汪表现出极大的恐惧情绪。

他认为中国在经济、军事、社会各领域与日本有着天壤之差,抗战胜利绝无可能,从一开始便极力主和。

1935年,汪精卫通过协议,将华北主权拱手让给日本,社会舆论哗然。

当时的斧头帮首领,素有暗杀大王之称的王亚樵派人将汪刺成重伤,以至于汪脊髓里的子弹终身无法取出,医生断言他活不过十年,这也成为1944年汪精卫病死的原因之一。

王亚樵

1937年卢沟桥事变后,抗战全面爆发,汪精卫被推举为国民党副总裁、国防会议副主席、国民参政会议议长,是国民党内军政大权仅次于蒋介石的二号人物。

不过汪蒋早期斗争以及日军的强大攻势让汪精卫觉得只有投靠日本才是出路。

于是他拉拢一批反战反抗日势力,大力鼓吹所谓和平宣传,为勾结日本,分裂中国做铺垫。

1938年10月武汉会战结束后,汪精卫不顾南京大屠杀30万死难同胞和战死前线的数十万将士之牺牲屈辱,公开对国际媒体表示未关闭和平谈判大门,一味醉心求和,在媚日卖国的道路上越走越远。

同时,日本人也在寻找傀儡政权,实现分化国民党内部的目的,主动上门的汪精卫成为他们的首选。

在日本人的诱惑下,汪精卫逃出重庆,返回南京,响应日本首相近卫文磨的声明,要求蒋介石下野,主张对日投降。

而在当时中国多股政治势力都被日本人拉拢过,除了汪精卫,满清的遗老遗少组成的伪满政权也是一个。

其余诸如诱降国民党主要首领蒋介石遭遇失败,北洋政府遗老吴佩孚在拒绝后身亡,地方实力派阎锡山、龙云、张发奎也抱定抗战决心毫不动摇。

1940年3月,汪精卫在日本人的支持下,在南京建立伪国民政府,并大力宣传日本所谓东亚联盟理论,以粉饰自己的卖国投敌行为。

汪精卫也不愧是笔杆子出身,他利用东亚联盟理论,抨击抗日是破坏和平的行动,还公开承认东北伪满洲国政权,声称东北被肢解已是既成事实,只有与日、满联手才能建设和平新秩序。

汪精卫一系列卖国言论引起社会各界批判,他的言论不仅没有影响到国人抗战的决心,反而暴露出自己不过是日本人手下傀儡的事实。

但即便如此,也没有唤醒汪精卫的民族良知,在他主政伪国民政府期间,组织百万伪军配合日军实施三光行动,不惜将屠刀对准自己的同胞。

在文化上,向年轻学生灌输美化日军侵略的思想,削弱国民反日情绪。

太平洋战争爆发后,汪精卫在日本人的要求下,于1943年1月对美英等盟国宣战。

他极尽奴颜婢膝之态,叫嚣要与日本共生共荣、同甘共苦,把日本的侵略战争说成是中国的生死存亡之战,这种不顾一切效忠日本人的嘴脸遭到全国人民的唾弃。

可以说,汪精卫不仅仅在出卖国家领土上犯下严重罪行,还分裂国家,情节之恶劣,亘古未有。

1944年初,汪精卫,近代中国头号大汉奸不知是因全国人民的唾骂积忧成疾还是早年枪伤复发中毒,最终在日本名古屋得骨髓肿而死。

虽然汪精卫未得到应有的报应,但抗战胜利后国民政府将其棺材铲除,将使用过防腐剂得尸体焚化。

2004年在祖籍地绍兴挖出一个汪精卫跪像,刻“汪逆精卫”四个字,这不仅仅是身败名裂,还要让其遗臭万年。

0 阅读:0

小瑀说史吧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