剑气箫心,携笔报国|文科生亦有国防梦

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 2024-08-10 01:05:14

编者按:

就业,是每一个高校毕业生最为注重关心的事情。

求职,是一名学生从学校走向社会的关键节点。

教育部官网数据显示,2024年高校毕业生人数达到1179万人;而2014年,这一数字只有727万人。十年,毕业人数增长了近2倍。

为帮助在校生提前了解就业环境、就业市场,提升其就业力,同时展现南航学子的就业故事,在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就业指导中心的支持下,依托《新闻写作》课程和校园自媒体“将军大道29号”,南京航空航天大学新闻与传播专业研究生开启了以“就业”为主题的暑期社会实践。

实践团队采访了数位在国防、军工、科研院所等领域就业的2024届毕业生,请他们讲述求职过程、分享就业经验,提供给高校学子和其他求职者借鉴。

下面,让我们听听Ta的就业故事——

据统计,在南京航空航天大学2024届3369名毕业研究生中,有1281名学子选择投身于国防事业,去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建功立业。

在大多数人眼中,文科生似乎与国防事业的距离遥不可及,他们更常被想象为沉浸在历史长河、文学殿堂或是哲学深思中的学者。然而,有这样一位来自南京航空航天大学艺术学院的文科生,用实际行动打破了这一固有印象,投身国防事业的广阔天地,她就是就读于新闻与传播专业的付裕。

种下一颗“红色”的种子

说起高考时的初衷与梦想,付裕最初的意向是报考军校或者成为一名国防生。但由于是文科生,军校可选择面窄且恰好在其高考那年,国家取消了普通高校国防生政策,因此皆未能如愿。

不过,在高三那年,付裕的班级上播放了一段毕业学子为高考加油打气的视频,视频的主角是一名就读于南京航空航天大学的飞行员学长。“国防七子”“军工院校”“航空报国”……南航的诸多名号回响在付裕的耳畔,这段经历也成了关联起付裕和南航的契机。

回到家后,付裕翻阅了大量资料了解南航,在这个过程中,她被南航的建校历史与航空特色深深吸引。同时,作为一名文科生,付裕一直以来便对记者这样的职业和新闻、广电之类的专业感兴趣,而南京航空航天大学正好招收新闻传播类的文科生。这既实现了她对国防的向往,又满足了她对新闻的追求。于是在父母和外公的支持鼓励下,付裕选择报考了南京航空航天大学的自主招生,最终顺利通过考试。

谱写一篇“青春”的华章

进入大学以后,付裕将大部分的时间都用于充实自己。在理工类大学学习文科专业,大多数人或多或少都会有些落差,但是付裕并没有因此而感到失落,她充分利用南航院校平台的特色及优势,和理工科学院的学子一同组建团队参加社会实践,为国防相关专业的学院作新闻宣传,在南航外宣部门做学生记者。由于南航是以航空航天为特色的理工类院校,需要撰写大量的科技新闻。实践过程中,付裕也锻炼了逻辑思维并丰富了理工科的知识储备。同时,付裕认为,新闻作为一门“复合型”学科,在实践中的求学所得要远大于书斋中的理论学习。因此,每逢寒暑假和课余时间,她都会通过实习来提升自身的专业能力。本硕七年,她先后在南京日报、人民日报、新华社等传统媒体实习,从事过编辑、新媒体运营等工作,这些都为她后续的求职就业积累了经验与成果。

因为最初的就业目标就是进入国防军工单位,因此付裕本科毕业后选择了保研本校,继续在南航攻读新闻与传播硕士学位。在大四毕业的那年暑假,付裕跟随学院老师一同前往西安市阎良区的国防军工单位参观。在切身体验并了解到军工单位中的奉献精神和工作内容后,她愈发坚定了自己的初心和理想。

放飞一纸“蓝色”的梦想

研三上学期,各大高校的应届毕业生便陆续开始求职问岗了。由于目标和意向确立得早,因此付裕在就业选择上并没有过多的犹豫,所投递简历的单位均是国防军工类企业。因为国防军工单位对于党建宣传的重视,加之付裕丰富的实践履历、学生干部经历,因此很快便获得了多家单位的入职邀约,最终付裕选择了中国航发成都发动机有限公司。

谈及求职中的感悟和经验时,付裕说,她很感谢在求学和就业之路上老师、同学、朋友给予的帮助,也很感激父母家人的理解支持,以及自己这一路以来的不断努力与付出。“机会从来都是留给有准备的人的,只有厚积薄发,才能跬步千里,只有丰富自己的履历,才能提升自己的竞争力,继而拓宽自己的就业道路”。

“追风赶月莫停留,平芜尽处是青山”。付裕的故事,是对“文科生与国防无缘”传统观念的生动反驳。付裕将七年前在心底埋下的那颗红色种子折成一纸蓝色的梦想,并在七年后带着热爱奔赴向往已久的星辰大海,以青春与奋斗为底色,绘就了南航文科生的国防梦。她也用自己的经历诠释了一个道理:无论身处何种领域,只要精炼能力,都能找到自己的战场;只要心怀家国,就有机会为国家的繁荣稳定贡献自己的力量。在国防这片广袤的天地里,付裕用她的笔墨和智慧,书写着属于自己的赤子篇章。

手记:

我第一次知道付裕学姐,是在撰写一篇活动稿件时需要在文章中插入一段歌曲MV,那首歌曲的主创就是付裕,我找她要授权。第二次看到这个名字,是写一篇学校就业办的优秀毕业学子的推文,付裕在其中,她提交上来的材料让我眼前一亮,字里行间透露着文科生的才气、骄矜和“不输须眉”的报国志向。因此我选择了付裕作为我人物报道的采访对象,同时用“剑气箫心”来形容我对她的印象与评价。

在和付裕对话的过程中,我们一致认为,当下每一个高校毕业学子都在社会结构性压力下承受着一定的就业负荷,无关文理。在整个采访过程中,付裕学姐都很乐观,这不仅仅是因为她已经成功“上岸”,我认为更重要的是,她有一个强大的精神内核让她可以承受住就业过程中的压力和考验。而这个精神内核源于她七年来的坚持和热爱,她有自己的坚定目标,且从未改变。将梦想变为现实,将爱好转化为工作是幸福的。我想,今后她一定会继续将热爱与激情融入工作岗位之中,继续在祖国最需要的地方,绽放青春的绚烂之花!

(作者:赵鑫喆系南京航空航天大学艺术学院2023级研究生指导:屈雅红系南京航空航天大学艺术学院教授)

0 阅读:4

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

简介:该平台是人民日报社推进媒体行业融合发展的核心平台