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江之畔崛起现代新城—河源龙川县新城最新进展

最城建次 2025-02-21 03:49:59

在粤东北的山水画卷中,东江之畔的龙川县正上演着一场县域发展的"破茧蝶变"。作为广东省"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的重要战场,这座有着2230年建制史的千年古邑,以58.2平方公里的新城规划为纸,以"四大发展定位"为笔,勾勒出"一带五区"的现代化发展图景,为全省县域高质量发展书写着新时代的答卷。

一、战略赋能下的空间重构

在粤港澳大湾区产业梯度转移的浪潮中,龙川新城建设承载着破解粤东北发展瓶颈的战略使命。规划中的"一带五区"空间格局,既是对地理禀赋的创造性利用,更是对发展要素的系统性重组。东江绿色发展示范带将防洪标准提升至百年一遇,沿江打造的12公里滨水休闲带,串联起生态保护、文化展示、商业服务等复合功能。而五大功能片区中,高铁新城片区依托赣深高铁龙川西站,规划建设20万平方米的TOD综合体;宝龙新城片区聚焦现代物流,已吸引顺丰粤东北分拨中心等5个重点项目落户。这种"轴线带动、组团发展"的模式,使城市空间效率提升40%以上。

二、产城融合的动能转换

新城建设的核心密码,在于破解"产业空心化"难题。龙川创新采用"商会+园区"招商模式,与珠三角九市龙川商会建立产业转移直通车,推动电子电器、现代建筑等六大产业集群式转移。据统计,新城首期16个项目中,产业类项目占比达75%,计划总投资超80亿元。其中,龙川商会双子星大厦建成后将引进120家会员企业,预计年产值达15亿元;河源泰毓国际酒店配套的会展中心,可承载年50万人次的商务客流。这种"以产兴城、以城促产"的良性循环,使新城就业承载力提升至8万人规模。

三、机制创新的破局之道

面对县域发展的要素制约,龙川探索出"专项债+社会资本"的投融资新模式。2024年申报的12.6亿元专项债中,7.8亿元用于新城基础设施配套,带动社会投资杠杆率达1:3.5。在土地要素保障方面,创新实施"弹性年期出让""混合用地"等政策,使工业用地开发强度提升至2.5,商业用地容积率突破4.0。政务服务领域推行的"新城项目直通车"机制,将审批时限压缩60%,实现"拿地即开工"的龙川速度。这些制度创新,为县域新城开发提供了可复制的"龙川样本"。

四、城乡共生的价值跃升

新城建设始终贯穿着"人的城镇化"理念。幸福新城片区规划的45%绿地率、15分钟生活圈覆盖率98%等指标,彰显着宜居宜业的价值追求。佗城片区的秦汉文化遗址公园,将文物保护与文旅开发相结合,预计年接待游客突破100万人次。更值得关注的是"新城带老城"的联动机制,通过产业辐射带动17个镇域特色产业园区发展,形成"1个新城核心+5个专业镇+N个乡村车间"的共富网络,预计到2025年可带动全县GDP增长25%,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缩小至1.8:1。

站在"三年初见成效"的历史节点,龙川新城的实践正在重塑县域发展的底层逻辑。这里不仅是空间载体的再造,更是发展模式的革新;不仅是产业能级的提升,更是治理体系的进化。当东江的碧波映照出鳞次栉比的现代楼宇,当高铁的呼啸唤醒沉睡的千年古道,龙川正在证明:县域经济完全可以通过系统化、特色化的发展路径,走出一条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的新路,为广东乃至全国的城乡区域协调发展贡献鲜活的实践智慧。

0 阅读:0
最城建次

最城建次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