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几何时,麻辣烫以10元一碗的亲民价格,成为大众日常饮食的热门选择。
而如今,10元却仅仅只能买到一份麻辣汤底,麻辣烫价格的大幅上涨令人咋舌。
相关数据显示,外卖麻辣烫平均价格达30元,即便算上红包满减,原价也常达五六十元,甚至出现按个计价,一份结账超百元的情况,还有搭配高价食材、价格不菲的“米其林级”麻辣烫。
曾经的平价美食,如今价格飙升,这背后究竟有着怎样的原因?
麻辣烫的起源与发展
麻辣烫起源于四川,最初是船工和纤夫的独特吃法。
他们在江边生火支起瓦罐,舀取江水,涮煮野菜、鱼虾、水草等食材,再蘸上辣椒、花椒等调料食用。
这种吃法既能果腹,又能有效驱寒祛湿,很快便在江边桥头卖苦力的工人中流传开来,进而从江上“上岸”,走进了更多人的生活。
随着时间推移,麻辣烫进入堂食领域,在四川本地广泛传播。
然而,在四川丰富多样的麻辣美食江湖中,麻辣烫的地位并不突出,串串、冒菜、火锅等更受当地人青睐。
真正让麻辣烫发扬光大的是东北黑龙江宾县,这里被称为“麻辣烫之乡”,全县麻辣烫店接近300家,平均每666人里就有一位麻辣烫老板。
上世纪90年代,宾县不少重工业工厂被淘汰,大量工人下岗,零门槛的麻辣烫摊成为他们再就业的重要选择。
其中,杨国福在麻辣烫发展历程中扮演了关键角色。
四川麻辣烫口味浓烈、重油重辣,许多外地人难以适应。
杨国福对其进行创新,在大骨浓汤中加入奶粉和冰糖,推出号称可以喝汤的麻辣烫,使其口味更符合大众需求,迅速打开市场。
2007年,杨国福注册自己的商标,开始向东北三省拓展业务。
与此同时,杨国福妻子表姐家的弟弟张亮也投身麻辣烫行业,他将麻酱加入麻辣烫,唤醒了东北麻辣烫的独特灵魂。
随着东北人口向全国流动,东北麻辣烫也随之走向各地,彻底火爆出圈。
除杨国福和张亮外,东北宾县麻辣烫军团还有秀海福、马玉涛等众多品牌。
目前,全国麻辣烫相关企业超35万家,东北三省占比达28.8%,黑龙江省数量最多,达4.1万家。
杨国福和张亮麻辣烫成为行业巨头,杨国福门店遍布7个国家,国内超5700家;张亮全球门店超5800家,二者门店总量与肯德基、麦当劳在中国的门店数量相当。
麻辣烫价格上涨的原因
杨国福和张亮等品牌的走红,使麻辣烫的市场定位发生了巨大变化。
曾经亲民的麻辣烫逐渐走向高端化,价格也随之大幅上涨。
在定价方面,杨国福率先推行按斤称重的计价方式,将菜品拆分成小份,实行荤素同价,表面统一计价,实则是变相涨价,同时还对汤底额外收费,极大拓展了价格空间。
这种定价方式迅速被同行效仿,甚至出现按个售卖的形式,导致麻辣烫客单价直线飙升。
有人测试,相同食材和分量的麻辣烫,按斤称重比按单价计算贵17元。
在店铺风格上,新式麻辣烫店铺摒弃以往的地摊风格,采用各种网红店包装;
如日系风、轻奢风等,甚至出现1500平四层楼、大玻璃落地窗的高端店铺,装修成本的增加也推动了价格上涨。
食材方面,新式麻辣烫舍弃传统的豆制品、青菜、工业肉,选用波士顿龙虾、澳洲肥牛、新西兰鲍鱼等世界顶级食材,大幅提高了食材成本。
商家还在汤底制作上大做文章,有使用三黄鸡和大骨熬制的老火浓汤,还有提供多种口味的汤底,这些都增加了制作成本,促使麻辣烫价格不断攀升。
高价背后的问题与反思
随着麻辣烫价格的不断上涨,诸多问题也逐渐显现。
从消费者的评价来看,产品品质不佳、服务不到位、价格过高、吃出异物、卫生状况差等问题位列差评前五。
杨国福等品牌多次被爆出食品安全问题,如使用被老鼠咬过的食材、用洗菜抹布擦鞋、麻辣烫中出现铁丝、虫子等异物。
在餐饮业,食品安全是底线,一旦失守,即便品牌上市,也会面临口碑下滑、业绩受影响的风险,海底捞就是前车之鉴。
虽然麻辣烫品牌走高端路线、涨价有其背后的成本因素,如人工、房租成本增加等,但商家不能只注重价格提升而忽视品质和性价比。
若能从供应链一端加强管控,建立完善的餐配体系,加强门店的统一管理以及产品和服务的把控,或许能在提升品牌形象的同时,保持一定的性价比,让消费者吃得放心、满意。
麻辣烫从平价美食到高价消费品的转变,是市场发展、品牌定位调整等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但无论如何发展,食品安全和性价比始终是消费者关注的核心。
希望麻辣烫商家在追求利润和品牌升级的同时,不要忘记消费者的需求,真正做到让消费者吃得安心、舒心。
文本来源 @财经不眠姐 的视频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