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温下120急救医生的一日:一晚上出车11趟,当天的中饭傍晚6点才吃上

钱江晚报 2024-08-06 16:55:05

潮新闻客户端记者邹宸

8月5日,杭州最高气温超过40℃的第三天。

下午4点,天还是很热。

杭州市急救中心笕桥急救点值班室,急救医生杨可刚完成上一个任务,正在整理之前的患者信息和病历情况。

当天杨可需要值班24小时,负责早上8时到次日8时的急救任务,当天他的团队还有120救护车驾驶员周伟斌以及两名担架工肖成、李振国。

“早班8个小时过去,执行了8趟急救任务,几乎没停下过。”

酷热反映到杨可这里,就是白天中暑晕倒的人多了,“我们接的大多是这类患者。”

杨可整理着一旁的患者病历信息单,“厚厚一叠,这只是过去10天的量”。

从报警人描述统计看,近两个月来,涉及“中暑”、“发热”的呼救量有着明显提升,7月数据显示较6月增加86.4%,相关呼救数量达852人次。

傍晚6点中途折返后

他们吃上了当天的中饭

傍晚时分,警报声突然响起。

电脑屏幕上跳出了任务信息。

“110联动,出发!”在确认调度单上的基本信息后,急救小队四人组赶往目的地。

杨可告诉我,在杭州市主城区拨打120急救电话都接入到到杭州市急救中心的调度大厅,由一名调度员负责与报警人保持沟通和联系,了解患者的具体情况必要时进行医学指导,另一名调度班长则专门负责调派救护车辆。

调度单发到对应的急救点后,会呈现在值班室的电脑上,并同时同步到急救医生的工作手机上,上面会显示调度员记录的患者信息以及120报警人的联系方式,上车后医生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和现场取得联系,在到达前稳住现场,掌握患者实时动态。

“下午到晚上、后半夜,110联动的单子会多一些,往往这类单子我们都是作为配合方。”话音刚落,驾驶座前的小屏幕和杨医生的手机同时弹出中止信息,“现场处理好了,我们折返了。”

即使是遇到此类情况,但一车人仍然高度紧张且专注,下一个急救指令可能就在下一秒到来。

“你们想象的我们可能是三点一线的,站点、现场和医院,但事实上我们可能是多点一线。”杨可说,最忙的时候,一个班24小时的时间要跑将近20趟,有时出了车来不及回站点,一趟刚结束就得赶下一个现场,“饭都来不及吃”。

这一趟回到站点,已经是傍晚6点。杨医生赶忙招呼大家把中午没来得及吃的盒饭热一热,在下一个急救指令进来前扒上两口。

快递小哥突发抽搐

还好没出大事

刚吃上两口,警报声又响了。

这次是一名男子在家里突发抽搐,情况紧急,杨可赶忙与呼叫人联系:“人现在怎么样了?意识清不清醒?之前有没有癫痫病史?”……

10分钟左右,救护车赶到了目的地小区。

杨可指挥担架员扛上担架,提着药箱就往楼上奔。患者是一名年轻的快递小哥,我们见到他时,小哥已经停止抽搐恢复了基本意识,脸上还有残留的呕吐物。

“你记不记得前面发生的事?之前有没有癫痫病史?前面吃了什么东西没有?”杨可一边问,一边检查基本生命体征,并从药箱中拿出留置针开放静脉通路,以防再次突发抽搐时推注药物。

慢慢的,小哥情况进一步好转,杨可建议小哥去医院进一步检查留观,招呼担架员把人抬下床。但小哥称无需就医,并坚持自己了解病情,有在吃抗癫痫的药。

杨可劝他,希望他能对自己的生命负责,小哥仍拒绝去医院。

“有癫痫史的病人,第一次发作会比较严重,这次小哥可能是过度劳累、熬夜等原因导致的,他有在吃药,对病情有把握,我们也尊重他个人的意愿。”杨可叮嘱小哥室友一些注意事项,下次再发生类似情况能够做出正确的判断和帮助。

24小时出车20单

做第一个挽救生命于边缘的人

从8月5日下午四点到8月6日早晨,杨可他们一共出了11趟任务,一整晚几乎没能眯上一眼,卒中、低血糖昏迷、醉酒等情况都有,算上之前的9趟任务,24小时共执行了20次急救任务。

今年29岁的杨可,是95后,正式在岗三年有余,学的临床医学专业。

跟车路上,杨可曾跟我说过这么一段话:“执行急救任务时,形形色色的患者、家属都会遇到,有的是病人本身不配合,有的是家属情绪激动无法理智判断,作为专业的急救团队,我们要做的就是充分告知、合理宽慰、把握现场,把相关风险和注意事项交代清楚,生命安全总是高于一切的。”

他默默承担着压力。

这个年轻医生对于“救死扶伤”四个字有自己的理解:“我们不像医院里的当班医生,背后有整个医院体系的支持,在现场必须靠自己,去面对复杂的现场环境,去尽全力,做第一个挽救生命于边缘的人。”

目前在杭州市主城区,共有40个急救点约160名急救医生,杨可的高温日常,某种程度上也是他们的高温日常。

0 阅读:105

评论列表

Doris 涵

Doris 涵

1
2024-08-07 07:36

杨可医生[点赞]

钱江晚报

钱江晚报

钱江晚报官方账号

作者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