极目新闻记者刘俊华
通讯员李斌李祖晨
今年1月,一名8岁的台湾“小当归”在网上发布视频,称自己的爷爷是湖北兴山人,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就去了台湾,从没有来过兴山的她,想回大陆旅游。海峡两岸,一脉相连,“小当归”的视频发布后,受到兴山相关部门的关注,经过多方联络,辗转找到这名“小当归”在兴山的“家”,并促成两岸亲人进行了视频连线。7月16日,“小当归”别玳乐一家终于如愿来到兴山,回到心念已久的家乡。
台湾“小当归”网上喊话寻亲人
“小当归”这个称呼源于一些台湾小朋友在大陆做客时的称谓,这个独特的称呼背后,是两岸孩子天真无邪的互动,也是中华文化深厚底蕴的体现,寓意着两岸孩子都是中华大家庭的一员,都流淌着中华民族的血液。
别玳乐的爷爷别远光在共和国成立前,被抓了壮丁,从此杳无音讯。1986年,别远光通过台办终于与家人取得联系,并在1986年和1992年,先后带着女儿和女婿,回到兴山,与亲人团聚。后来,因为兴山县城搬迁等原因,别远光失去了与家人的联系,这一别就是20多年。8年前,别远光离世,而在他弥留之际还惦记着家乡,临终前的嘱托成了儿子别兆元的心病。随着网络的发展,别兆元的女儿通过新媒体抖音平台喊话家乡人。
兴山县委宣传部的工作人员看到网上视频后,联系上“小当归”,通过她父亲别兆元的描述,基本确定他们的老家应该是兴山县峡口镇,工作人员于是委托峡口镇帮忙打听当地别姓居民是否有台湾亲人。
不久,峡口镇传来好消息,该镇普安村居民别兆才正是别远光老人的亲侄子,也就是“小当归”的堂伯父。当地工作人员帮助海峡两岸的亲人视频连线,相约下半年回乡团聚。
两代“当归”回乡认祖告慰游子
7月16日,“小当归”别玳乐和父亲别兆元、母亲范氏容一起回到兴山。在兴山县台办的精心安排下,她的亲人们早早在高铁站等候。虽然素未谋面,但血脉相连心相印。亲人们热情欢迎远道回来的别玳乐一家,大家拥抱、寒暄,这等待了数十年的相聚尤为珍贵,也格外温暖。别兆元听到堂哥和亲人们开口讲话,亲近感油然而生:这就是父亲的口音啊!
别兆才是兴山别家人的老大,第一站自然是带着别玳乐一家回普安村老家寻根问祖。站在别家先辈的坟前,别兆元泪流满面。他说,回家吃到腊肉才知道,父亲没有一刻不在思念故乡。他记得小时候父亲总是自己做腊肉,有次熏腊肉把厨房都烧着了。
别远光去世前一直念着老家的亲人,嘱咐别兆元一定要找机会回去看看,代他祭拜祖先。
别兆元欣慰地说,总算完成了父亲的心愿。他还记得30多年前,姐姐随父亲回乡探亲后向他讲,回乡的路太难了,飞机、火车、汽车,最后还要翻山越岭,一路上花了近4天时间。
“但是我这次回来,从台北的桃园机场直接过来武汉两个多小时,再从武汉乘动车到兴山,差不多也是2个多小时,全程5个多小时就到了。”别兆元感慨家乡的飞速发展。
海峡再也隔不断姑侄情谊
在兴山的四天时间,除了亲人团聚,别兆才还带着堂弟一家游览了水上公路、昭君村、朝天吼漂流等地方,体验昭君文化,感受家乡发展。
最开心的是“小当归”别玳乐,她堂伯的孙女别云溪比她大三岁,却要叫她“小姑姑”。两个小朋友一起拼积木、做手工,玩得非常开心。别云溪说:“小姑姑最喜欢吃家乡的柑橘,我们还一起去昭君村穿汉服拍照。我也希望他们经常回来看一看,我也很期待以后去台湾看她们。”
几天的旅程下来,别兆元觉得家乡的发展比他想象中要好得多,很多方面比台湾更先进。“比如台湾还是在用纸币,但回来都用手机支付,就感到非常方便。”别兆元告诉记者。
他每次听堂哥开口讲话,就想起父亲就是这个口音。他希望下一辈永远要记得,爷爷是从兴山出去的,这里是根,这份亲情也应该永远延续下去。别玳乐和她的小侄女约定,下次放寒假的时候,还要回老家来一起玩雪。
别兆才已经70多岁了,他特别高兴能在有生之年见证“兄弟情谊深,海峡一家人”。他更希望“小当归”一家能常回家看看,也祝愿更多的“当归”早日与自己的亲人团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