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某招聘平台数据显示,每10个想跳槽的职场人中,有5.7个把简历投向AI岗位。
但真相远比数据更残酷——你以为的高薪风口,可能是精心设计的职场陷阱。
看完这5条血淋淋的真相,再决定要不要跟风转行。
真相一:企业挂"AI"卖"人工",月薪3万招的是数据清洁工
某大厂HR私下透露,现在60%挂着"AI算法工程师"的岗位,实际工作内容是用Excel清洗数据、给模型人工打标签。
某求职者晒出offer:头衔是"AI产品经理",入职后发现每天在整理会议纪要。企业用高大上的职位包装传统岗位,只为在资本市场讲好故事。
真相二:35岁危机提前到28岁,知识迭代堪比"手机系统升级"
AI领域平均知识半衰期只有11个月。某培训机构调查显示,80%转行成功的职场人,2年后需要二次转岗。
一个真实案例:某211硕士毕业的视觉算法工程师,因为没及时跟进Diffusion模型,两年内薪资从35k暴跌至15k。
这个赛道没有铁饭碗,只有不断燃烧的CPU。
真相三:"零基础转行"是最大的消费陷阱
市面上98%的AI速成班在教伪技能。某教育机构被曝用2018年的TensorFlow教程收着2025年的学费。
更残酷的是,头部企业核心岗位早就被清北AI实验室毕业生包场,普通培训班出来的学员,简历在第一轮就被算法过滤——用AI筛掉学AI的人,堪称当代黑色幽默。
真相四:时薪算下来不如送外卖,隐形加班吞噬健康
某AI公司实行"007弹性工作制",实际是24小时待命训练模型。
有工程师晒出工资条:月薪45k看着光鲜,折算时薪还没达到本市最低标准。
更触目惊心的是行业猝死率:2024年某大厂全年通报7起"过劳触发心源性猝死",其中5例来自AI研发部门。
真相五:政策红利背后的"城市折叠"
看似火热的AI人才争夺战,其实存在严重地域折叠效应。
某招聘平台数据显示,北京AI岗位平均薪资38k,但扣除每月15k的合租房租、3k的加班打车费后,实际可支配收入不如成都25k的同类岗位。
更现实的是,90%的优质机会集中在5个超一线城市,其他地区多是"AI名义的外包基地"。
清醒指南
警惕"假AI真打杂"岗位:面试时要求查看具体OKR
建立"技术+场景"双护城河:比如AI+医疗、AI+供应链
投资"不会过时"的能力:数学底层、业务逻辑、跨界思维
做好"35岁退休"的财务规划:这个行业没有大器晚成
2025年的职场真相:AI不是救命稻草,而是放大镜——它放大人与人的差距,加速优胜劣汰。
转行前先看清自己究竟是追风口的人,还是造风口的人。
毕竟在这个算法统治的时代,连"选择赛道"这件事本身,都在被更聪明的算法算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