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业为王?
随着社会工业化,信息化的发展进程,社会分工愈发细化,高考报考“专业为王”的基调逐渐确定,看起来大势所趋,但我对此有不同的看法。
01
承认现实
不得不承认当下的社会分工越来越细化,岗位对专业的对口性要求越来越高,不同于十几二十年前,那个年代对口就业的比例并不是那么高,大家更注重院校的档次。
02
尊重规律
在我看来热门和冷门专业是个伪命题,随着社会的发展,时代的变迁,冷热门会互相转换,俗话讲,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谁能相信十五年前土木的分数比计算机高,谁又预见到今天的土木彻底崩盘。我们都不是算命先生,也不是预言家,几年后,十几年后哪个行业站在风口上,哪个行业又开始落寞,谁也不敢下定论,人类社会的发展是具有偶然性的,能不能赶上行业红利也需要一点运气。
03
不要偏执
虽然说大学专业对当下的考生来讲很重要,但是决不能偏执,在“专业至上”的论调下,盲目追求所谓的热门专业不可取,高考报考专业、院校、地域要综合考虑,缺一不可。
04
选择原则
谁也不能一拍脑袋决定孩子适合什么样的专业,对于十几岁的孩子来讲,社会经验不足,自我认知不完善,也不能仅凭片面的个人喜好做决定,当然更不能跟风从众,一味盲从。我们要对考生进行一系列的职业测评,包括职业兴趣、性格、能力、价值观、学科意向多个维度进行考量。比如,职业兴趣测评中现实型较低的孩子硬要学个电子信息,职业性格测评中内向的孩子非要学个法学,职业能力测评中空间能力不足的偏要学个机械,职业价值观测评中生活型的孩子强加一个临床专业,让对数学比较抵触的孩子去学金融,这都是强人所难,未来的结果可能也不尽如人意。遵循金字塔的二八定律,再冷的专业你学到极致,也不愁未来,再热的专业,你学不明白,也只能在底层混。
05
参考因素
学科评估、国家重点学科、双一流专业、国家特色专业、推免资格、推免率、硕博点、所属行业、院校历史、学科带头人(院士、杰青、长江学者等)、重点实验室等等都是我们在专业选择时需要参考的因素。
06
个人观点
专业冷热是动态的,当下的热门专业往往分数极高,生源整体质量也高,院校的培养规模和招生数量庞大,无论在将来的升学和就业中的竞争会非常激烈,对毕业生要求水涨船高。再拿保研来讲,计科想保名校,六级低于550分可能连夏令营资格都争取不到,而别的一些不太热门的专业,500分就可以。因此我们更要分析专业在就业市场上的供求关系,如果一个专业大家都认为它是大热门,那么这个专业的红利也就不复存在了。一些小众专业虽然社会需求岗位少,但是全国范围内整体培养规模也很小,反而在就业时并不会那么卷,还有一些所谓的冷门专业,如果院校档次达得到,学科实力强悍选择它又有什么问题吗?
并不是所有的院校的热门专业实力都强,学校实力强的专业不一定是热门,录取分数不能代表专业实力,只是考生报考热度的一种体现。
当某个专业热度太高,分数逆天,不得不为此降低院校档次时,也可以选择一些分数不那么高的平替专业,比如同类专业或者是相关专业,这些专业的本科培养方案有着高度的重叠,升学和就业也并没有那么大的区别。以电子信息专硕为例,根据不同研究方向本科阶段很多专业都可以报考,包括:电子、通信、光电、计算机、软件、网络、大数据、人工智能、自动化、测控、生医工等等,所以用不着铆住大热门专业不放。
下图为某985院校电子信息专硕招生专业明细(截取部分):
另外,本科阶段学不了那么深,也不可能学得精,因为中国的本科教育培养方案里通识教育占比很重,比如说低年级基本是高数、大物、英语、思政类这些公共基础课程,基础打好了未来就有无限的可能性。真正的工作技能,绝不是仅靠着学校学的那点专业课能解决的,而且教材和教学永远是滞后的,持续学习能力才是根本,通过比赛、实习等实践机会,把知识和技能相结合,就业到最后拼的还是能力。
一味追求热门专业,势必会降低院校档次,但以往年的保研数据作为依据,很多985院校保研生源100%来源于本校和其他985院校,你院校档次低了,保研时后悔都来不及。再拿考研来讲,那么多院校不保护一志愿,最夸张的有一年某学校某专业一志愿0上岸,他们宁愿要985、211调剂来的考生,也不愿意要双非的一志愿考生,这就是现实状况。
此外,性别因素也需要考虑进去,尤其女孩子,在选择专业时男女社会分工问题不能忽视,有些岗位男女需求比例悬殊很大,尤其是一些工学类专业对应的岗位,另外work-life balance也是女孩不得不去面对的现实。
高等教育经过了这么多年的扩招,学历贬值已经很明显了,我以前说过,就业形势越严峻,院校档次和学历层次就会越重要。
最后说一点,高报时除了像临床等特殊行业对应的专业之外,尽量避开依附于行业的专业,行业兴衰不是以个人意志为转移的,选择那些宽泛出口的专业更利于孩子未来多样性的发展。同时,我们也可以通过一些政策性文件去预判未来行业的发展潜力,比如国家每个阶段的五年规划、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国家领导人一些重要讲话,总之一点,别听那些所谓“专家”的,听国家的最靠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